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411

  他忍不住指着杨聪怒喝道:“姓杨的,你不要欺人太甚。”
  杨聪不屑的撇嘴道:“什么欺人太甚,欠债还钱,天经地义,龙溪陈氏都不敢赖我的账,你敢吗?”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什么赖账,陈能简直被气得火冒三丈,好在他身边那几个士绅子弟还没气晕头,他们还知道这杨聪招惹不得,反正这会儿榜单也看了,待这里也没多大意义了,他们干脆半拉半挤,拥着陈能往外走去。
  陈能其实也是外强中干,他也知道自己这会儿拿着杨聪没办法,所以,他只能再次假装拗不过众人,就那么顺势走了。
  不过,这院试结束了可不光是看个榜就完事了,一众上榜考生还要到府学里面去领取证明自己秀才身份的正式公文。
  这公文可不是一般地方官员随便发的,而是提督学政代表皇上亲自颁发的。
  有了这公文,就证明你已经有功名在身了,功名在这年头可有用的很。
  比如,有了功名便可以去各级衙门去应聘正式的官吏了,像诸如六科书吏之类的小吏,这些都是在吏部登记在册的正式官吏。
  又比如,有了功名就算犯了事也不能按倒了就打,必须由学政先革去功名,才能用刑。
  还有,有了功名就能在大明两京十三省畅行无阻了,有了功名就可以有免税的耕地了等等。
  总之,这年头,功名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有了功名就证明你已经不是普通人了。
第九十五章
出书
  院试夺魁,连中三元,杨聪携此巨大的荣耀自省城回来,老太爷杨荣都快欢喜疯了。
  上次杨聪县试夺魁他都办了个谢师宴隆重庆贺了一番,这次院试夺魁加上连中三元自然更要大肆庆贺一番。
  杨聪才刚刚回来,屁股还没坐热,老太爷杨荣便命人抬过来一大堆请帖,让他签名。
  这次,杨府要办流水席,大肆庆贺三天,所有杨家的亲朋戚友、往来商户和整个泉州府跟杨家有点关系的官员士绅都要请到,那数量也是恐怖的好几千人。
  杨聪原本就没想过要这么张扬,但老太爷杨荣想啊,惠安杨家自立朝至今也算是经商百多年的老字号了,但还从来没出过考取功名的人呢,这一下出了个秀才,而且还连中三元,怎么能不大肆庆贺一番。
  他这是请不到更多的人,要能请到更多的人,别说三天流水席,就是三十天那都不在话下。
  这流水席一开始,杨聪便敏锐的发现,很多人对他的态度都不一样了。
  比如县学里那些同窗,以前看他的眼神那是相当不屑的,基本上话都懒得跟他说一句,这次,他们再也没了那种不屑的眼神,甚至有几个在他敬酒的时候还刻意跟他寒暄了几句,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是同窗一般。
  又比如县城里的乡绅,以前他们是看都懒得看他一眼的,就算杨家请他们,他们也不怎么搭理,能派个子弟来就不错了,但是,这次,县城几乎所有乡绅都来了,而且对他还客气的很。
  这些人应该都清楚了,杨聪是真正的“天才”,连中三元凭的是真本事,而能在县试、府试和院试中连中三元的人,最少也能考个举人,考个进士都不奇怪。
  也就是说,今后的杨家,进阶乡绅那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甚至因此一跃成为官宦世家都有可能,他们自然要来搞好关系。
  当然,不光是这些人到贺,杨聪在府城那些秀才朋友都来了,徐阶那是正经的府衙高官,一天事物繁忙,自然不可能亲自跑惠安来给杨聪道贺,不过,他也让史文斋兄弟带来了贺礼,甚至还亲笔给杨聪写了副对联。
  上联是:清风送暖正是案首登科之日。
  下联是:杨柳飘絮恰好金榜题名之时。
  横批是:天资聪慧。
  这对联,并没有隐含什么典故,也没有刻意咬文嚼字,看上去平平常常,但是,却把杨聪的姓、名和字都包含进去了,而且还寓意杨聪必能金榜题名。
  老太爷杨荣看了,着实欢喜的不行了,这可是探花郎亲笔提的对联,而且还夸杨聪天资聪慧,必能金榜题名,杨聪要真的金榜题名了,这对联肯定会变成一段佳话,广为流传。
  这对联,题的好啊,他连忙命人用上好的石料赶制了一个牌楼,直接竖在杨府大门外的广场上。
  这一家伙整的杨聪着实有点无语,不过,他也不好说什么,没办法,谁让杨荣是自己的爷爷呢,老人家高兴就好。
  他这连中三元之后名气着实大了,不但惠安本地士绅对他和读书人刮目相看,就连泉州一些读书人也慕名而来。
  这其中就有一个很特别的人,此人名叫王宣,字广言,乃是俞大猷早期学文时的老师之一。
  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泉州有名的理学大师,易学泰斗蔡清的门人。
  这蔡清可不得了,他虽然在仕途上没什么过人之处,在程朱理学和易学方面却是有明一朝的代表人物之一,甚至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乡试和会试的标准答案都他大力倡导的结果。
  可以说,单论对科举方面,他的成就直逼朱熹。
  这么一个牛人,在泉州府的名气自然是大的吓人,张岳、陈琛甚至林希元等泉州府及其周边有名的进士都可以算是他的门生。
  王宣也是蔡清的门生,不过他并不是什么进士,甚至连举人都不是,他只是一个秀才而已。
  他为什么来找杨聪呢?
