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411

  这次,杨聪也不让王宣提醒便清醒过来了,他微笑着自嘲道:“什么低贱的贫民百姓啊,要说低贱,我这商户出身才是最低贱的吧?”
  这话说的!
  好吧,士农工商,要说地位,商户的地位还真是最低贱的,这是事实,王宣和俞大猷都没法反驳。
  杨聪突然又问道:“先生,志辅兄,你们有没有想过继续参加乡试呢?”
  晕死,这都什么跟什么啊,跟你说出书的事情呢,你这却说到乡试上面去了。
  俞大猷讪讪的道:“我这武举乡试都过了,再去参加文举,岂不荒唐?”
  杨聪微微摇头道:“志辅兄此言差矣,当初你不是文举院试都过了,又去参加了武举吗?”
  呃,这个,的确是事实,俞大猷顿时无语。
  王宣倒是满怀希冀的道:“老夫倒是想去试试,只是这金陵路途遥远,老夫恐怕很难走到了。”
  杨聪又摇头道:“先生,这次不用走路去了,您跟着我,一路坐马车过去,一点都不累。”
  王宣闻言,不由双眼冒光,坐马车过去,他想都没想过啊!
  这年头,如果能考上举人,谁又愿意一辈子当秀才呢。
  王宣原本就不是因为学识不行而考不上,而且,这十多年过去了,他的学问不但没有落下,还有一定的进步呢,考个举人貌似没什么问题啊!
  问题是,杨聪这是什么意思呢?
  自己来找他出书,他却邀自己一起去参加乡试。
  这个,怎么说呢?
  说实话,这个真有点牛头不对马嘴啊!
第九十八章
百科全书
  杨聪是什么意思?
  他的意思很简单啊,把匠户和军户等等这些大明的希望培养起来,带着他们一起去掌控大权,然后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干,将大明的工业、农业、军事等全发展起来,这样,大明不就有希望了吗!
  他一看王宣露出意动的表情,立马毫不犹豫的道:“先生,要不这样吧,您就留下来教我研读《四书章句集注》,一个月我出一百两,您看怎么样?”
  “噗”,王宣闻言,直接把刚喝进去的一口茶给喷出来了。
  教人读书,这活他不是没干过,当初他还教过俞大猷呢,《四书章句集注》他也研习过,而且水平也不一般,要不他也不敢去参加乡试,问题,这一个月一百两银子,着实有点夸张了,一个月十两银子他都没有想过啊!
  他愣了半晌,这才难以置信道:“此话当真?”
  杨聪点头微笑道:“当然是真的,不信你问志辅兄啊。”
  俞大猷也是他一百两银子一个月请来的,这都一年多了,一千多两银子,他可没少过俞大猷分毫。
  俞大猷闻言,连忙点头道:“先生,这个假不了,这点钱对清风来说不算什么。”
  真一百两银子一个月!
  王宣愣了一阵,又看了看桌上那堆书,这才有些不舍的问道:“那这些书?”
  杨聪伸手抚着那些书,郑重的道:“这些书很重要,我们不能随随便便就这么刊印出去,还得细细编辑一番才行,要不等两年,等这届会试和殿试过了再说,您看行吗?”
  王宣闻言一想,等两年,等两年那就是两千四百两银子啊,到时候,你不印,我自己出钱印都能行啊!
  想到这里,他毫不犹豫的点头道:“好,那就等两年再说。”
  就这样,王宣被杨聪留了下来。
  杨聪留他当然不光是为了研读《四书章句集注》,不过,这会儿,他们主要还是研读《四书章句集注》,连带俞大猷,三个人一起研读。
  至于县学那里,杨聪已经问过严老先生了,县学他不用去了,因为上县学主要就是温习《四书五经》,也就是打基础。
  他这基础,还用打吗,一个时辰就能做出一篇标准的应试八股文,真正的天才见了估计都会惊掉下巴。
  再说了,他这院试魁首,连中三元可不是吹出来的,秀才里面他绝对算是拔尖的那种。
  其实,秀才也是分档次的,比如对《四书五经》理解不够透彻的,或者说标准应试八股文写的还不够好,又没钱没关系的,那么不好意思,你得先在县学打基础,等县学教谕觉得你基础够牢靠了,自然会推荐你去府学学习,府学教授的才是《四书章句集注》。
  杨聪也没打算去府学,他认为府学那边进度太慢了,还不如自己在家学呢。
  还别说,这王宣《四书章句集注》还真熟,至于原因,还是钱闹的,因为他没钱买书,他读的《四书章句集注》就是他自己手抄的。
  这年头可不是所有读书人都有钱买书,特别像《四书章句集注》这种,几十万字,几十本的,最少也要几十两银子一套,精装版的更是上百两一套,没钱,买不起,就只能自己买点纸去抄了。
  这抄书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每字每句都能有点印象,如果再仔细研读一番,那可比纯买来读的要强多了。
  王宣可不光年轻的时候研读过《四书章句集注》,这些年没事的时候他也经常读读《四书章句集注》,对《四书章句集注》的内容可谓滚瓜烂熟,足以顶半个老师。
  当然,杨聪不光有王宣这半个老师,王宣不甚懂的地方他还可以去问县令刘守良,刘守良为了教化之功那绝对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还有徐阶,那可是名列三甲的探花郎,对《四书章句集注》的理解那可不是一般进士能比得上的,杨聪每每去府城请教一番都能受益匪浅。
