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第一狠人(校对)第7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1/1206

  相反若是他第一波攻势不能让清军忌惮,后续的操作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何守义没有其他任何的想法,他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在第一波冲锋就把清军的心理防线冲溃把他们彻底打爆。
  “将士们冲啊,冲进大名府光复失地。”
  大名府别看名不见经传,但实际上在大明百姓的心目中地位还是很高的。
  原因无二,就是因为出了一个卢象升。
  卢象升是常州府人,考中进士后一路做官累迁到了大名知府的位置。
  也正是在这个位置上卢象升开始崭露头角。
  崇祯二年,皇太极绕过袁崇焕精心构建的宁锦防线,绕道蒙古从喜峰口破口,随即奔向京师。
  卢象升自己募集了一万兵马入京勤王。
  至此崇祯皇帝知道了卢象升这个人。
  崇祯三年,卢象升升了官,以右参政兼副使的官职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的兵备,号称“天雄军”。
  天雄军也是明末最犀利的一支官军。
  可以说在大名百姓心目中,卢象升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可惜就是这个一个神一样的将军,被猪队友坑死。
  崇祯十一年,卢象升进驻巨鹿抵抗入寇的清军。
  当时的监军太监高起潜明明就在距离贾庄不远的地方,在明知卢象升被围攻的情况下依然不愿意前去增援,眼睁睁的看着卢象升兵败战死。
  至此天雄军散,卢象升亡。
  大名府的百姓们悲痛不已。
  郑成功自然是打心眼里敬佩卢象升的。
  在他的心目中,卢象升就是榜样。
  如今打到了大名府,睹物思人,郑成功感慨万千。
  他现在能够做的就是用一场漂亮的胜仗宣告明军的回归。
  大明回来了,王师回来了,卢建斗你没有白死。你的精神感染了无数将士和后来人,让他们能够万众一心的抵抗清军,让大明有了光复天下的可能。
  震耳欲聋的炮鸣声中,明军将士们将排梯搭在了大名府城的城墙上。
  他们无所畏惧的顺着排梯朝上爬去,任凭清军从上扔下了无数滚木、檑石他们连眉头都不皱一下。
  “冲进城中,光复大名府!”
  “冲啊!为了大明,为了陛下!”
  仅就气势这一块明军确实无人可敌。
  “杀虏报国!”
  城头之上的清军慌了。
  他们纷纷涌到垛口处开始与明军展开厮杀。
  白刃肉搏比拼的就是一个勇字,没有任何的战术可言,双方谁能狠下心来谁就能笑到最后。
  “将士们冲啊,鞑子已是强弩之末,不要犹豫,闷头往前冲。”
  何守义麾下的将士大部分都是跟随他在四明山起义的元老,在忠诚这一点上毋庸置疑。
  他们身经百战战斗经验十分丰富。
  面对清军的数次围剿他们都能化险为夷活下来,此刻更是不会有任何的畏惧。
  这是他们报仇的时刻,他们要新仇旧恨和鞑子一起算。
  “杀一个赚一个,杀两个赚一双。弟兄们跟鞑子们拼了!”
  “冲啊,杀杀杀!”
  城头上的明军士兵越来越多,清兵们的阵脚大乱。
  他们起先想要靠人数优势把明军的势头压下去,可到头来却发现明军的准备十分充分,在冲上城头之后反客为主靠着一股不怕死的劲头反而把阵地扩大了。
  一时间清兵们慌乱不已。
  他们挥刀的动作都已经变形,更不用说阻击能力了。
  明军以极快的速度扩大着优势,很快就有几百上千人登上了城头。
  “斩杀一名虏兵赏银三十两!斩杀贼将一人赏银百两!”
  ……
  ……
第0661章
孝庄出逃
  听说明军已经打到了大名府,孝庄已经是吓尿了。
  从大名府到顺天府,如果是急行军的话用不了几天时间。
  火都烧到眉毛了,换做是谁能不急?
  尽管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工作,但孝庄一直都没有真正下定决心。
  但此时此刻,她已经不再犹豫。
  继续留在京师就是在赌命,而她觉得留下来凶多吉少。
  这种时候还是不要赌了。
  康熙皇帝还是个孩子,孝庄自然不会跟他商议,当即拍板撤离京师。
  由于事先已经有了预案,故而真正拍板后也不算太过慌张。
  首先需要保证撤离的自然是皇族。
  爱新觉罗家的子孙经过入关后这十好几年的繁衍,已经有足足成百上千人。加上八旗子弟这些肯定要带走的,足足有数万人。
  这还不算八旗兵的亲人子女。
  如果满打满算全都算上十几万人是肯定有的。
  由于人数太多,肯定不能一批走。
  这样不但容易引起注意,还很可能导致恐慌。
  孝庄的意思是先保证爱新觉罗皇族的撤离。
  之后才是八旗子弟,再之后才是八旗子弟的亲眷。
  既然是旗人,就得有旗人的觉悟。
  奴才本就是主子的财产,连命都是主子的,晚走一些又有什么关系?
  只有保证主子安全了,大清的根基才在,大清才有东山再起的那一天。
  当然,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八旗兵包括他们的所有家眷肯定都能安全的转移出关。
  至于那些绿营兵,孝庄完全不在乎。
  不过是一些棋子罢了,跟旗人比起来,孝庄甚至都不认为这些绿营兵是人。
  反正出了关也养活不了那么多人。这些绿营兵不带走就不带走吧。
  沈阳虽然有小江南之称,但那是和苦寒之地的宁古塔比的。
  现在八旗兵适应了关内的温暖环境,重新回到沈阳只会觉得环境恶劣,苦寒不已。
  孝庄不是一个矫情的人,但她也很清楚这猛然间的一转变需要时间来适应。
  她现在只希望这适应的时间可以更短一些。
  等了许久仍然没有等到康熙,孝庄的神色十分不悦。
  “怎么皇上还没有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1/12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