  杨聪也不知道啊,当俞大猷带着他直接来到杨聪跟前的时候,杨聪着实吃了一惊。
  这个人,怎么说呢?
  说他不像个读书人吧,他却满脸儒雅之气,一看就是个饱学之士。
  说他像个读书人吧,他这身打扮却着实不像,因为他身上穿的就是普通平民百姓的盘领衣,而且上面还有补丁,甚至他背上还背着个破旧的竹篓子。
  如果在外面遇见他,杨聪绝对会认为他就是个普通平民,但是,俞大猷却告诉他,这位是其老师,正宗的秀才,而且还是理学大师蔡清的门生!
  还好,俞大猷事先招呼了一声,来的是其老师,所以,杨聪特意在自己主宅的大堂隆重相迎,要事先不知道这人是谁,估计他就要失礼了。
  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杨聪对这位俞大猷的老师倒是相当的客气,不但执弟子礼恭敬的把他迎了进来,还将其让到了主位右首,以示敬意。
  这王宣倒也没摆什么老先生的架子,也没有拐弯抹角跟杨聪打机锋,他坐下来之后,便从脚边竹篓里抱出一个包裹,郑重的摆在茶几上,然后略带窘迫道:“清风,老夫之所以厚颜通过大猷来找你,主要是想请你帮个忙。”
  说完,他便满脸庄重的开始解那包裹上的结,好像里面装的是什么宝贝一般。
  杨聪见状,不由尴尬的看了俞大猷一眼,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这帮忙是小事,既然是俞大猷的老师,这个忙,怎么滴都得帮啊,送礼就没必要了吧,从王宣这一身装扮就能看出来,其家境并不富裕,送这么一大包东西,估计能让他伤筋动骨都说不定。
  不过,杨聪也不好拒绝,有时候,你拒绝人家的礼物就是看不起人家,他可不敢看不起俞大猷的老师。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宣这包裹里面竟然是叠的整整齐齐的几沓书!
  这年头书可不便宜,就算是《四书五经》这种刊印数量达到数十万册甚至上百万册的书一本都差不多要一两银子,而那种刊印数量不多的个人著作甚至要四五两银子一本,对于一般人来说,那真是贵的吓死个人。
  王宣这几沓子书明显不是《四书五经》,因为《四书五经》没这么多本啊,这一大堆,怕不由几十本吧?
  这得多少钱啊!
  杨聪都忍不住大惊道:“先生,您这是?”
  他以为王宣是要把这一堆书送给他,然后请他帮个大忙呢,没想到,王宣却羞红着脸道:“清风,不瞒你说,老夫是想求你帮个忙,把这些书刊印出来,卖书的钱老夫一分不要,只要能刊印出来便成。”
  晕死,原来是让他帮忙出书!
  这年头,刊印一本书可不容易,刻字、排版、印刷都需要请很多人,印一本书,光是人工费就得好几两银子。
  难怪这王宣来找他帮忙,这几十本书要印出来最少也得几百两银子啊,别说是个穷秀才了,就算是个举人也承担不起这费用啊!
第九十六章
格物致知之理
  杨聪虽然假假也是个读书人,出书这种事情他还真没考虑过,至少来到明朝这一年多时间里他还没想过要出书。
  当然,他没想过出书并不代表不能帮别人出书,王宣毕竟是俞大猷的老师,这个面子说什么都得给。
  而且,几百两银子对他来说也不算什么。
  这会儿老太爷杨荣已经按照当初的约定每个月给他划拨一成的红利,虽然这一成红利没有想象中的上万两一个月,但也差不了多少,他现在可以说是钱多的发烧,烧个几百两对他来说压根就不算个事。
  在王宣期待的目光中,他假假意思伸手在书堆中拿起一本,想装模作样的看一下,再装出很欣赏的样子,夸奖几句,然后再谈出书的事情,这样就算是给足人家面子了。
  不过,他刚拿起一本书,瞬间便被封面上的书名给吸引了。
  书名竟然是《金石篇》,而不是什么《易理》,又或诗歌散文什么的。
  这《金石篇》写的又是些什么呢?
  他有些迫不及待的翻开手中的书,仔细看起来。
  这书里面的字一看就是手写的,虽然比较工整,但却没有印刷的看上去那么舒服。
  不过,里面的内容却着实让杨聪目瞪口呆。
  这《金石篇》写的竟然是已知金属的开采、冶炼、铸造和加工等等,书中的内容着实让他大开眼界,原来,这个时代的人对金银铜铁等常见金属的开采、冶炼、铸造和加工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比如冶炼,这个时代的人已经掌握了很多种合金的冶炼方法,而且技艺已经相当的成熟。
  《金石篇》并不是一本,而有很多本,另外还有《砖瓦陶瓷篇》、《舟船篇》、《丝绸布匹篇》、《丹青染料篇》等等,很多很多实用的东西,内容他也大致看了一下,有大致讲述原理的也有直接讲述方法的。
  他将几十本书翻完之后,不由陷入了沉思。
  王宣还以为他是在考虑要不要出钱将这些书刊印出来呢,所以,压根就不敢吭气,只是眼巴巴的看着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