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疯王(校对)第2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5/364

  因为孙传庭才是义军的克星,各路义军都不是他的对手。
  可惜,这个时候崇祯信任的是杨嗣昌、薛国观和高起潜,而不是卢象升和孙传庭。
  三人继承了张凤翼、温体仁和魏忠贤的衣钵,为了争权夺利,不惜陷害忠良,诋毁有功之臣,以致黑白颠倒,乾坤倒置。
  卢象升率军回京将建奴打跑之后不但没有获得升迁反而莫名其妙的被贬去形同虚设的宣府镇和大同镇当什么宣大总督。
  孙传庭消灭反贼主力活捉反贼首领高迎祥之后也没有获得升迁,杨嗣昌反而推举熊文灿接替卢象升出任五省总督。
  说实话,熊文灿并非什么酒囊饭袋,不过,他最大的能耐就是招抚,正是因为他在福建巡抚任上招抚了最大的海盗头子郑芝龙,才使得肆虐东南沿海的海盗逐渐被剿灭。
  要论实战,他真不行,他跟卢象升和孙传庭根本就没法比,出任五省总督之后,他还是那一招,招抚!
  这时候各路义军都已经被卢象升和孙传庭给打得受不了了,正想喘口气呢,熊文灿招抚,正和他们的胃口。
  于是乎,八大王张献忠、闯塌天刘国能,赛曹操罗汝才等相继接受朝廷招抚,十三路义军主力,除李自成外其他十二路全被招降。
  而李自成在孙传庭的穷追猛打之下亦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最后被打得只剩下十余骑遁入商洛附近的秦岭之中。
  形势貌似一片大好,崇祯对杨嗣昌更是信任有佳,仿佛遇到了知音一般,杨嗣昌提出向建奴求和,崇祯竟然都答应了!
  要知道,袁崇焕当初只是被污蔑向建奴求和便被活剐了,现在,杨嗣昌竟然主动提出向建奴求和,崇祯竟然还对他言听计从!
  不得不说,崇祯这脑回路那真是相当的清奇。
  建奴会同意议和吗?
  开玩笑呢,他们为什么要同意议和,他们要的是大明的江山!
  杨嗣昌这刚提出议和的想法,皇太极又派兵来入寇了。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统左翼军自青山关突入京畿,和硕贝勒岳托为统右翼军自密云北面的墙子岭突入关内,两路大军势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京城北郊的通州。
  崇祯吓得连忙招卢象升进京勤王。
  这个时候,崇祯如果能同上次一般将各路勤王大军全部交给卢象升统领,击退建奴应该是很简单的事。
  可惜,杨嗣昌却伙同薛国观和高起潜暗中搞鬼,将大部分兵力的划归监军高起潜麾下,卢象升名为总督天下兵马,实际上却根本调不动其他兵马,他手中能用的唯有数千天雄军。
  杨嗣昌这是要向建奴求和,所以架空卢象升,令卢象升无法和建奴开战。
  卢象升被他这一手整得,着实束手无策,他手下就几千人马,怎么去跟十余万建奴主力打?
  原本,在杨嗣昌的算计下,这一仗真打不起来,卢象升就算是再猛,也不可能率几千人马去跟建奴主力死磕。
  但是,正是这个时候,一个消息却把卢象升逼上了绝路。
  因为建奴突然挥兵跑去围攻高阳!
  高阳并非什么重镇,按理来说,丢了就丢了,对战局影响并不大。
  问题,原内阁大学士,蓟辽督师,屡次击败建奴的孙承宗老家就是高阳的啊!
  建奴想干什么?
  这个不用问啊!
  他们肯定是去找孙承宗报仇啊!
  卢象升连忙率军前去救援。
  结果,他刚进军至巨鹿便被十余万建奴主力包围,而此时,高起潜率十余万明军主力就在离巨鹿不到五十里的鸡泽。
  按理来说,就算是再大的仇怨高起潜也得率军去救啊,毕竟卢象升是明军主帅,如若战死,对明军的士气那绝对是致命打击。
  但是,高起潜就是按兵不动,见死不救。
  卢象升无奈,只得率手下几千人马与十余万建奴主力决一死战。
  此战,那真是死战。
  几千人马哪里是十余万建奴主力的对手,卢象升率军血战半日,最后身中四矢三刃,壮烈殉国。
  高起潜督十余万明军主力未放一失,不战而溃,望风而逃。
  随后,建奴攻下高阳,孙承宗连同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全部战死,高阳孙家几乎全族被灭!
