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3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5/411

  他的心情,就好比当初的岳飞那般,正要直捣黄龙,却被朝廷召回,要多憋屈就有多憋屈,要多难受就有多难受。
  接下来的剧本,会是风波亭吗?
  严嵩会不会张网以待,准备给他来个“莫须有”的冤杀呢?
  这点,他倒不担心。
  严嵩,还没这能耐。
  这家伙,也就会忽悠嘉靖,来达到他龌龊的目的而已。
  要说骄敌之计,他其实也对严嵩使过,严嵩就被他的退让给忽悠了,直接把夏言给收拾了。
  所以,要说到耍手段,他并不怵严嵩。
  他只是纯粹的生气而已,他气嘉靖,更气严嵩。
  严嵩,你寻死是吧?
  那好,老子就回京,先弄死你丫的再说!
  杨聪没再白费口舌上奏,他收到圣旨之后,便开始安排善后事宜了。
  各边镇兵力裁撤到一万,这是两道圣旨当中都提到的要求,也是他最为头疼的问题。
  因为鞑子主力并未受太大的打击,一万边军,镇守各镇千余里长的防线,着实有点太少了,一个不小心,便会被鞑子给突破。
  对于这个问题,他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他只能将四万东南军全部留在河套休整,以应对鞑子的突袭,然后尽量加强各边镇的防御能力。
  反正东南军的问题,圣旨中也没提到,就算回京以后严嵩再通过嘉靖的口提及这个问题,他也要据理力争一下。
  嘉靖就算再糊涂,也不能白白把西北防线拱手让给鞑子吧!
  至于怎么加强各边镇的防御力,他只能尽量利用热武器的优势了。
  总体来说,就是在各重要关口多修箭楼炮塔,尽量利用热武器的射程优势,威慑敌人,让敌人望而却步。
  这个时候的箭楼其实就相当于后世的碉堡,也就是修筑一个高于地面又或者城墙的高塔,增加射程上的优势,令人躲在里面对外射击。
  这东西用于防守可以说是最为合适的,因为这会儿边军火枪数量惊人,而且还有轰天雷,一个箭楼就算只派十个人驻守,那也能形成巨大的杀伤力,就算是上百鞑子也休想攻下来。
  也就是说,一个关口只要修建上百座这样的箭楼,就算是上万鞑子也攻不破。
  至于炮塔,那就更好理解了,大致就是一个相当于炮车的台子,火炮装在上面还能调节角度,这个时候,边军的火炮数量同样不少,分散到各个关口,也能有几十上百门。
  而且,杨聪还在命各处兵工厂铸造千斤巨炮,专门应对鞑子的密集冲锋。
  这样的巨炮,只要在每个关口架上十余门,便能轰得鞑子闻风丧胆。
  要知道,千斤巨炮的炮弹可不是虎蹲炮的炮弹可以比拟的,一颗炮弹那就是一条人形血槽,随随便便便能砸死砸伤十余人,要是正好砸在敌人密集处,砸死砸伤几十个人也不是不可能的。
  防御设施安排好以后,就是人员安排了。
  汤克宽仍然被留在陕西统帅陕西三镇人马驻防,山西三镇,杨聪则交给了老将张达,至于俞大猷,杨聪则让他留在河套操练四万东南军,随时准备支援西北六镇。
  这会儿,西北六镇差不多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除了比较偏远的甘州镇,其他五个边镇基本上都已经用铁路连接起来了,只要信息传递的够快,及时支援还是能做到的。
  一切安排好以后,他便将俞大猷、汤克宽和张达招至临时行辕,细细交待起来。
  由于他马上要离开西北了,气氛一度相当的压抑,除了他时不时对着地图做出一些指示,其他三员大将,基本上没怎么开口。
  他们都不能理解,朝廷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将杨聪调走,要知道,收拾鞑子的战斗才刚刚开始好不好,不乘胜追击,一举将鞑子打趴下,反而将主帅给召回京城,有毛病吗?
  嘉靖的做法,实在让人无法理解,就好比当初宋高宗执意召回一般,简直让人莫名其妙。
  杨聪也没跟他们解释详细的原因,因为朝堂之上的斗争太过龌龊,说出来,只能让他们气愤难平而已,他将陕西和山西边镇的防御交待妥当之后,便郑重的对俞大猷道:“志辅,长胜和雪山是主守,你则主攻。我估计,这两年鞑子是很难组织起大规模进攻了,毕竟他们迁徙和稳定需要时间。这段时间,你不能让他们舒舒服服的过,必须主动出击,让他们不得安宁。”
  俞大猷闻言,不由吃惊道:“朝廷的意思不是说见好就收吗,我如果擅自进攻西套,严嵩恐怕又要大作文章了吧?”
  杨聪无所谓的道:“你可以说是在操练啊,毕竟,四万大军集结在这里,总不能天天吃了睡,睡了吃吧,必要的操练肯定是要有的,只是,你的操练方式就是去鞑子的地盘边沿,实战操练。”
  操练?
  好吧,这个理由,勉强也说的过去,毕竟,他只是上去骚扰一下鞑子,并不是真正发动全面进攻。
  俞大猷缓缓的点头道:“嗯,我明白了,你放心,只要有空,我就会好好操练一番的,必叫鞑子也尝尝被频繁入寇的滋味。”
  杨聪微微点了点头,随即交待道:“既然是去入寇,自然要抢点东西,志辅,你记住,但凡看到牛羊马匹,一只都不要放过,全部都抢回来,反正河套有得是牧草,放养再多的牛羊马匹都没问题。至于鞑子的牧民,尽量不要去伤害,留着给俺答汗去头疼吧。”
  他这招,着实有点毒,光抢人家牛羊马匹不抢人,这是要让鞑子闹饥荒啊!
