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第一狠人(校对)第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1206

  稍顿了顿,郑成功接道:“对了,沧水兄,船上还有些俘虏,都是为郎廷佐做事的船员。虽然他们为虎作伥,但罪不至死。我便把他们全部绑了带回来。”
  张煌言闻言皱眉道:“有多少人?”
  “我没有细算,一艘船在百余人吧,杀掉了一些刺头,剩下了千八百人。”
  “呃,这些人可都要吃饭啊。”
  张煌言叹道:“虽说咱们现在粮食充足了,可也不能浪费吧?”
  郑成功心道张煌言不愧是文官出身,一看就是适合搞内政的。
  一共就一千人,一天给他们一斤粮食,一个月也没多少。
  何况郑成功抓他们来是让他们开垦荒地的。
  将士们每日需要保持操练,如果能够彻底从开垦中抽身出来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沧水兄莫慌,这粮食自然不是让他们白吃的。岛上不是要开垦荒地吗?我想着就让这些俘虏来做。我会派专人监督他们。他们若是不完成一天的任务,就不给他们吃饭。这样他们就不敢偷奸耍滑了。沧水兄看这样行不?”
  自打鲁王朱以海自去监国称号后,郑成功和张煌言的关系便日趋缓和。这些时日的并肩作战,更是让二人的关系越来越好。
  郑成功虽然兵力比张煌言多的多,但还是会询问尊重张煌言的意见。
  “唔,若是这样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舟山列岛都是我们的地盘,船只都在我们手上,他们便是想逃也逃不了。”
  郑成功笑了笑道:“除了大米,我们还弄来了银子。足足五十万两,可以奖赏一部分给将士们,剩下的存入仓库之中。沧水兄,这种事情你最擅长了。”
  张煌言闻言眼前一亮。
  处理内政是他最拿手的事情。
  一听到有这么多银子可以入库,他别提有多高兴了。
  “除此之外还有十余艘福船,有一些是五桅的,有一些是三桅的,都是好货!”
  没有人比郑成功更了解海船,尤其是原产自福建的福船。
  他说是好货,那就一定是好货。
  “哈哈,关键如此一来郎廷佐手中又少了十余艘福船,一来一回我们赚了双倍。”
  张煌言感慨道:“早知如此,就应该让大木你早点去抢东虏的钱粮。”
  郑成功咳嗽一声道:“这种事情做一次郎廷佐就会有警戒了,下次再想抢救没那么容易了。”
  张煌言点了点头:“确是这个道理。”
  “唔,我们站在这里干什么。来,到屋里说。”
  ……
  ……
  却说张煌言与郑成功相继步入官邸之中,张煌言命人沏了一壶茶与郑成功坐了下来细品。
  “大木,这一回真是痛快啊。那个郎廷佐怕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
  “嗯,沧水兄,这厮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郑成功举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道。
  “这厮是不敢声张的,不然若是被虏廷御史得知了消息参他一本,他这个伪两江总督也就做到头了。”
  张煌言颔首赞同道:“不错,克扣截留的钱粮没了可以再捞,若是官帽没了可就全完了。郎廷佐此贼如此狡诈,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稍顿了顿,张煌言接道:“大木,我听到一个消息,虏廷打算再度启用施琅,命他统率水师攻打舟山。”
  郑成功听到施琅二字面色立时一板,冷冷道:“此贼若敢来,我必亲手射杀他!”
  施琅是福建人,十七岁便从军投到郑芝龙的麾下。
  后其追随郑成功左右,郑成功对其非常信任。
  可惜此人狼子野心,几度降清。他第一次降清后回心转意,郑成功念在他初犯的份上饶恕了他。
  熟料施琅就是一匹养不熟的白眼狼,找到机会再次投清。
  只是施琅再次投清后一直在京师任内大臣,并无兵权。
  现在看来,清廷为了攻打舟山是要给施琅实权了。
  ……
  ……
第0085章
振兴蜀中
  历朝历代都是上行下效的。
  在朱由榔迁都成都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百姓往四川迁移。
  人烟稀少的四川渐渐热闹了起来,虽然远无法达到万历年间的峰值,但好歹让人看到了希望。
  重庆刚刚拿下,但朱由榔却不打算一直在这里待着。
  既然迁都了,朱由榔自然应该坐镇都府。
  在和李定国交代了一应时宜后朱由榔带着新军向成都进发。
  至于李定国统率的大军则分为三部分。
  一部分由冯双礼统领回到昆明驻守,以防止贵州清军打昆明的主意。
  一部分由白文选统率驻守重庆,防止鳌拜突袭。
  剩下的中军则由李定国亲率驻守奉节。
  从奉节不管去成都还是重庆都不算太远,可谓是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
  如果哪边需要支援,李定国也可以第一时间赶到。
  另外按照天子绘制的图样,明军已经开始在一些要冲之地修筑棱堡。
  由于没有经验,工匠们一开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在修筑了一段时间后他们渐渐掌握了诀窍,修筑的速度也快了起来。
  按照天子的计划要用一年的时间修筑五十个棱堡,封锁所有要冲关口。
  这样东虏即便想要大举来犯也会被切割开来,无法形成合力。
  明军便可以利用地形地势优势对其各个击破。
  对明军来说每一场仗都很关键,绝对不容有失。
  却说朱由榔回到成都后受到成都百姓的热烈欢迎。
  不过他没有沉醉在百姓们的歌功颂德中,而是很快与文安之一道策划振兴蜀中的方案。
  人和土地自然是最重要的,这一点朱由榔已经在尽力去推了。
  接下来便是兴商。
  蜀中井盐天下闻名,朱由榔决定改革盐税制度,吸引商贾们来四川做生意。
  唯有如此商品经济流动,四川才能真的繁荣。
  “陛下,我朝盐法最早是开中法,吸引商人去九边运粮换取盐引。可惜自万历后开中法崩坏,朝廷滥发盐引,盐商靠囤积的盐引可以从盐场大肆倒卖盐巴,谋取暴利。”
  文安之的性格十分刚直。
  在他眼中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即便是朝廷的过错也不需要刻意的遮掩。
  万历后期乱政频发,其中盐政败坏就是很重要的一条。
  “文爱卿的意思是仿效开中法?”
  朱由榔对于开中法自然不陌生。
  只是他觉得开中法是不是有些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当然不能全数取用,要做一些改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12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