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411

  其实,杨聪考虑的不是掏钱印书的问题,而是改变大明的问题。
  他刚穿越过来那会儿就曾想过要改变大明的一切,让大明摆脱亡国的命运,走向富强,但是,他当时也就愤青般的激动了一把,匆匆定了个靠科举步入仕途的目标,至于具体怎么改变大明的一切,他还没仔细考虑过呢。
  就算自己金榜题名,就算自己通过各种方法掌控了朝堂大权,接下来怎么办呢?
  难道学那些权臣玩弄权术,只手遮天?
  他知道,玩这些是没用的,大明不是没有出现过权臣,就算能只手遮天,就算能使得吏治清明,那也只能治标,让大明多苟延残喘几年,根本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要改变大明,要让大明变得富强,光玩弄权术是没用的,还必须有些具体而又切合实际的方法。
  以前他还没想到具体的方法,这会儿看到王宣写的这些书,他终于隐隐有了一些想法。
  大明之所以灭亡,说白了就是因为土地兼并,这是历朝历代都避免不了的绝症,一个封建王朝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定会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一旦大部分老百姓因为土地兼并而无法生存下去,那这个朝代离灭亡就不远了。
  这个绝症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他们却没有办法改变。
  杨聪以前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但是,现在,他貌似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这个办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发展技术,让大明的技术领先世界,不管是军事方面还是农业方面,又或者工业方面都远超世界各国,这样一来土地兼并就不会成为一个无法治愈的绝症了。
  老百姓土地不够,没关系啊,这会儿可是大航海时代,只要航海技术发达了,这世界上还不知道有多少无主的土地呢,装下几个大明都够了。
  天灾爆发了,粮食不够,也没关系啊,只要大明工业远超世界各国,完全可以用廉价的产品去换取粮食啊。
  这办法,兴许真能成!
  他是越想越兴奋,越想越激动,想到后面,甚至整个人都忍不住颤抖起来了。
  这很像是羊癫疯发作的前兆啊,王宣一看他这样子,终于忍不住开口道:“清风,你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啊?”
  杨聪闻言,思维终于回到了现实,他摇了摇头,尴尬的道:“没什么,没什么,对了,先生,您这些书没个统一的名字吗?”
  书名?
  这是想要出钱印书吗,王宣激动的道:“书名老夫还没定下来,这些写的都是格物致知之理,也是万事万物之理,老夫原本想取名《物理索要》又或者《物理初识》,但又觉着这名字不够大气,清风,要不,你帮忙取个名字。”
  格物致知之理?
  万事万物之理?
  物理!
  物理这名词难道就是这么来的吗?
  他还真不知道这“物理”一词是不是王宣发明的,不过,这物理一词却再次触动了他的神经。
  他可不光学过物理,他还学过化学呢。
  而且,他脑海里可不光装着这个时代的东西,后世几乎所有的东西,他脑海里都有,天上飞的,地上开的,什么都有,什么汽车、火车、坦克、飞机、大炮、火箭等等,他都见过。
  他虽然不知道这些东西具体怎么造出来的,但是,他知道成品是什么样子的啊!
  这就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这个时代其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发展起来而已。
  他后世见过的东西,不说马上造出来,也不说全造出来,只要十年甚至几十年能造出一样来,那都不得了啊!
  如果自己大力推动,并指明方向,大明的工业岂不是一飞冲天!
  怎么指明方向呢?
  很简单啊,写书啊!
  自己只要结合后世的实物和这个时代的工业基础写出一些大致的发展方向,自然有像王宣这样的人花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到时候,大明的工业想不领先世界都难啊!
  想着想着,他又如同陷入了魔怔一般,浑身颤抖起来。
  王宣一看杨聪这样子,不由露出担忧之色,这小子,不会真有病吧?
  当然,他不是认为杨聪脑子有病,而是认为杨聪身体有病,杨聪这样子很像有羊癫疯之症!
  他忍不住关切道:“清风,你到底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啊?”
  杨聪闻言,连忙摇头道:“没有,没有,我好着呢,要不,这些书就叫格物致知之理吧,不过,我感觉,这样写有点乱,不若我们合计一下,写个全面的格物致知之理出来,怎么样?”
  王宣闻言,不由一愣,全面的格物致知之理,是什么意思呢?
