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南明(校对)第4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5/519

  自打从福建逃至海上后,郑芝龙便开始了漂泊生涯。
  他原先的计划是先去攻打小琉球,与荷兰人掰掰手腕。
  但在攻打热兰遮城的过程中他的水师受损严重,吃了很大的暗亏。
  至此,郑芝龙再也不敢打小琉球的主意了。
  若在他全盛之时或许还有几分取胜的可能,但现在他只会被荷兰人的巨炮轰成渣滓。
  但他终归是要找个落脚之地的。
  小琉球不行,剩下的选项便不多了。
  要么北上去日本,要么干脆下西洋。
  经过一番思考后郑芝龙还是选择了下西洋。
  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他觉得西洋人的洋枪洋炮更犀利。他此番前去不光是避难也是学习的过程。
  若能把这些新式火炮都装载在他的船队上,或许就有机会重新杀回去好生教训一番那个逆子。
  直到现在郑芝龙还是认为他是输在了火器火炮上,而不是指挥的问题。
  所以他想要通过这次西洋之行把他的水师武装到牙齿。
  多年积累的财富全部被郑芝龙带走,水师诸船的船舱中满是金银。
  这也是马尼拉总督佛朗西斯科对郑芝龙态度如此好的原因。
  郑芝龙有钱,他有火枪火炮,双方自然可以做一笔大买卖。
  只见郑芝龙端起酒杯轻轻晃了一晃,随后优雅的抿了一小口。
  “好酒,真的是好酒啊。”
  郑芝龙由衷的赞叹道:“佛朗西斯科总督,你的这酒在我这辈子喝过的酒中可以排进前三。”
  佛朗西斯科显然很感兴趣。
  只见他笑道:“哦?那其他几种酒是什么?”
  “都是我家乡的酒。家乡的味道才是最好的。”
  郑芝龙淡淡道。
  这个回答既在佛朗西斯科的意料之外,但细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
  “尼古拉先生,你真是一个大妙人。”
  他微微笑道:“马尼拉的全部军民,包括我在内都真诚的欢迎你和你的士兵到来。”
  ……
  ……
第五百零二章
天子的心愿
  除夕夜又在不知不觉中到来了。
  南京城中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喜悦。过了今夜便是弘业三年。
  细细想来这两年的日子简直如梦似幻一般。
  百姓们很难不把这些好日子和圣天子联系到一起。
  毕竟他们所获得的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德才兼备的圣天子。
  百姓们满怀感恩之心,在家中念叨着圣天子的仁德,期盼来年日子能够更好过一些。
  对于生活他们没有太夸张的期盼,只希望能够顿顿吃饱,天天穿暖。吃穿不愁这便足矣。
  而此时此刻紫禁城坤宁宫中朱慈烺正和皇后一起共度良宵。
  因为国事繁忙他已经很久没来看皇后和太子了。
  今日是除夕无论如何他都要破例来看一看,陪一陪家人。
  这些才是他生活中最该珍视的人,绝不能轻易的忽视。
  “陛下,人们常说普通百姓家会在除夕之夜许愿,以祈盼来年有个好兆头。不如陛下也许个愿吧。”
  桐棠靠在朱慈烺的肩上满是柔情的说道。
  朱慈烺轻轻的拍了拍皇后的后背,用极为宠溺的语气说道:“朕听你的,朕要许的愿望是……”
  就在朱慈烺即将说出口的那刻,桐棠赶忙将手指贴在了他的唇上。
  “陛下愿望说出来可就不灵验了。”
  “哦,那朕在心里许愿就是。”
  朱慈烺闭上双眼,在心里默默念着。
  过了片刻他睁开眼睛道:“朕的愿望许好了。”
  “陛下,那该臣妾来了。”
  桐棠也闭上眼睛开始许愿。
  只是他许愿的时间显然比朱慈烺长的多。
  过了良久她才睁开眼睛。
  “皇后你许的愿望是什么?”
  “陛下,臣妾不是说了吗,把愿望说出来就不灵验了。”
  桐棠半是嗔怪的说道。
  “唔,是朕的错。”
  朱慈烺浅浅一笑不再深究。
  其实即便皇后不说他多半也能猜到许的愿望。
  无非是和朱慈烺以及太子有关。
  二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都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来人呐把太子抱来。”
  其实就在一个时辰前朱慈烺刚刚抱过太子。可自己的儿子是怎么抱都不嫌多的,尤其是在如此讨人怜爱的年纪。
  很快奶妈便将小太子抱了出来,朱慈烺从其手中接过很有经验的把其斜抱了起来。
  “垣儿,你想许个什么愿望啊?”
  见小家伙一副虎头虎脑的样子朱慈烺更是欢喜。
  他在儿子光滑如绸缎的脸上亲了一口,惹的朱和垣笑了出来。
  朱慈烺更是高兴。
  儿子一见到他就笑,和见到其他人时完全不同。这血脉亲情的力量还真是叫人称奇。
  “陛下,垣儿还小呢。”
  桐棠不知何时突然说了一句,语调里满是对儿子的维护。
  “唔,朕也就是那么随口一说。”
  朱慈烺又抱了儿子一会,便把他交给了皇后。
  “朕有时在想真的打败东虏之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真的就河清海晏四海靖平了吗?”
  朱慈烺忽生感慨:“后来朕也想明白了。一个人是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的,即便是天子也不行。”
  他顿了一顿继而接道:“所以朕只需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就是了。至于百年之后的事不还有垣儿呢吗?朕的孩子一定不会做的比朕差。”
  “陛下……”
  “老百姓们常说一句话,叫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话嘛听起来是有些糙,可是道理却不糙。”
  朱慈烺轻揉着额角,感慨道:“大明自立国已有近三百年。这近三百年间不知经历了多少险阻,不也照样挺过来了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5/5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