明朝富家子(校对)第2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5/411

  他略带不耐道:“这读书主要还是靠自己,你当老师的再使劲又有什么用呢,你要是不放心,完全可以将他们带在身边教导啊,耽误不了他们的。”
  这也不行?
  看样子只有使出杀手锏了!
  杨聪略带尴尬道:“这个,皇上,您也知道,灵儿和贞儿都有身孕了,微臣这些年来到处奔波,都没好好照顾她们,这个时候微臣再跑出去,着实有点对不住她们啊。”
  这个嘉靖自然知道,陆灵儿可是挺着个小肚子在他跟前显摆好几回了。
  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杨聪这些年为了大明四处奔波,连后人都没生出来一个,着实做出了很大的牺牲,这个时候,自己再为了“私事”而强迫他离开家去当什么三省总督,合适吗?
  嘉靖想起陆灵儿那白眼翻天的样子,心里不由一阵紧张,如果他这时候把杨聪给整走了,这丫头还指不定怎么“收拾”他呢。
  他再次犹豫了,因为陆灵儿他着实有点“惹不起”啊。
  杨聪见状,连忙趁热打铁道:“皇上,这修铁路的事情其实不一定要微臣亲自去监督,只要能派个得力的人去,效果也是一样的,两年之内把铁路修到承天府那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嘉靖闻言,不由一愣。
  是啊,这天下又不止杨聪这一个能人,再说了,修铁路这种事情又不是抵御鞑子入侵又或剿灭海盗和倭寇,相对来说,修铁路的事情还是比较简单的,派个差不多的官员应该就能成了。
  他是有点钻牛角尖了,下意识就认为这事只有杨聪能办的成,其实,压根就不是这么回事。
  想到这里,他不由尴尬的道:“嗯,你有什么合适的人选吗?”
  这事虽然说派个差不多的官员就能成,嘉靖觉着还是让杨聪来举荐比较好一点,因为这事说白了还是杨聪在主导,如果不能跟杨聪好好配合,两年之内把铁路修好估计有点难度。
  杨聪闻言,毫不犹豫的道:“微臣以为,广西巡抚胡宗宪足以胜任此职,微臣对胡大人还是比较了解的,他办事那是相当的认真细致,不论是剿灭倭寇和海盗,还是收服安南莫氏,他都立了大功了。可惜,他被微臣牵连,这会儿还没获得升迁,微臣这心里也着实过意不去。皇上,您觉着他能成吗?”
  胡宗宪?
  这家伙能力如何嘉靖还真不是很清楚,不过,杨聪说的也没错,貌似剿灭海盗倭寇和收服安南莫氏的时候这家伙都是出了力的,想必能力应该还是不错的吧。
  最重要的,这家伙是杨聪的人,两人配合起来肯定是不成问题的。
  想到这里,嘉靖缓缓的点头道:“那行,就擢胡宗宪为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总督北直隶、河南、湖广三省,专责铁路修筑事宜吧。”
  夏言和严嵩闻言,不由松了口气。
  原来这杨聪是真铁了心要归隐啊,这么好的复出机会他都不要,应该是真的不想在官场上混了。
  至于胡宗宪,一个小小的巡抚而已,跟杨聪根本就没法比,他们也不怎么放在眼里。
  没想到,杨聪看了他们一眼,又拱手道:“微臣斗胆,恳请皇上给胡大人再挂个工部侍郎之衔,因为修铁路的时候还涉及到修桥开路什么的,这点微臣手下也没什么人熟悉,工部却是有很多相关的官吏,所以,微臣恳请皇上再给胡大人挂个工部侍郎之衔,以方便行事。”
  这只是小意思而已,嘉靖当即就毫不犹豫的点头应了。
  夏言和严嵩闻言,却是羞的老脸微红。
  杨聪这家伙,这是暗中恶心他们呢。
  赵文华也是工部侍郎,负责的却是剿灭海盗和倭寇,很明显,他们就是在胡搞瞎搞!
第二二三章
问题很多
  物理学院,冶炼学堂。
  这里是比五金学堂更奇葩的地方,因为里面到处都是熔炉,天天都在进行各种冶炼试验,不管什么时候进去,都会热得汗流浃背。
  而且,里面还相当的脏,煤炭和矿石搬运和熔炼形成的粉尘不管怎么打扫都扫不干净。
  一般的时候,这样的地方,杨聪是很少来的,他并不是怕赃,也不是怕热,只是没有必要而已。
  不过,这几天他却天天往这边跑,甚至,有时候,在这一蹲就是一天,弄的自己跟个煤炭工一般,浑身都是黑灰。
  他之所以成天往这里跑,主要是因为造蒸汽机车还缺个东西,如果没了这个东西,蒸汽机车就算造出来恐怕也有很大的问题。
  这个东西在后世其实很常见,人都已经见怪不怪了,所以杨聪才忽略了它的存在,不过,经历了一场“难得”的风雨之后,杨聪终于想起这东西的重要性来了。
  这东西就是玻璃,车厢如果没有玻璃,下雨的时候简直不敢想象里面是什么场景,你总不能把整个车厢全封起来不是,不封,雨就会飘进来,那还怎么坐人?
  车头那就更不得了了,为了视线开阔,车头前面根本是不可能封住的,一旦下起雨来,开车的人淋成落汤鸡倒是小事,万一人家眼睛被雨水打的模糊了,把车开沟里去了怎么办?