第九十七章
大明的希望在何方
  这些书写得有点乱,这是事实,因为王宣并不是什么专门做学问的博学鸿儒,他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钻研,也没有那么多书籍去参考。
  杨聪这意思,很像是在婉拒他出书的请求,什么写得有点乱,什么我们合计一下,那都是屁话,杨聪的意思总归就是这书还是不要刊印了,至少王宣是这么认为的。
  他不由满脸落寞的摇头叹息道:“唉,这个老夫清楚,老夫就是个匠户,比不得那些大儒,哪能写出什么传世巨著来。老夫也就是想将泉州府乃至周围各州府的匠户技艺记录下来,并探索一下怎么让这些技艺更加精湛,至于全面什么的,老夫的确没考虑到,让你见笑了。”
  这话听着就有点让人绝望的感觉,但是,杨聪关注到的却不是话里的绝望,而是其他的东西。
  他竟然饶有兴致的问道:“噢,先生,您是匠户出身吗?”
  王宣自渐形秽道:“是啊,老夫原本就是铁匠出身,只是考上功名之后,免了这劳役之苦,又娶了个农户之女,家里有了几分薄田,勉强能糊口了,这才无聊的到处找人请教,想写点东西出来。”
  他这话说的是比较轻松,其实他本身的境遇远没有这么轻松。
  他是匠户出身没错,不过,他也曾是个才华横溢的年轻才俊,要不然也不会被蔡清这样的理学大师看上,收为门生。
  只可惜,他在县试、府试和院试大放异彩之后,乡试却是折戟而归,从那以后,他便沉寂了下来,再也没去参加过乡试了。
  当然,他乡试折戟并不是因为出身不好,这时候的科举还算是比较公平的,大多数时候都只看你的学问,不看你的出身。
  他乡试之所以没过,主要还是钱闹的。
  因为没钱买马,他只能徒步去金陵,泉州距离南京足有两千多里,他足足走了将近两个月,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因为没钱,他只能风餐露宿,途中他甚至都没吃过几顿饱饭,他赶到金陵的时候整个人都已经虚弱不堪了,乡试九天,他能坚持下来不晕倒就算不错了,哪还能考出什么成绩来。
  回程的时候,他更是因为没钱吃饭,差点饿死在路上!
  所以,他去了一次金陵之后便断了继续科举的念头,直接娶了个农户家的独生女儿为妻,依仗着那点免税额度,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这种没钱的苦楚俞大猷也深有体会,他忍不住在一旁感慨道:“清风,先生其实也是一时俊杰,院试的时候也曾名列前茅,只可惜,金陵太远啊!对我们这些低贱的贫民百姓来说,金陵实在太远了,两千多里,一般人走到那里,能留住半条命就不错了!”
  这两位,都是很有故事的人啊。
  杨聪闻言,再次陷入沉思。
  王宣和俞大猷都以为他还是在考虑要不要掏钱刊印这些书呢,其实,压根就不是。
  这两人的感慨,让他隐隐找到了大明发展不起来的原因,或者说,大明发展起来的希望。
  大明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或者说,为什么大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停滞不前了?
  这个原因,好像跟王宣和俞大猷的遭遇有关啊!
  那么,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关联呢?
  他看了看王宣,又看了看俞大猷,眼神不经意间又瞟到了那堆书上面。
  一道灵光,突然闪现在他的脑际,他终于明白了。
  大明之所以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很多人才都被埋没了!
  这年头的统治者错误的认为,只有读书人,才是人才,或者说,只有读死书,认死理,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当官,读书就是为了跻身士绅阶层,这样的人,才是人才。
  其实,他们错了,倒不是说读书人不是人才,只是他们的看法太片面了。
  读书就只为当官,然后跻身士绅阶层,然后兼并土地,然后依靠兼并来的土地过上上层人的生活,这样能发展起来吗?
  这样只能慢慢走上绝路!
  读书人还应该有别的追求,不能只为当官,更不能只为跻身士绅阶层。
  比如王宣这样的,读了书,有学问了,就开始考虑怎么把匠户的技艺传承下来,并想方设法的去提高匠户的技艺,这样,大明的工业才能发展起来。
  比如俞大猷这样的,读了书,有学问了,就开始考虑怎么用改进武器和战船,击败倭寇,怎么改进战车,击败蒙元骑兵,这样大明的军队才能强大起来。
  工业发展起来了,有钱了,有先进的武器了,军队强大了,有实力了,大明不就随之强大起来了吗!
  这就是大明的希望所在,或者说,这些人才是大明的希望所在!
  至于那些读书纯为当官的官绅,不但不能令大明富强,在很多方面,反而是阻碍大明发展的绊脚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