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3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1/411

  大明缺钱?
  整个大明都缺钱?
  这个问题,年轻的永庆着实有点难以理解,甚至,就连史书上都没这种说法。
  大明会缺钱吗?
  要知道,整个大明朝廷一年的税赋收入才四百多万两好不好,流通的白银和铜钱将近四亿两,大明会缺钱?
  再说了,这年头买东西不一定要用钱啊,用粮食什么的也是一样的。
  永庆有些难以理解道:“恩师,这以物易物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吧,为什么一定要用钱去买呢?”
  他这话的确没问题,这年头,以物易物的多了去了,比如,农村里面,拿几个鸡蛋换点米,又或者拿袋米换匹粗布,又或者拿点米去换点肉什么的,再正常不过了。
  毕竟不是每家都有银子,甚至,家里没一个铜板的农户都不在少数,拿粮食去换东西的多了去了,也没见谁说不方便啊。
  这个问题,如果只局限于个人生活所需,那自然没多大问题,但是,一旦涉及到大宗物品交易,那问题就大了。
  杨聪不慌不忙的举例道:“苏州府的布庄和绸缎庄特别多,皇上应该有所耳闻吧?这会儿,仅苏州一府,每天产出的棉布就达数万匹,另外绫罗绸缎和丝绸什么的也多达数千匹,也就是说,光是苏州一府,每天产出的棉布、绫罗绸缎和丝绸加起来就价值十余万两,一年下来,那最少也是四五千万两。就这,还只是织布这一项,苏州府可不光只有布庄,其他诸如茶叶、铁器什么的出产也颇丰,如果苏州府出产的所以货物全算上,一年一亿两都不止。而整个东南也不止苏州一府,东南五省一京加起来足有上百州府,这上百州府一年又需要多少银子流通呢?皇上所说的以物换物没什么问题,那是指个人生活物品的交易,这大宗物品交易可就不能以物换物了,用一袋粮食换一匹粗布还可以,如果是一万匹呢,难道拿一万袋粮食去换?如果是十万匹呢,难道拿十万袋粮食去换?”
  十万袋粮食,那最少也需要数千辆马车来拉,而苏州府一年光是棉布就能产出上千万匹,也就是说,如果拿粮食去换,最少得数十万辆马车来拉粮食,这也太夸张了!
  其实,一开始杨聪也没想到这个问题,只是,他将杨家赚取的大半的银子用来兑换严嵩府邸抄出来的古玩字画和田产商铺之后便发现杨家的生意有点不好做了,因为他们缺现银啊,而且缺的厉害。
  原本,杨家所涉及到的生意也只是大明诸多生意中的一部分,占的份额其实也不是很多,这一部分生意中流通的银两本就只有几千万两,他这一把将一两千万两给了永庆,国库是满了,他们杨家做的这一部分生意中流通的银子却是被他抽出去一大半。
  他这一搞,搞得整个产业链中到处都缺银子,杨家也是东拼西凑,到处想办法找银子才慢慢将这个问题解决。
  问题虽然解决了,杨聪却也意识到了流通货币的重要性,要知道,现在大明四海升平,各种生意在他的刻意推动下肯定会翻了倍的增长,这会儿做生意都缺银子,以后生意翻倍了缺银子的现象岂不是会越来越严重!
  所以,他跑来找永庆了,至于目的,说白了就是搞银子,想方设法搞银子。
  永庆可不知道这些,他想了想,随即尴尬的道:“恩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我们得多采银矿和铜矿,多铸银锭和铜钱?”
  这个问题,永庆其实也考虑过,一开始,他甚至天真的以为,没钱那就去挖银矿和铜矿来铸钱啊,反正所有矿藏都是他这个当皇帝的,那还不是想要多少挖多少,朝廷不是很快就富得油流了!