  俞大猷闻言,只是缓缓点头表示理解,并未说出什么不忍的话,打仗,原本就是这样残酷,不伤你的人已经算是够仁慈的了,至于牧民没东西吃闹饥荒什么的,那是俺答汗要头疼的问题。
第九十四章
争端再起
  杨聪无奈,被招回京城,严嵩的阴谋却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他的目的,可不光只是想让杨聪没法继续建立功勋,更重要的,他还想要夺取更多的利益,边关将士的粮饷,他想盘剥,南直隶户部的盐引收益,他更想侵吞。
  这会儿,他可是内阁首辅,不多抢点银子,怎么对得起这百官之首的职位!
  他辛辛苦苦夺来这职位,可不是为了大明,更不是为了天下苍生,而是为了贪钱,贪更多的钱。
  杨聪虽然回来了,但这家伙竟然还留下四万东南军在河套,这怎么行?
  六万西北边军再加上四万东南军,足足十万人马,占了大明正规军队的一大半,而且统兵将领都不是他的人,他还盘剥个屁的粮饷啊!
  不过,正规明军可不是说裁撤便能裁撤的,就算他是内阁首辅,也没这个权力,这事,还得嘉靖发话才行。
  于是乎,他又使了点小手段,开始对四万东南军下手了。
  这小手段很简单,就是命他手下亲信上奏,痛陈四万东南军消耗之惊人,弹劾杨聪,为了一己之私,徒耗国家粮食和银子,然后,他再写个票拟,附和一下,交给嘉靖便成了。
  四万大军的消耗的确惊人,光是按普通边军的粮饷计算,一个月就不下十万两,一年就是一百多万两,要知道,大明一年的税赋收入还不到五百万两。
  这一百多万两的消耗,嘉靖看了,都悚然而惊。
  那么,到底要不要裁撤这四万东南军呢?
  嘉靖毕竟不是个白痴,什么事,不问缘由便妄下定论,这不是他的习惯。
  他习惯于征求亲信大臣的意见,当然,要不要听,那就另当别论了。
  这次,他并未征求严嵩的意见,因为杨聪已经回京了,这种事,当然是问问当事人比较好。
  说实话,嘉靖召见,杨聪心里是有点小不爽的,因为嘉靖做事太糊涂,已然把他气的不行了,他真不想看到这个白痴!
  当然,想与不想是一回事,见与不见又是另外一回事。
  皇帝召见,你不去,那简直是寻死。
  他还没这么鲁莽,再不愿意,他还是应招来到了乾清宫,而且,一点生气的模样都没挂在脸上,甚至,他还假装有那么一丝欣喜,有那么一丝激动,仿佛好久没见嘉靖了,甚是想念一般。
  嘉靖见了他这副模样,心中舒坦无比,君臣一番见礼之后,他便亲切的道:“清风,灵儿可还好,他没骂朕吧?”
  这天下,估计也就陆灵儿敢骂嘉靖了,不管当面还是背面,她都敢骂,当然,嘉靖是不会放在心上的。
  杨聪也假装亲近的样子,微微激动道:“灵儿还是比较识大体的,微臣为国征战的时候她从来没有任何怨言。”
  嘉靖闻言,不由微笑道:“这小丫头,能识大体就好,对了,这里有份奏折,是弹劾你的,你看看吧。”
  说罢,他拿起桌上的奏折,直接往杨聪跟前一递。
  卧槽尼玛啊,严嵩,你吃多了还是怎么了,我这才刚回来你就让人弹劾我!
  杨聪接过奏折,仔细一看,心中顿时冷笑不已。
  这严嵩,果然容不下那四万东南军,不过,可惜,他心中早已有对策了。
  他将奏折恭敬的递还给嘉靖,随即不慌不忙的道:“皇上,微臣斗胆问一句,您可知道西北边境的长城到底有多长?”
  嘉靖闻言,不由满脸尴尬,西北边境的长城很长,这点,他当然知道,但是,具体有多长,他却不是很清楚,谁那么无聊去记长城的长度啊。
  他想了想,还是尴尬的起身取来一卷地图,摊在桌上,仔细看了一下,随即估摸道:“从地图上来看,差不多有五六千里长吧。”
  杨聪严肃的道:“地图上细处的蜿蜒曲折是看不出来的,实际上,西北边境长城的长度是七千八百余里,就这,还是因为我们收复了河套,陕西延绥镇和榆林镇的长城缩减了一大半,原来,西北边境长城的长度足有八千六百余里。”
  这么长啊,的确很长,但,那又跟东南军有什么关系呢?
  嘉靖颇有些不解的问道:“这奏折上说的好像不是这个吧?”
  杨聪闻言,忍住翻白眼的冲动,耐心的解释道:“皇上,七千八百余里的长城可是要派人驻守的,而西北边军已然裁撤至六万,也就是说,就算西北边军全部上长城驻守,一里还不到十个人呢。鞑子虽然屡战屡败,元气大伤,十万大军还是勉强能凑出来的,他们如果发动偷袭,西北边军就算再英勇善战,恐怕也抵挡不住吧?”
  十个人站在一里长的长城上抵挡十万大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5/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