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南明(校对)第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519


第二十三章
治贪
  朱慈烺回宫后当即召锦衣卫指挥使赵信、东厂提督刘传宗觐见。
  他之前命二人查脏查贪时已是下定决心。如今大明病入膏肓,其中最要命的便是官员贪腐。如果不肃整朝纲,遏制贪腐大明是不可能中兴的。
  二人行礼叩见后朱慈烺便发问道:“事情查的怎么样了?朕的这些公忠体国的臣子们可都是家财万贯,富可敌国?”
  赵信与刘传宗对视了一眼,沉声禀奏道:“启禀陛下,经微臣所查,勋臣之中以忻城伯赵之龙贪墨最甚,其家财逾一百三十万两。书画、珍宝不计其数。其余勋贵也大抵如此,魏国公徐文爵家财九十万两,保国公朱国弼家财七十万两,隆平侯张拱日家财六十万两。其余勋贵家财超过二十万两的还有临淮侯李祖述,怀宁侯孙维城,灵壁侯汤国祚,安远侯柳祚昌,永昌侯徐宏爵,定远侯邓文囿,项城伯常应俊,大兴伯邹存义,宁晋伯刘允极,南和伯方一元,东宁伯焦梦熊,安城伯张国才,洛中伯黄九鼎,成安伯郭祚永……”
  赵信将一长串名字一口气说完,下意识的垂下头去。在他看来天子得知大明有这么多贪腐的勋贵一定会雷霆暴怒。
  可他等了许久都没有等到朱慈烺的咆哮。
  “大明立国之初,太祖、成祖大封勋臣,以奖赏他们对国家的贡献。谁知两百多年下来,这些勋臣之后并没有像他们祖辈那样尽忠国事,而是争着抢着挖大明的墙角。殊不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他们把大明挖倒了,还能享受到现在的荣宠?看来朕是该动一动刀子了。”
  朱慈烺又将目光投向刘传宗,淡淡道:“刘伴伴,该你说了。”
  刘传宗连忙答道;“禀奏皇爷,经奴婢所查,文官之中,贪墨最多者为左都御史王铎,据初步估算应有五十万两,其余贪墨官员还有侍郎朱之臣、梁云构、李绰等。另,另……”
  朱慈烺冷笑一声道;“另什么?直说。”
  “奴婢遵命。”刘传宗深吸了一口气,进而说道:“经奴婢所查,许多已经致仕、去职的官员贪墨尤甚,其中以前礼部侍郎钱谦益为首,贪墨超过四十万两……”
  钱谦益吗?这个名字还真是不陌生啊。
  作为前世的明史教授,朱慈烺对于钱谦益当然十分了解。这位留下‘水太凉’,‘头皮痒’的东林党魁和一干勋臣一起毫不犹豫的献出南京城,作为降清的投名状,名字赫然列在满清编写的《贰臣传》里,连他的满清主子都看不起他。
  至于其贪墨了超过四十万两银子,朱慈烺一点都不觉得奇怪。早在崇祯初年的时候,钱谦益主考浙江,考生钱千秋舞弊案震惊朝野。这厮将‘一招平步上青云’作为暗号写在了文章末尾作为暗号,却被人发现,最终直接责任人考场官员金保元、徐时敏被严惩,崇祯在文华殿亲自质询钱谦益,最终将其撤职。
  从另一个角度看,钱谦益也一定是家财不菲的。不然,他怎么可能给当时的名妓柳如是赎身,且在虞山盖了华丽无比的“绛云楼”和“红豆馆”?
  在原本历史中,钱谦益在弘光朝被拜为礼部尚书,但在这个时空,朱慈烺却并没有起复他,故而钱谦益现在还是白身。
  朱慈烺之所以那么急着让郑成功离开国子监去读皇明军校,除了将其拉拢为嫡系外,最大的原因便是使其免受钱谦益的影响。毕竟钱谦益是东林党魁,名望甚厚,又是郑成功的老师,只要郑成功在国子监一天,就多少会受到钱谦益的影响。
  “徐州总兵高杰即将领兵赴山东。朕明日朝会之上便会请诸位臣工捐银助饷。”
  朱慈烺一字一顿的说道,面色冷若寒冰。
  ……
  ……
  翌日,奉天殿。
  朱慈烺在朝堂之上宣布了命徐州总兵高杰率军前往山东驻防的决定。
  圣旨刚一下达,就引起了渲染大波。
  左都御史王铎手持笏板出班奏道:“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啊。山东如今乃虎狼之地,高总兵区区四五万人马,怎么可能驻防的过来?若每处府治都要留兵驻防,则等于处处不设防啊。陛下请三思!”
  兵部侍郎梁云构也出班奏道:“陛下,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山东虽然距离徐州不远,可四五万人马一天人吃马嚼也耗费甚巨,国库可拨的出这么多军饷?”