  可惜,他稍微了解了一下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银矿和铜矿并不是挖了就能用,还得冶炼,铜矿倒还好点,如果没有税监从中盘剥,多少还是能赚点的,银矿就不一样了,因为大明的银矿基本都是贫矿,而且含银量稍微高点的几乎都被采光了,剩下的那都是含银量低到了一定的程度,冶炼出来连成本都收不回的那种。
  也就是说,就算他想多铸银锭和铜钱都没用,因为压根就没人愿意去开采银矿和铜矿,开玩笑呢,摆明了是亏本的买卖,谁愿意去做啊。
  这个情况,杨聪当然清楚,他缓缓摇头道:“这铜矿我们倒可以试着去开采一下,铜钱我们也不怎么缺,缺的主要还是银子,特别是一条鞭法开始推行以后,各种货物肯定都会慢慢以银子来定价,到时候需要的银子就多了,而我们大明本就不盛产银子,挖矿肯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永庆闻言,不由脱口道:“挖矿都解决不了问题,那怎么办呢?难道去抢吗!”
  还别说,杨聪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去抢!
  他毫不犹豫的点头道:“皇上英明,现在这个情况,我们唯有去抢才能解决白银匮乏的问题!”
  卧槽,真去抢啊!
  永庆闻言,不由目瞪口呆道:“抢东西不好吧?再说了,我们缺的白银可不是一点点,我们又上哪儿抢这么多白银去啊?”
  杨聪闻言,直想翻白眼,此“抢”非彼“抢”啊,读书人的事情,怎么能算是“抢”呢?
  再说了,他所说的“抢”也不是指直接打劫别人,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去攫取。
  他无奈的解释道:“皇上,微臣所说的抢其实是通过各种手段攫取,就好比,某些人做某种生意特别赚钱的时候,别人都会说他是在抢钱。”
  哦,原来“抢”是这个意思啊。
  永庆不由好奇道:“那我们上哪儿去抢呢?”
  杨聪把脸色一正,郑重的道:“东瀛!”
  啊!
  跑倭寇那里去抢?
  这想法,也太那个了吧?
  永庆再次目瞪口呆道:“东瀛?他们有银子吗?他们要有银子会不畏艰险,漂洋过海,跑大明来劫掠吗?”
  杨聪依旧满脸郑重道:“东瀛并不是缺银子,而是缺生活物资,他们那边银矿很多,而且,那边大大小小的诸侯为了争霸都在疯狂开采白银,这会儿那边白银简直多的离谱,随随便便运一船东西过去都能卖出比大明高十倍以上的价格。”
  东瀛真这么有钱的吗?
  如果东瀛真有这么多银子,跑过去抢他们倒也不为过,因为他们都陆陆续续在大明东南沿海劫掠了几十上百年了。
  永庆不由试探道:“恩师,你的意思是我们跟东瀛开战,去抢他们的银子?”
  杨聪缓缓的点头道:“对,我们找个借口跟他们开战,然后想法设法攫取他们的银子!”
  白银之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不过,这次挑起白银之战的并不是欧陆列强,而是远东的大明。
第一四九章
报仇雪恨
  话说东瀛弹丸之地,银子会比堂堂大明王朝还多吗?
  还别说,东瀛的白银的确比大明还多,至少这一时期是这样的。
  根据后世的史学家统计,从东瀛战国时期到东瀛江户时代,总计三四百年时间里,日本出产的白银占到了整个世界白银出产量的三分之一!
  而这一时期,还有另外一个出产白银比较多的地区,那就是美洲,产量同样占到了世界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说,大明、莫卧儿、波斯、大食、欧陆列强等当时比较强大的国家白银出产量都不多,整个亚欧非所有国家加起来白银产量还没东瀛多!
  那么,这一时期东瀛的白银产量到底是多少呢?
  这个杨聪其实也不是很清楚,按他的估算,一年一千万两左右应该是有的,东瀛那些诸侯可是有钱的很,据汪直说,这些家伙买东西那都是用车拉银锭子,一车银锭子足有上万两,而一个诸侯随随便便就能拉出个十来车!
