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第一狠人(校对)第7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8/1206

  郑经的水师沿着登莱出发,在海上航行数日后终于抵达了天津卫。
  相较于登莱,天津卫的海岸线就要狭小许多。
  郑经想要在塘沽强攻登陆,但一进攻就遭到了清军猛烈的炮火轰击。
  天津毕竟是京畿门户。清军在此布下了重兵也是理所当然。
  郑经准备不充分,碰了一鼻子的灰。
  但他又不甘心就此作罢,并没有下令水师撤离,而是准备发起二次攻势。
  作为跟在郑经身边的大将,甘辉在这个时候提出了建议。
  明军水师此番的任务是给清军施压,从而迫使清军调动更多军队来天津,给明军正面战场缓解压力。
  所以郑经只要持续的给天津施压就好,并不一定要急着拿下天津卫。
  郑经仔细一想似乎确实是这个道理。
  之前是他太过上头了。
  施压可比总攻的压力小的多。
  明军有的是炮火,只要完成火力压制让清军喘不过气来就是。
  而且这种持续性的压制下清军也很容易失误。
  一旦失误,明军抓住失误点就很容易乘胜登陆。
  当然,郑经也没有忘了四处散步消息就说明军主力已经进军京畿,不日就可光复京师。
  舆论的影响力还是很重要的。只要抓住了这点,明军的推进速度将会更快一些。
  至于辽东区域,郑经暂时还不想涉及。
  这倒不是他认为辽东不重要,而是觉得眼下当务之急是拿下京畿。
  这样即便鞑子退到辽东,以明军水师的能力也可以及时覆盖辽东。
  而如果眼下就分兵去辽东致使京畿久久不能拿下,对于整个战局是不利的。
  郑经很清楚自己此刻扮演的角色。
  他并不是一个终结者,而是一个配合者。
  该出风头的时候出风头,不该出风头的时候决不能抢风头。
  只希望明军主力在正面战场上可以推进的更顺利些吧。
  ……
  ……
  清廷明里暗里的表示让八旗各旗旗主纷纷打起了自己的小心思。
  明眼人都知道京畿多半是守不住了,被攻克只是时间问题。
  太皇太后有意将八旗主力和旗人全部迁到关外去,这种时候积极配合才是最理想的方式。
  一味死守只会落得个鸡飞蛋打的下场。
  遏必隆和索尼作为此事的筹办者深知劝的那些遗老顽固们点头是件难事。
  故而他们也不愿意多费唇舌,而是以自己为表率,首先将自己家族的财产往关外转移。
  他们相信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
  看到朝中重臣都开始埋退路,这些遗老们的心思肯定也会松动。
  只要有第一个遗老开始松动就会有第二人跟上。
  只要有第二人就会有第三个人。
  长此以往,这些冥顽不灵的遗老们肯定会选择随大流。
  到了那时,最难做的工作便做通了。
  眼下的大清早已不是十几年去的大清了,决不能好面子。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才是首要需要做的事情。
  ……
  ……
第0658章
两军会盟
  当李定国率部抵达潼关的时候,惊讶的发现这是一座空城。
  派亲兵四下搜寻后李定国确信李国英已经率部跑路了。
  潼关乃三省交界之地。
  陕西、山西、河南都在这座天下雄关上有盘根错节的关系。
  也就是说李国英很有可能逃到了河南或者山西。
  河南的话不用说了,李定国早就听说了清军在陕州一代派驻了大军,目的就是接应李国英。
  只是皇帝陛下也命李来亨等夔东将领领兵前往陕州消灭这一支清军。
  李定国不知道当下陕州之战打成了什么样子,故而不好轻下断言。
  但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李国英逃到陕州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有人接应,有人配合,李国英的脑袋只要没有被驴子踢了就应该清楚该怎么做。
  至于山西也不是没有可能。
  从潼关到山西也很方便。而且如果李国英疏通了朝中的关系想要借着机会逃到京师去也可以先到山西,以山西为跳板。
  至于继续北上到陕北去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李国英做了这么多年的川陕总督,肯定对于全陕经营颇丰。
  换句话说便是换做是一头猪,在一个地方待了这么久都肯定有自己的势力。
  李国英自然也不例外。
  李定国甚至可以确信李国英在陕北安插了不少心腹。
  所以李国英如果北上前去陕北应该是也能够得到接应的。
  但是李定国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是李国英可能的三种选择中可能性最低的。
  原因嘛其实也很简单,李国英是可以去陕北,但顶了天也就是逃到榆林吧?
  李国英不也是逃到了潼关,结果怎样?不还是连一场正面的硬仗都不敢打就仓惶的逃走了。
  说白了,如今的清军军心已经散了,不管士兵数量多寡都是一盘散沙。
  李国英能够把这些士兵聚拢在一起,却无法让士兵们有勇气和明军在正面战场上堂堂正正的干上一仗。
  这种情况下逃到天涯海角也没有用。
  仅仅靠李国英自己的实力他是无法再扭转乾坤了。
  所以李国英只能借助外力,这也是李定国推断李国英逃往河南亦或者山西的主要原因。
  当然还有一点,那就是榆林卫长城外就是茫茫草原大漠了。
  漠北素来荒凉,是鞑靼人聚集的地方。
  如果榆林再失守,李国英只剩下了一个选择,那就是继续北上进入草原。
  陕地士兵们虽然在北方生活多年,但生活习惯还是和漠北草原上的鞑靼人有很大区别的,猛然一换环境未必能够适应。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李国英是不可能去漠北的。
  明明有更好的选择,他为什么要选择一条死路呢?
  当然,李定国出于谨慎起见,还是往三条线路都派去了斥候侦查,一有李国英的行踪立即来报。
  反正陕北早晚也是要收复的,李定国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赶快东进和李来亨等人连上线。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8/12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