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411

  他是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惜,这俗事纷扰,有些人,有些事,总会不期而遇,找上门来。
  他这相亲回来还没几天,又有人找上门来了。
  不过,这次来人找的不是他,而是俞大猷。
  俞大猷跑出去和来人聊了一会儿便满脸为难的回来了,那模样,显然是家里有事。
  杨聪见状,不由关切道:“志辅兄,怎么了,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
  俞大猷闻言,连连摇头道:“没有没有,我家里好着呢。”
  没事?
  你这副表情像是没事的样子吗?
  杨聪郑重的道:“志辅兄,你我亲如兄弟,有什么不能说的呢?”
  没想到,俞大猷还是吞吞吐吐的道:“真没什么事。”
  杨聪看他这样子,忍不住追问道:“真没事?”
  俞大猷略带躲闪道:“真没事。”
  这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呢?
  俞大猷越是不说,杨聪就越是不放心,他忍不住责备道:“志辅兄,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到底什么事啊,你为什么要瞒着小弟。你应该也知道,在这泉州府,基本上没什么事是小弟摆不平的。”
  俞大猷闻言,犹豫了一下,这才尴尬的道:“清风,真没什么事,就是我娘让我回去相亲而已。”
  晕死,这事他还真摆不平,他总不能替人家去相亲吧!
  杨聪尴尬的笑了笑,随即拍着俞大猷的肩膀道:“这事好事啊,你吞吞吐吐干嘛,赶紧去呗。不过,这事小弟还真没办法帮忙,这娶媳妇还得靠你自己啊,哈哈哈哈。”
  俞大猷看他这样子,不由讪讪的道:“唉,清风你不知道啊,我娘的意思这相完亲紧接着就要成亲,我这还要准备乡试呢,哪有时间成亲。”
  原来是这样啊。
  这个的确有点麻烦,一般成亲都得忙活个把月,而且新婚夫妇一般都要腻歪几个月,再加上去金陵赶考的时间,大半年就没了,还怎么读书备考呢?
  不过俞大猷年纪的确有点大了,貌似他今年都三十了,这年纪在后世倒没什么,但是,在这年头,三十岁还没结婚的确挺可怕的,说得不好听一点,要是结婚结得早,三十岁都能当爷爷了!
  杨聪皱眉沉思了一阵,这才拍着他的肩膀道:“要不你先回去看看吧,如果怕耽误了乡试,先把亲事定下来也好啊。”
  俞大猷也不知是对成亲真不怎么在意呢,还是想奋发图强,先考取功名再说,总之,他对相亲之事并不是很感兴趣,杨聪好说歹说劝了他半天,他才犹犹豫豫的回去了。
  他这态度还真一点都不奇怪,史料上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俞大猷是什么时候成亲的,却记载了他儿子俞咨皋的事迹。
  史料很明确的记载着,俞咨皋是万历三十七年的武进士,而且还率军参加了天启四年与荷兰人的大战,并取得了澎湖大捷。
  根据这个来分析,俞大猷娶妻生子的时间真的有点迟,因为俞大猷是弘治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503年生,而天启四年是公元1624年,这中间足足隔了121年。
  也就是说,就算俞咨皋老当益壮,六十多岁还能率军与荷兰人血战,那他也是嘉靖末年甚至隆庆年间出生的,而那时候俞大猷都已经五十多快六十了!
  年近六十才生的儿子,他成亲之迟,可想而知。
  总之,这俞大猷对成亲真不是很在意,他是真不想去相亲,要杨聪不苦口婆心相劝,他真不会回去。
  杨聪是真准备埋头苦读,争取金榜题名,但是,这事情却总是找上门来,让他无法专心,送走俞大猷之后还没两天,杨金峰又偷偷溜过来找他了。
  原来,他二叔杨云沉寂了这么久之后,又开始和陈文杰联系了,这次,杨云通报给陈文杰的内容是:杨家已经和张家定亲了,一旦杨聪金榜题名,便可迎娶惠安第一美女张贞了。
  这是事实,瞒肯定是瞒不住的,陈文杰迟早会知道,杨聪也懒得去管,直接就让杨金峰把信送过去了。
  没想到,还没过几天,陈文杰便回信了,而且回信的内容很不正常,陈文杰问了杨云很多东西。
  比如,上次陪杨聪去同安的太监有没有跟着来杨府。
  比如,杨聪的护卫到底有多少。
  又比如,整个杨府的防护情况如何,护院又有多少等等。
  陈文杰这家伙貌似是想直接动手来硬的啊!
