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第一狠人(校对)第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1206

  他们的作用主要是侦查,作用和斥候哨骑类似。
  猎兵是真正的勇士,需要单独面临许多特殊的情况,所以必须精力充沛,拥有强大的心脏和承受力。
  最后便是自由营了。
  一个满编普鲁士自由营士兵数量在五百人到七百人之间,朱由榔可以根据南明新军的情况进行调整,略微增加一些人数到一千人。
  自由营追求的是机动性,尽可能的只配备帐篷、轻炮,随时可以支援友军。
  也就是说其充当的是一个补缺的作用。
  哪里需要它他就会出现在哪里。
  除此之外,朱由榔还准备给滑膛燧发枪配备刺刀。虽然这样会给燧发枪增重不少,但在必要时刻,白刃肉搏时刺刀发挥的作用不言自喻。
  相较于法式火器,普鲁士火器最大的特点是追求射速而不是准度。
  换句话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只要你打的比对手快,就占据了先机。
  至于准度的问题可以靠密度和量来弥补。
  线列阵和排队枪毙不就是干这个的吗?
  在士兵的日常训练中,齐射是最重要的一项!
  只有练好了齐射,燧发枪兵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线列步兵的排阵很有讲究。
  一般来说,早期线列阵中一名士兵的右手必须放在其右边士兵拿滑膛燧发枪的左手后边,这样有一个问题就是会显得很拥挤。
  朱由榔决定稍作调整,将士兵的间距变成手肘之间相接的宽度,也就是在半米左右。
  这也是为了适应燧发枪的特点。
  相对而言,滑膛燧发枪阵的阵型不需要太紧密,比较疏散的阵型反而容易发挥威力。
  整个燧发枪阵呈三排,三排横队既保证了充足的火力,又能保证后续力量,可谓两全其美。
  当然,这需要大量的训练,以使得后边的士兵不被前面的士兵挡住。
  对于线列步兵的行军速度,也有很严格的要求。
  一般来说是先以每分钟九十步左右的速度冲刺,慢慢减速到七十步。
  哪怕是在休息时间搬运辎重时也必须按照这个速度行军。
  这个规定看似有些严苛,实则是为了培养士兵们的执行力。
  毕竟在横纵队转换时必须保持匀速,不然很可能导致队列出现严重的缺口影响整体行军。
  从远古时代开始,方阵就是对付骑兵的大杀器。
  唐代的陌刀阵,欧洲的马其顿方阵都是这个原理。
  在冷热兵器交替时代也是同理,满清八旗的骑兵与其说是骑兵不如说是骑马步兵。
  他们的作战方式不像蒙古骑兵那样是轻骑兵袭扰,而是重骑兵的进攻方式。
  对付这种骑兵,最好的是方式是用慢性团方阵,由侧翼绕向中心实现横纵转化。
  具体的行军方式变化种类有很多,可以根据场上局势灵活运用。
  但基本的种类士兵们是需要都掌握的。这样在面临紧急情况时才会不自乱阵脚。
  至于燧发枪的装弹也是需要训练的。
  和火绳枪百分之五十左右的点火率相比,燧发枪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点火率可谓极为高效。
  定装纸壳火药也使得燧发枪射速大大提升,但再简化还是要有熟练度的。
  只有经过日常大量的训练,让士兵们形成一种肌肉记忆,才会在战场上游刃有余不犯错误。
  总体来说,定量的训练是培养新军的关键。
  朱由榔能做的也只是写出一份教程,至于具体的执行还要看一级级教官。
  只是朱由榔对教官的素质还是有些担心的。
  毕竟这些教官大部分都是以前明军中的老兵,更多的是靠经验来教授。
  要想真正实现它心目中的新军模式,就需要培训一批新式军官出来。
  看来皇明军校的建立刻不容缓了啊。
  朱由榔洋洋洒洒写了千余字,刚想休息一下,内侍韩淼便报说文安之求见。
  朱由榔连忙召见。
  却见文安之风风火火的进入屋内,冲朱由榔拱手礼道:“陛下,大喜事啊。”
  见他眉飞色舞一反常态的样子,朱由榔不由得有些好奇了。
  是什么大喜事,把一向稳重持重的文督师都高兴成这个样子了?
  “哦?何喜之有啊?”
  “陛下,张煌言、郑成功部撤出长江后攻占了舟山群岛,如今已经有了立足之地。”
  朱由榔闻言也是吃了一惊。
  原来郑成功攻打南京失败后并没有像历史中那样直接大撤退,而是和张煌言会和杀了一个回马枪拿下了舟山群岛。
  也许是朱由榔那封信提醒起到了作用,使得郑成功主力损失不像原本历史中那样严重,有资本再去攻打舟山群岛吧!
  ……
  ……
第0074章
舟山,舟山!
  舟山。
  张煌言望着不断拍打礁石的浪花,一时神情恍惚。
  “吾于君母恩俱未报,若母尸不获,毋收吾骸。”
  他的耳畔又想起张名振的遗言。
  永历九年他和张名振再次踏上舟山的土地,张名振着缟素入舟山城,遍觅母尸,哀动三军。
  岁末,忧伤成疾的张名振病入膏肓,弥留之际便说了那句话。
  随后他猛然起坐,击床而逝,死不瞑目!
  那时张煌言就在他身边!他忘不了那个场景,这辈子都忘不了!
  除了鲁王,张名振可谓是张煌言这辈子最重要的人。
  他们之间是同僚,是朋友,是至交。可惜斯人已去独留张煌言一人。
  张名振的遗愿是抗清振明,张煌言当然不会忘记。
  即便张名振不说张煌言也会抗争到底。
  哪怕只剩一兵一卒,哪怕面对千军万马他也不会有丝毫的犹豫,不会皱一下眉头。
  他忘不了扬州十日,他忘不了嘉定三屠,他更忘不了舟山城破时百姓们绝望的眼神。
  他二十五岁时就随鲁王来到舟山,如今已经三十有九,终于再次踏上舟山的土地了!
  这些年来舟山几度易手,张煌言发誓有朝一日他要收复舟山!
  如今他做到了。
  他不会忘记历史,也不敢忘记。
  每每熟睡之时猛然惊醒,涕泪横流。
  那些垂死挣扎的百姓就像在他眼前一样,喊他报仇。
  嗯,报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12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