  朱慈烺嘴角微微扬起道:“国库存银已不足百万两,还要维持江淮守军的日常训练花费,不可轻动。故而朕已决定,高总兵增援山东之师的军饷,由诸位卿家募捐而得。”
  “这……”
  朱慈烺此话一出,朝堂之上立时炸了锅。
  一众平日里‘公忠体国’的臣子纷纷抱怨了起来,虽然理由千奇百怪,但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没钱’。
  朱慈烺冷眼旁观着这一切,并没有立即打断。等到他们闹得差不多了,清了清嗓子道:“朕会从内帑之中拿出十万两,诸位爱卿准备捐出多少?”
  明代内帑和国库从来都是分开的,简单的说国库是国家的储备库,内帑是皇帝的小金库。
  但也不是完全彻底的分开。
  譬如万历朝的时候,神宗皇帝就从内帑之中拿出大量银两奖赏有功的将士,崇祯朝的时候京营的军饷也是由内帑来出的。
  但这毕竟是皇帝的私房钱,如今天子明确表示会拿出十万两内帑银,若是他们这些国之栋梁再没有丝毫表示,也太说不过去了。
  左都御史王铎身为都察院之首自然是避不过去的,他手持笏板冲朱慈烺一礼道;“老臣愿意捐银一千两,以助军饷。”
  朱慈烺面色不改道:“总宪公忠体国,为君分忧,朕心甚慰。来人呐,记下来。”
  有了王铎的这第一步,其余文武官员也纷纷“慷慨”的认捐起来。
  “臣捐银五百两……”
  “臣捐银三百两……”
  “臣捐银六百两……”
  “臣捐银三千两!”
  忻城伯赵之龙手持笏板出班一步,气势十足的说道。
  ……
  ……
第二十四章
天子一怒
  朱慈烺并不对这个场景感到意外。
  事实上,在李自成率军围攻京师前,崇祯帝便曾经号召过京师官员、缙绅捐款,以奖赏激励将士守城。
  结果这些平日里满口忠君爱国的国家肱骨们,个个哭起穷来。就连朱慈烺的外公嘉定侯周奎也只肯拿出一万两,周皇后看不下去了,拿出私房钱五千两给周国丈,结果周奎竟然还从中贪了两千两,只再捐出三千两……
  崇祯皇帝本想募捐一百万两,结果最终只募得个零头!
  最后这些大臣、缙绅、勋贵、国戚的财富也没能保住,全部便宜了破城拷饷的李自成。
  何其可悲,何其可恨!
  “陛下,臣还有本奏。”
  忻城伯赵之龙再度发声。
  “讲。”
  朱慈烺不咸不淡的说道。
  他倒想看看,这赵之龙还能说出什么花来。
  “先帝时命臣镇南京,执掌京营。臣鞠躬尽瘁,日夜操练军士以报朝廷。陛下即位,募新兵练神策军,然营房、校场皆用京营,京营将士的日常训练受到不小影响。臣恳请陛下加拨白银二十万两改善京营用度。”
  这下朱慈烺差点气得骂出声来。
  好嘛,朕还没跟你算吃空饷、喝兵血的事呢,你先自己跳出来,还管朕要钱。
  “哦?据朕所知,京营如今只有一千余士兵,多余的营房给神策军的士兵来住有何问题?至于校场,忻城伯以为一千人站的满吗?”
  朱慈烺的音调虽然不高,但透露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臣,臣……”
  赵之龙被问的语无伦次,不知该如何作答。
  朱慈烺心中则是冷笑。
  勋臣世受国恩,最终却是一帮软骨头。如果朱慈烺没记错的话,多铎大军南下时,就是这个镇守南京的忻城伯赵之龙和钱谦益、王铎等开的城门献城。
  虽然在这个时空,赵之龙还没有做出献城的举动,但也不妨碍朱慈烺对其为人感到作呕。
  而且从他现在的表现来看,此人操守极为低劣,若是大势真像原本历史那样的话,这厮也一定会毫不犹豫的献出南京城借以投靠满清。
  “朕如果没记错的话,忻城伯在南京城外的庄田就有五万亩,可都是上好的水田。忻城伯名下的商铺也有一百来间,绸缎铺、米行、胭脂铺、酒楼茶肆甚至是青楼,简直是应有尽有。忻城伯家中的银库怕是已经满的装不下了吧?要不要朕从内帑拨些钱出来帮爱卿修个新的?让朕来猜一猜,忻城伯家中的存银怕是不少于一百万两吧?”
  朱慈烺的突然发难让赵之龙登时懵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皇帝陛下怎么会把他的家底摸得如此清楚。难道陛下早就对他起了疑心?
  联想起最近复设的厂卫,赵之龙便觉得头皮发麻,两眼发黑。
  一定是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鹰犬,一定是他们!
  赵之龙既已想通,便毫不犹豫的跪倒在地,叩头求饶道;“陛下,微臣知错,微臣知错啊。微臣愿意尽数捐出家财,献给朝廷。”
  太晚了!
  朱慈烺既已决定用赵之龙的人头立威,自然不会犹豫。
  他拂然起身,怒喝道:“来人呐,给朕把这个狼心狗行、中饱肥己的蛀虫拿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5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