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第一狠人(校对)第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1206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十八世纪普鲁士突然崛起,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它在线式战术中也就是排队枪毙中所扮演的角色。
  从三十年战争时期任人宰割的默默无闻,到七年战争时期的横空出世,是什么让普鲁士突然脱胎换骨?
  除了腓特烈大帝本人的人格魅力外,自然是严格的以模板训练自己的军队。
  骑兵营和炮兵营的分开使得将士们可以各司其职又互相策应配合,不至于出现功能重叠的尴尬局面。
  换句话说步兵、骑兵、炮兵都有极为特殊的作用,皆是不可取代的。
  整个普鲁士军队的核心是什么?
  自然是普鲁士军官团。
  能够进入军官团的士兵必须从青年时代就接受严格的军事专业知识培训,具备在极为艰苦环境下适应的能力。其不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很具备集体荣誉感。
  腓特烈大帝对军官团的军官极为尊重,严禁任何指挥官侮辱哪怕是初级普通军官。
  这有点像秦汉的军功爵制度和唐朝的陇右军爵制度。
  作为上位者,一定要培养百姓们生出一种投身从军,成为军官的自豪感。
  军官就是比普通人地位高,军官就是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
  长此以往,普通士兵们都会以成为军官为荣,都会在战场上竭力表现,拼命争取上升空间。
  说句难听的话,在大明尤其是明末,属于军人的荣誉感消失了。
  或者说,将士们感受不到别人的尊重。
  文官动辄可以对武将大骂,甚至可以凭王命旗牌便宜行事,阵斩大将。
  武将稍不留神就会被文官砍了脑袋,没有死在敌军手里却死在自己人手里。久而久之,还有谁愿意替朝廷卖命?
  更为可恨的是,由于文官通常出任统帅,经常会出现外行指挥内行的情况。
  一些自幼抱着圣贤书死读的书呆子,自以为看了两本兵书就在那里高谈阔论指点江山,作为将领还必须唯命是从,换做是谁能够甘心?
  打了败仗,罪名是将领担,文官们却能从轻发落。天底下哪有这种道理?
  要想让军队保持战斗力,便必须培养士兵们的饥渴感,荣誉感。
  这就需要上位者给他们等量匹配的奖赏。
  这不是天子心血来潮的一次封赏,而是成体系的规定,制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不论是普鲁士军官团制度还是秦汉军功爵制度还是陇右军爵制度,都给了将士们足够的上升阶梯,给了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给了他们充足的尊重。
  而这些是明末、南明欠缺的。
  朱由榔一时气血上涌,挥毫写了数百字。
  那么怎么遴选军官呢?
  靠军功累积当然是一个途径,但最重要的却是办军校!
  普鲁士军官团中足足有三分之一是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的!
  这间接保证了军官制度的完整性,可持续性。
  系统化的培训也有助于理念的贯彻。
  所以,朱由榔要向效仿普鲁士军官团培养一批属于自己的新式军官,就必须办军校!
  从战斗中遴选那些表现勇猛、优异的将士,给他们时间、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培训,训练出一批值得信赖托付的核心军官他不香吗!
  自然,军校校长必须由天子兼任!
  这样所有从军校毕业的军官都是天子的门生,直接对天子负责!
  这是眼下大明最为可行的一项制度。朱由榔觉得可以立即推广开来。
  至于军校的名字嘛他也想好了,就叫皇明军校!
  再来看看普鲁士士兵的挑选方式。
  腓特烈大帝根据所属地区人们的勇武程度,进行了一项排名。
  由高到低依次为:波美拉尼亚与兰登堡、马格德堡与哈伯斯塔特、下西里西亚、上西里西亚、东普鲁士、普属威斯特伐利亚、柏林。
  可以发现排名在首位的是位于波罗的海平原的波美拉尼亚。
  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可靠勇敢,有着成为世界上最好士兵的潜质。
  而柏林地区的兵源最差。
  细细分析不难发现越是发达地区,兵员素质越低。反而是那些较为穷困的地方容易出能打胜仗的精兵。
  这当然不是巧合。
  远的不看便看近的。
  嘉靖末年,卫所制败坏,卫所兵不堪大用。面对倭寇肆无忌惮的入侵,戚继光奉命编练新军。
  那么如何选取兵源便是个难题。
  最终,经过一路考察戚继光从义乌等地挑选士兵。
  当时的义乌位于浙西,号称七山一水二分田。比之浙东沿海的繁华,浙西可谓是极为荒凉。
  说是穷山恶水也不为过。
  老话讲的好,穷山恶水出刁民。
  肚子都吃不饱了,还谈什么礼义廉耻。
  百姓们活不下去了,自然性格彪悍了起来,有的甚至做起了无本买卖落草为寇。
  当然,大多数人选择了做矿工。
  义乌矿工闻名天下,戚继光闻名赶至,发现这些矿工个个性格彪悍悍不畏死,最终招募了当地大量的矿工,组成了第一班戚家军。
  事实证明这支戚家军的战斗力极强,说是天下无敌也不为过!
第0073章
来自舟山群岛的惊喜
  当然除了培养士兵们的荣誉感外,制定严苛的军规军纪也是十分必要的。
  必须要让将士们从心底清楚当兵打仗不是闹着玩的,战争不是儿戏。
  他们肩上肩负着的是保家卫国的责任,言谈举止代表的都是大明。
  明末那种兵不如匪,抢掠百姓的局面决不能在新军中出现。
  至于普鲁士军团中的士兵种类,朱由榔觉得没有必要照搬。
  但一些很有特色的兵种类型倒是可以保留。
  譬如掷弹兵。
  掷弹兵单独编制,士兵需要负责投掷手榴弹,所以必须保证士兵生长的孔武有力,有足够的力气来投掷。
  至于火枪兵、炮兵自不必提。
  除此之外朱由榔决定从新军精锐之中单独抽调出一只燧发枪兵团。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士兵还是得配备火绳枪,而德莱塞针击枪根据佛朗西斯科的反馈,仿制难度很大,也很容易遇到技术瓶颈,基本可以放弃了。
  反倒是燧发枪仿制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顺利的话,燧发枪是可以实现千人左右的列装的。
  这个数量不算多,也不算少了。
  拥有一支千人燧发枪精锐,可以随时对敌方主力实施有效打击。
  排队枪毙满清八旗的场面,想想不要太美。
  当然,完全仿制出一千只燧发枪需要大量的时间,这需要朱由榔去争取。
  毫无疑问,燧发枪兵的作用是用来线列攻击,配合骑兵、炮兵实行火力压制,这是精锐中的精锐,必须进行资源倾斜力保。
  除此之外,朱由榔还准备成立一支猎兵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12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