  明军士气皆无,建奴顿时如入无人之境,此次建奴入寇,大明七十余城先后失守,其中就包括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首府济南,建奴劫掠财货无数,俘虏的军民更是多达四十六万人之巨,其中包括德王朱由枢。
  杨嗣昌、薛国观和高起潜如此倒行逆施,陷害忠良,朝中清流自是看不过眼,拼命弹劾,奈何,这会儿崇祯眼里就只有杨嗣昌,他不但没有追究杨嗣昌的责任,还感慨:“大事几成,为几个黄口书生所误,以至于此!”
  这意思,杨嗣昌求和就要成功了,大明就要天下太平了,却被你们这几个黄口书生给耽误了。
  建奴会同意议和吗?
  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大明就要天下太平了吗?
  那更是不可能的!
  张献忠、罗汝才等趁各路大军进京勤王之际降而复判,李自成也趁机从山里窜出来,再举大旗,很快各路义军再次如同星火燎原一般迅速壮大起来,一发不可收拾。
  这一次,大明朝廷是真的无法收拾义军了,因为卢象升才刚被害死,阉党又将魔爪伸向了孙传庭。
第249章
劝赈歌
  总督卢象升战死,建奴肆虐京畿、河北、山东等地,反贼降而复判,朝中清流不停弹劾杨嗣昌,崇祯是头疼欲裂,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这会儿,朱器圾也有点头疼,因为他缺人。
  造反靖难可不是振臂一呼,揭竿而起,然后率军一路横扫,打下所有地盘便行了。
  他需要考虑的事情很多。
  比如十余万大军的后勤。
  这会儿他手底下十余万大军基本都窝在驻地操练,每天也就消耗些粮饷而已,后勤自然没什么压力。
  一旦十万大军出击,开始造反靖难,后勤压力就大了。
  打仗的消耗可不是一般的大,不光是子弹、炮弹、手雷等军需物资,甚至就连衣服鞋子这些日常物资的消耗都会急剧增加。
  行军打仗跟待在驻地操练可不一样,那动不动就是几百里甚至几千里的路程,鞋子跑烂了,你总不能让人光着脚吧?
  还有,打仗的时候,你总不能跟敌人说,我们先说好,不准打烂衣服啊!
  可能吗?
  总之,十万大军的消耗,他都得事先考虑好。
  又比如,打下地盘之后,治下的老百姓怎么养活。
  占的地盘越多,人口就越多,大家都要吃饭啊,你占下地盘却养不活治下老百姓,那岂不自寻死路!
  李自成最后是怎么灭亡的?
  这货几乎占下了陕西、山西、河南全境,治下老百姓足有上千万,兵力更是达到了恐怖的百余万,但是,他却不管老百姓死活,只知道打仗,完全不顾及民生,结果,还不是如同空中楼阁一般,轰的一下就倒塌了。
  如果他也如同李自成一般,只知道抢地盘,不管老百姓死活,造反靖难那就是个笑话。
  这会儿,他并不是没地方种粮,东番大员那边开垦的荒地已经达到十余万亩,粮食产量也达到了数十万石,如果能将那边数百万亩荒地全部开垦出来,勉强养活数百万人甚至上千万人是不成问题的。
  问题就是,他没这么多人。
  这会儿他手底下总共也就百来万人,而且大多集中在南阳和重庆等地,没法抽调去东番开荒。
  因为这些人得造枪、造炮、造子弹、造炮弹、造船,造各式武器装备和辎重,还得种红薯、种土豆、养兔子、织布赚钱,这样十余万大军才有后勤保障,要把这些人调走,一旦开战,十余万大军很快就会乱套。
  而且,他还不能打下地盘再考虑粮食问题,因为开荒种粮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刚打下地盘,把人送到东番便能保证有饭吃,没有一年时间,这些人养活自己都难。
  也就是说,他最少得有上百万人一年的粮食储备,并安排好十余万大军的军需后勤,才能放开手脚去干。
  要不然,就会像李自成一样,打着打着,突然间就莫名其妙的垮了。
  问题,他上哪里找这么多人来种粮食,搞后勤呢?
  难道,直接去抢人吗?
  好像不行,直接抢人不就等于是开始造反靖难了嘛,到时候,非得整的自己手忙脚乱不可。
  他还是想稳妥一点,广屯粮,缓称王。
  正当他为了人口而头疼的时候,密卫突然间给他呈上来一首《劝赈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5/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