  还有各种乡试和会试精选文章集注,他也读了不少,反正他又不缺钱,四两、五两,甚至十两一本对他来说都不算什么,可劲买就对了。
  当然,他们也不是成天研读《四书章句集注》,闲暇的时候,他们也会一起聊一聊格物致知之理,慢慢的,这格物致知之理到底应该有哪些内容,他们也有了一定的脉络。
  很多内容,杨聪甚至都定下了书目,也想好了方向,只是暂时没时间去写而已。
  比如《格物致知之理·天文篇》,他准备系统讲述一下太阳、月球、地球和几大行星自转和公转的规律,他已经了解过了,这些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一点都不超前,特别王宣他们这些研究易理的,甚至已经推衍出一些轮廓了,只是没有具体的方向而已。
  比如《格物致知之理·地理篇》,他准备详细描述一下世界各国的近况,让大明的读书人都好好清醒清醒,不要再夜郎自大了。
  又比如《格物致知之理·风雨雷电篇》,他准备引入气候变化和季节变化等常识,让人真正研究透天气变化的原因。
  这些还不是重点,他准备将重点放在《格物致知之理·五行篇》和《格物致知之理·器械篇》,这两篇才是大明发展的关键所在。
  比如,他准备在《五行篇》的《金属卷》中根据现有的铜合金的原理,引出铁合金,也就是钢的概念,并大致描述一下他所了解的炼钢技术,让读了书的匠户想办法把各种钢材冶炼出来。
  比如,他准备在《五行篇》的《土石卷》中根据砖瓦和陶瓷烧制的技术,引出玻璃和水泥的烧制方法,让读了书的匠户想办法把玻璃和水泥这两种最常用的材料烧制出来。
  又比如,他准备在《格物致知之理·器械篇》中根据水车、水磨等现有的器械,引导蒸汽动力的概念,教导自己的学生去尝试研制蒸汽机织机、蒸汽机床、蒸汽轮船,甚至是蒸汽动力火车,同时在此基础上研制更先进的火枪、火炮。
  总之,他要将《格物致知之理》编成一本引领大明发展的百科全书,同时帮助那些有才华的匠户和军户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然后带领他们研制各种先进的器械和武器,让大明发展成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国家。
  当然,这些需要很多很多的时间,而这会儿他正面临着乡试和会试的考验,根本就没空去编写这些东西,他只能先和王宣、俞大猷一起研读《四书章句集注》,等过了乡试、会试和殿试这几关再说。
第九十九章
好消息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又是一个多月过去了。
  杨聪这段时间不是陪着王宣和俞大猷研读《四书章句集注》,又或讨论《格物致知之理》,就是跑去请教刘守良和徐阶,日子过得倒是颇为平静。
  不过,平静的日子很快就被打破了,这天下午,他正和王宣、俞大猷一起研读《四书章句集注》呢,徐阶竟然亲自从府城跑过来找他了!
  杨聪收到护院的通报,连忙带着王宣和俞大猷往杨府大门口赶去。
  徐阶这会儿正站在大门外的牌楼下欣赏自己手书的对联呢,他满脸微笑,频频点头,心情貌似相当不错。
  杨聪跑出来一看徐阶那模样,心里总算是踏实了,还好,还好,这表情,绝对不是出了什么坏事。
  他疾步上前拱手道:“子升兄大驾光临,有失远迎,抱歉,抱歉。”
  徐阶见状,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大笑道:“清风贤弟,这就见外了啊,走,我们去里面说话。”
  这热乎劲,每每都让杨聪心中有些莫名其妙,他这会儿虽然隐隐有点明白徐阶是想利用自己对付海商豪门,但是,他还是有点不能理解徐阶为什么要跟他如此热乎,自己就算高中进士又怎么样,人家可是未来的内阁首辅,一个小小的进士在他眼里算个屁啊。
  这家伙,着实让人看不透啊。
  杨聪心中暗自感叹一声,表面上却是热情的把着徐阶的胳膊,将徐阶迎进自己的主宅大堂,又命人上了香茗,这才好奇道:“子升兄不辞辛劳从府城赶过来,是不是有什么大事啊?”
  徐阶满脸笑意的点头道:“是啊,是有大事,而且还是大好事,清风贤弟,你猜,是什么事?”
  大好事?
  自己都院试第一,连中三元了,还能有什么大好事,这年头又没什么保送名额,就算自己连中三元也不可能免试成为举人,难不成还能给自己封个大官不成?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自己就是个秀才而已,当个九品芝麻官都够呛。
  他不解的摇头道:“这个,小弟还真猜不出来。”
  徐阶闻言,不由惊奇的打量了他一番,这才微笑道:“清风贤弟,你怕是读书太用功了吧,这么重要的事你都能忘了?”
  杨聪不由尴尬的道:“子升兄,到底什么事啊,小弟真不记得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