  这情况杨聪倒是早有预料,他也不怕龙溪陈氏来硬的,因为永宁卫指挥使李希贤等于已经是他半个舅老爷了,如果自己去求助,李希贤肯定不会袖手旁观,有永宁卫几千屯卫做后盾,就算龙溪陈氏把手下海盗全派过来他都不怕。
  问题这陈文杰选的时候也太操蛋了,这会儿他只想认真研读《四书章句集注》,好应付接下来的乡试和会试,陈文杰却偏偏选在这个时候动手,搞得他不得不分出精力来应付。
  唉,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第一〇三章
倭寇与海盗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漳州府之南,紧邻广东潮州府之处,有座大岛名曰东山,此岛长百余里,宽八十余里,状若蝴蝶,乃东南沿海有数的大岛。
  这天临近午时,东山以北数十里的海面上陡然出现一个庞大的船队,这船队舰船数量并不多,总共也就十余艘,但是,每艘船都庞大无比,高如城楼,看上去简直如同水上的城堡一般。
  常年在海上漂泊的渔民和海商都知道,这些都是福船,东南沿海有名的海上巨舰。
  福船的制式有两种,一种曰大福船,长约十五丈,宽约三丈,竖帆三桅,能载人百余,还有一种就叫福船,长约十二丈,宽约二丈五,竖帆二桅,能载六十余人。
  福船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宋朝,但其兴盛之时,则是在明朝。
  大明水师全盛时期,足有大小战船将近四千艘,其中福船就不下四百艘,大明永乐年间,著名的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就曾携大小福船两百余艘,那场面,海上的风帆就如同丛林一般遮天蔽日,着实壮观无比。
  可惜,百余年后的嘉靖朝,大明水师不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日渐衰落,水师的战船只剩不到三成,像福船这样的大型船只更是剩下不到一成,像原来大名鼎鼎的福建水师,这会儿就剩下一艘大福船和几艘福船,早已没有昔日的雄风。
  这十余艘福船组成的船队显然不是福建都司下属的水师船队,因为这船队中光是大福船就有三四艘,福建都司下属的水师船队根本就没有这么多大福船!
  那么,这船队到底属于哪方势力呢?
  船队最前方的大福船上,陈文杰正满脸自豪的站在一个胡须飘飘的中年男子身后不停的扫视着自家的船队呢。
  没错,这就是龙溪陈氏下属的海商船队,或者说海盗船队!
  虽说这些福船并不是他们陈家的,但是,他们陈家却能指挥这些拥有福船的海商,让他们为自己办事。
  话说大明水师舰队都没有这么多的福船,为什么一个海商豪门下属的海盗船队就有这么多巨舰呢?