  所以,这个玻璃必须有,不然,造出来的蒸汽机车一到下雨就没法坐人,更没法开。
  这玻璃的烧制可把杨聪给折腾坏了,一开始,他想着普通的河沙洗净之后便能烧制出透明的玻璃来,结果,烧出来的却如同咖啡奶糖一般,凝固的时候是很漂亮,但是却一点都不透明。
  好在有些经验丰富的匠户一眼就看出来了,他这是想用石英烧制东西呢。
  石英并不是很罕见,找矿石也不难,很快,杨聪便找来一堆石英石,敲碎了一烧。
  结果,还是不理想,烧出来的玻璃就如同牛奶糖一般,虽然有点透明,却看不清对面的东西。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他和王宣召集一帮匠户子弟商议了半天,才总结出来,很有可能,是温度不够。
  这会儿不管是煤火还是木炭,能达到的温度其实都是有限的,很多匠户烧制东西的时候都要手动往里鼓风才能达到需要的温度。
  比如说铁匠,如果想把一个较大的铁块给烧软,光埋进燃烧的煤堆里肯定是不够的,还得用鼓风机使劲往烧着的煤堆里鼓风才行。
  既然找到了原因,那就好办了,鼓风机一上去,使劲给烧制玻璃的坩埚加温,果然,烧制出来的玻璃很快便呈现出了透明的颜色,不过,还不是很纯,里面还有很多牛奶般的纹路。
  这个自然难不倒杨聪,他当即便和王宣一起,设计了一个超大型的自动鼓风机。
  一般的鼓风机都是两尺左右,一个壮汉拉起来都比较的费劲,所以,人拉动的时候总存在风力不够又或不够均衡的情况。
  他们设计的鼓风机直接就是一人高,用两个一尺的蒸汽机带动,那风力又强劲又持久,而且相当的均衡。
  鼓风机一设计出来,这烧制出来的玻璃总算是勉强达到了要求,接下来终于可以批量制造蒸汽机车,铺设铁路了。
  不过,很快杨聪又遇到了一个问题,胡宗宪上任之后,很快便向他告急,材料不够!
  这材料不够倒不是说没有铁矿石又或者说没有木头,主要问题这两样东西要加工成铁轨和枕木才能用啊。
  胡宗宪当上了三省总督之后,要召集劳力,征收土地自然是很简单的事情,总督亲自督导,又有圣旨在手,知县、知州、知府什么的谁敢违抗,那是要人有人,要地有地,挖路基,填石子都快的很,反正这些都是体力活,老百姓都干习惯了。
  但是,路基挖好了,石子也填上了,问题就来了。
  胡宗宪这边可是发动沿途所有州府使劲在整,就算一个州府只征召几千劳力,那也是数万劳力在拼命的干活啊,挖路基,填石子能费多大劲,几万人同时上,一天最少也能整出几十里的路基来,问题枕木和铁轨呢,几十里的枕木和铁轨那可不是一点点。
  一里路按三十根铁轨计算,十里就是三百跟铁轨,五十里就是一千五百跟铁轨,至于枕木,最少也需要几万根!
  这家伙,物理学院的弟子就算全部上一天也造不出这么多枕木和铁轨来啊,而且造这东西也需要很大的场地,要不然光是铁矿石和原木都摆不下。
  无奈之下,杨聪只得再次向嘉靖申请,在玉渊潭的西边征了块数千亩的地,专门用来囤积材料,制造铁轨和枕木。
  不过,接下来,还是问题不断。
  杨聪这才发现,两年之内要修筑两千余里的铁路那真不是一般的难,他这样毫无准备,撸起袖子就上,貌似有点太过于草率了。
  这征地倒是好说,皇上一旦下旨,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赶紧把地给腾出来,这铁矿石、煤炭和木材也好说,京城西边正好临近宣府镇,那边的铁矿和煤矿都是现成的,命人挖了运送过来便成,至于木材,杨家还缺这点木材吗,用船去拉过来便成。
  主要问题还是一个加工问题,你得把铁矿石和原木变成铁轨和枕木才能用啊!
  一天生产上千根铁轨,那是什么概念,京城附近所有铁匠、铸匠全招过来都不够啊!
  这铁轨可不是把铁水烧好了往模具里面一倒便成了,铸出来之后还得将两个面磨平呢,而且,准备磨具也挺费劲的,一丈长的精铸模,一般铸匠一天也就能整出那么一两个来。
  也就是说,就算把京城附近的铁匠和铸匠全招过来,一天能造出几百根铁轨来就算是顶天了。
  一天生产几万根枕木,难度就更加大了,京城附近也就几百户木匠,把他们全拉过来,使劲锯,那也是杯水车薪。
  这年头可没有专门锯木头的锯床,像枕木这么大的木方,唯有两个人拉着大锯,一面一面慢慢的锯,两个木匠合力,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一天能锯出几根枕木就算不错了。
  也就是说,就算是征召了几百名木匠,一天也只能锯出千余根枕木来,再多就不行了,毕竟人力是有限的,不能跟机器一样,一天十二个时辰不停的锯,拉锯可是个力气活,一般人拉半时辰就得休息一阵,要不然,胳膊都会累的抽筋。
  总之,一句话,仓促上阵,问题很多。
  那么,这么多的问题如何解决呢?
第二二四章
进步
  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原因。
  比如说牛顿,他某天突然被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了一下,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不得不说,这是个偶然。
  当然,这偶然中也存在必然,世界上很多人都被各种各样掉落的东西砸到过,为什么就牛顿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呢,因为他懂得思索,也有科学理论基础,要换做是个普通人,哪怕树上的苹果全掉下来砸他身上也不会砸出什么万有引力定律出来。
  不过,抛开偶然和必然的因素,影响科技发展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的需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5/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