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南明(校对)第1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8/519

  “你先在这里别动,我去向大老爷禀奏一声!”
  黄三说罢便朝衙门里走去。
  大老爷一早下了命令,要登州城中三班衙役以及一应快手、帮闲前往登州城附近渔村烧毁渔船,只留下几个人撑门面。
  这件事的起因就是在红螺湾附近出现了一股乱兵,大老爷担心他们抢船作恶浮海出逃,这才当机立断行此釜底抽薪之策。
  如果衙门外那人真的是红螺湾的渔民,那肯定会有第一手的消息。
  黄三急于献功走的很急,险些跟迎面而来的师爷宋安撞个满怀。
  “哎呀宋先生,小的没长眼差点撞到了您,这里给您赔罪了。”
  宋安可是知府大人身边的红人,哪里是黄三这样的小虾米能够得罪的。
  他连忙陪着笑脸向宋安请罪,希望对方可以原谅自己的莽撞。
  宋安的心情显然不是很好,冷哼一声道:“你如此慌张,是为何啊?”
  “宋先生,外面有一个自称红螺湾来的渔民,想要面见大老爷。小的这便赶去禀报啊。”
  宋安闻言吃了一惊。
  “红螺湾?”
  “正是。”
  “这件事你不用管了。我亲自去向东翁禀报。”
  宋安一甩手,扭头就朝后堂走去。
  黄三目瞪口呆的站在那里看着宋安走远,不甘的啐出一口痰来。
  “呸,不要脸的老狗,这点功劳也要急着抢!”
  ……
  ……
  “东翁,喜事,大喜事啊!”
  宋安冲到袁惟泰的书房之中,眉间带喜道:“东翁真是吉人自有天相。”
  “宁之啊,可是府城附近的渔船都烧毁了?”
  坐在四出头梨花木官帽椅上闭目养神的袁惟泰听到宋安的声音,双眼猛然张开,整个身子跟着弹立了起来。
  “呃……那倒没有。”
  宋安直是有些尴尬,他心道您老一早才刚刚把命令下达,三班衙役出城执行命令不到半日,哪里能那么快。
  “一名红螺湾的渔民如今就在府衙外面,请求面见大老爷呢。宋某寻思着此人肯定有刘良佐、刘泽清纵兵劫掠的消息。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东翁若是知晓二贼的行踪便可以轻而易举的化解眼前危局。”
  宋安不愧是绍兴人,一张嘴巴张张合合就把袁惟泰哄得心情大好。
  “那还不把他快快叫进来,本官要亲自质询他事情经过!”
  袁惟泰果然心情大好,连忙挥手吩咐道。
  “东翁且稍等,宋某这便去!”
  宋安冲袁惟泰抱了抱拳,脚下生风般的转身而去。
第一百四十二章
八大晋商
  吴老九被带到后院袁惟泰的书房时已是口干不能言。
  袁惟泰命人倒了茶与他喝,吴老九喝了满满一茶壶,这才觉得喉咙湿润了些。
  在袁惟泰的质问下吴老九将所见所闻一一道来,与那军情司番子所说基本一致。
  对于红螺村遭到的劫难细节袁惟泰是不怎么关心的。那已经是既成事实,再怎么样都无法弥补。他更关心的是刘良佐、刘泽清二贼接下来的动作。
  按照吴老九的说法,红螺湾的渔船只有一百来艘,肯定无法满足二贼的需求。那么二贼接下来肯定还会洗掠更多的渔村,从而筹集渔船为出海做准备。
  还真让那军情司的番子说着了!
  袁惟泰暗暗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他命人将吴老九带下去休息,之后与宋安商议道:“宁之啊,看这样子二贼恐怕真的是急于出海,仅仅靠三班衙役去烧毁渔船恐怕来不及。本官想在城中临时征募乡勇来做这件事。”
  袁惟泰也想明白了,刘泽清、刘良佐不太可能攻打登州城,也就敢在沿海渔村劫掠一番。既然如此,他为何不索性烧毁所有渔船,困住叛军等朝廷大军来平定呢。
  这可是个大功劳啊。
  当然袁惟泰也是存着一点私心的,那就是可以借着这个机会把招募来的乡勇练成一只军队。
  放在太平年景,若是有哪个文官敢擅自招募乡勇练兵,那绝对是活得不耐烦了。可现在是乱世,朝廷是乐意看到文官练兵自保的。
  刘泽清、刘良佐部叛军袭杀登州便给了袁惟泰理由。他若不顺着杆往上爬岂不是对不起这个绝佳的机会?
  宋安作为袁惟泰的幕僚多年,对这位东翁的脾气秉性十分了解。袁惟泰这番话刚一出口,他便闻琴音而知雅意朗声道:“东翁放心,这件事便交给宋某去办,宋某一定不负东翁嘱托!”
  袁惟泰大喜。若是能够借着这个机会立下大功,并掌握一只属于自己的军队,那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宁之不愧是我的臂膀。好,银钱你直接去府库支取,凡是应募乡勇,一概给予五钱银子奖赏!”
  袁惟泰坚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五钱银子可着实不少了,何况袁惟泰这次这是叫他们去烧船而不是打仗,一定会有人争着抢着应募的。
  至于将来如何解释这笔花销也很简单,全推到抗击叛军上。
  打仗哪有不花钱的,花个几千上万两银子不是很正常的吗?
  ……
  ……
  北京紫禁城。
  多尔衮在便殿设宴赐馔,封晋商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等为大清皇商。
  笼络八大晋商在多尔衮看来是一件重要性不亚于西征的大事。
  要知道这八大晋商可不是一般的商贾。早在清军入关之前,他们就通过自己的渠道往返于关内关外,向辽东输送粮食、以及盐铁等重要物资。
  当时明廷对辽东实行全面的粮食封锁政策,严禁百姓倒卖粮食到辽东。
  若是没有这些晋商,清军手中即便有银子也买不来足够的粮食,早就被饿死了。
  正是靠着晋商在暗中的粮食输送,大清才能够等到入关的这一天。
  而且晋商不但给清军输送粮食、盐铁,还会把刺探到的明军情报一概卖出去。
  如此一来,明军有什么动向,清军方面就会第一时间得知,从而轻而易举的针对。
  可以说没有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等八大晋商,就没有后来清廷入关的好日子。
  多尔衮今日在紫禁城大宴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等人,也是吃水不忘挖井人。
  当然,多尔衮弄出这么大的动作不光是封八大晋商为皇商那么简单,还有着借八大晋商为清军筹措粮秣的打算。
  如今天灾不断,北方常年干旱赤地千里,粮食产量很低。
  想要靠北方几省每年产的粮食养活十数万军队是不可能的。
  而各地府库的存粮又已经见了底,多尔衮为此十分苦恼。
  他也知道天下粮仓在湖广,可现在一时半会也不可能打下湖广来,只能暂时买粮食应急了。
  为此,多尔衮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八大晋商。
  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等人当年可以冒着明廷封锁令,走私粮食到辽东,现在自然有本事再从南面弄到粮食。
  价格嘛贵一些就贵一些好了,先解决了吃饭的问题才是正理。
  多尔衮是一个很务实的人,要想让马儿跑,就必须让他们先吃饱草料。
  为此多尔衮拿出了皇商资格作为筹码。
  八大晋商当年为了出关方便,都在宣府镇张家口堡置办了不少产业,经营重心都往张家口转移。
  多尔衮索性让这八家隶内务府籍,仍互市塞上。
  对此范永斗等人自然是喜不自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8/5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