  这,其实也是海禁惹的祸。
  自明成祖永乐朝以后,明朝的历代皇帝对付来自海上的威胁就只有一招,海盗多了,倭寇闹的凶了就实施海禁,等海面平静一点又开没堪合贸易,从没想过要主动发展水师,清剿海盗和倭寇,掌握海上的主动权。
  也就是说,大明朝廷只管禁,严禁老百姓通番通倭,从不管水师的发展,而沿海的海商却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走私,做独门生意,赚取巨额利润,不断发展壮大,这就造成了海盗和倭寇越禁越多,大明水师却越来越孱弱的局面。
  嘉靖年间,这种情况尤其严重,在海商豪门的庇护下海商和倭寇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各地海商为了谋取暴利疯狂建造用于远洋的帆船巨舰,其规模越来越大,以致东南海域差不多都成了海盗和倭寇的海域。
  大明万历年间,余姚谢氏后裔谢杰就曾在《虔台倭纂》描述海禁与东南不断发展的工商业之间的矛盾,为了生存,为了谋取暴利,东南很多商户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铤而走险,从事海上贸易,形成了当时庞大的海商利益集团。
  “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
  这就是嘉靖朝海禁的结果,海禁不但没有禁绝海上贸易,反而使得依附于四大豪门的海商赚的盆满钵满,走私船队更是发展到遮天蔽日的程度,而原本偷偷摸摸从事海外贸易的海商也逐渐转化成了与官军对抗的“海盗”,而龙溪陈氏等海商豪门就是这些海盗的首领和保护伞。
  陈文杰看着四周庞大的福船,心中那叫一个自豪啊,惠安杨家在他龙溪陈家面前算个屁啊,这时候,他忍不住在心中暗自哼哼道:“小子,你是不知道我们龙溪陈氏到底有多厉害,这次非宰了你不可!”
  他对杨聪的恨意已然达到了不可抑制的程度,特别是听闻杨聪和张贞定亲以后,他更是嫉恨若狂,在他的极力恳求下,龙溪陈氏的当家老太爷,也就是他的爷爷,终于答应,派人暗杀,干掉杨聪这个“祸害”,同时,通过杨云暗中掌控惠安杨家的资产!
  不过,他们并不打算让手下的海商也就是海盗出手,而是打算请正宗的倭寇来帮忙。
  这次,他就是来联系倭寇的。
  至于哪儿能找到倭寇,他龙溪陈家自然知道。
  这东山岛的西南角,群山林立,人迹罕至,其中却有一条走马溪,入海口及其宽广,又正对着诏安湾,正是泊船的好地方,所以,海商豪门联合在此处修建了简易的港口,用以与倭寇甚至欧陆的红毛番交易,这里,就有真正的倭寇!
  此时,船队已然接近东山岛,海面上像福船这样巨大的海船也慢慢多起来,不过,这些海船大多三五艘一群,整体规模和船体大小都没法和龙溪陈氏的船队相比,而且,他们也认识龙溪陈氏的旗帜,所以,龙溪陈氏船队所过之处,其他海船都主动让出航道,根本就不敢档在他们前面。
  没过多久,船队便拐进诏安湾入口处,而前面不远就是走马溪的入海口了。
  陈文杰抬眼一望,便看到了一幅奇景。
  只见莽莽群山中一条大河奔流而出,仿佛将群山从中劈开了一般,那叫一个壮观啊!
  这走马溪名虽为溪,入海口却宽广无比,而且南侧还有一片不小的滩涂,正适合用来建小型港口,而这里也早已有了几个伸出海面的码头,那高度,福船靠上去完全没有问题。
  到了这里,站在陈文杰身前的中年人脸色顿时变得严肃无比,他郑重的交待道:“文杰,等下不要随意乱瞟,也不要乱说话,这里可不比龙溪,亡命之徒多如牛毛,一不小心就会惹上麻烦。”
  陈文杰闻言,不由略带狂傲道:“大伯,这东南海面上还有谁敢惹我们龙溪陈家吗?”
  陈九道微微摇头道:“这福广海域我们陈家还有点分量,但是,在浙直海域、东洋还有南洋,我们陈家就算不得什么了,这里做生意的大多是东洋和南洋的海商,他们表面上虽然对我们谦让无比,骨子里可不怕我们陈家,所以,你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惹事。”
  陈文杰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那脸上却依然带着张狂之色,至于他听没听进去就不知道了。
  此时,龙溪陈氏的船队已经陆续靠上码头,其他福船都已经开始架起悬梯卸货了,而陈九道和陈文杰坐的这艘福船上却没人卸货,因为他并不是来送货的,而是来找人的。
  陈九道带着陈文杰和一众随从护卫下了船,熟练的走向码头旁一处石墙围起来的院落,而在那里,早有一个身着东瀛甲胄的人带着一帮东瀛服饰的手下在院落门口相侯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