  这时候的东瀛,各路诸侯都打疯了,为了维持战争开支,他们都在疯狂的开采银矿,再加上东瀛的银矿储量足,纯度高,产量自然是相当的惊人。
  就按一年一千万两计算,十年就是一亿两,一百年就是十亿两,而东瀛战国时期大概始自大明成化年间,至今大约已有百余年时间,也就是说,这会儿东瀛市面上流通的白银大概有十亿两左右。
  东瀛的白银是如此之多,而物资又相对匮乏,再加上连年征战,老百姓都在忙着躲避战乱,根本就没多少人从事生产,所以,东瀛物价是出奇的高,高出大明十倍都不止。
  可以说,东瀛那些诸侯都是抱着银锭子的穷光蛋,穷的就只剩下钱了!
  那么,怎么才能把东瀛的白银全“抢”过来呢?
  直接出兵,攻占东瀛吗?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会儿的大明经不起这么折腾。
  要知道,这会儿的东瀛可不好惹,别看人家各路诸侯打来打去打了将近百年,貌似乱成了一锅粥,一旦遭遇外敌进攻,那就不一样了。
  这会儿的东瀛其实已经进入战国后期,如果大明全面入侵,指不定就会成为他们统一的契机。
  战国一统之后的东瀛有多强大呢?
  这个史料也是有明确记载的,因为东瀛战国时代结束以后张狂无比的丰臣秀吉便发动了朝鲜战争,意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大明。
  这家伙狂是狂,但人家有狂的本钱,他手下的倭兵林林总总加起来足有五十余万,两次入侵朝鲜,他都发动了三十余万大军!
  三十余万大军啊,明军就算是再强悍,那最少也要十余万大军才能与之抗衡,结果就是,大明朝两次都派了十多万大军去支援朝鲜,每次都打了个两败俱伤。
  就这,还是属国朝鲜为了抵御倭兵入侵拼命协助所致,如果单靠大明,想要取得这样的战绩,最少也要出兵二十万以上。
  当然,历史上的明军肯定没有现在的明军厉害,不过,万历朝鲜战争,明军的装备其实也不差,火枪和火炮都是有的,而且还有天下最为精锐的两支劲旅,戚家军和川军,战力就算比这会儿的明军精锐差,那也差不到哪里去。
  因此,杨聪得出一个结论,这个时候,如果想全面攻占东瀛,最少要组织二十万大军,至于耗时多久,那还得看人家的抵抗强度,如果人家拼了命的抵抗,耗时十年甚至二十年都有可能!
  东瀛人会拼命抵抗吗?
  这点,不用怀疑,东瀛人那是出了名的不要命,打起仗来,那就跟疯子没多大区别。
  所以,要全面攻占东瀛,就得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十年,那都算是少的了。
  二十万大军,十年,要消耗多少粮饷呢?
  按普通边军精锐粮饷来计算,每人每月最少是三两往上,二十万精锐,一个月消耗的粮饷就是六十万两往上,一年就是七百多万两,十年就是七千多万两,就这,还不包括伤亡将士的抚恤和武器装备的损耗!
  七千多万两啊,永庆这会儿就算是发了笔横财,国库也才三千来万两,就算张居正推行新政,大明每年的税赋收入最多也就能达到四五百万两,也就是说,这十年时间,大明朝廷官员不吃不喝,不拿一文钱俸禄,全力支持东瀛大战才有可能把东瀛给打下来。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别说十年不吃不喝,十天不吃不喝那都是会死人的,大明这会儿压根就经不起这么折腾。
  兴许,再过个几十年,等大明慢慢强盛了,朝廷也有钱了,拿下东瀛就简单了,不过,这会儿,的确不是拿下东瀛的良机。
  那么,怎么办呢?
  不拿下东瀛,又怎么去“抢”人家的银子呢?
  这个,杨聪自有妙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1/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