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第一狠人(校对)第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1206

  文安之解释道:“开中法的核心是减少朝廷运输粮食的支出和损耗,把其转加到商贾身上。如今大明所辖之地有限,不太需要靠商贾来运粮。朝廷需要的是商贾能够带来日常所需的吃穿用度。”
  朱由榔闻言眼前一亮。
  现在成都乃至四川百废待兴,看起来十分荒芜破败。
  仔细一想缺的不就是烟火气吗?
  要想有烟火气光有人肯定不行,还得有生活元素。
  而这正好是商人能够提供的。
  “所以把开中法要求的商人运输粮食,改成运输日常起居必须的物件?”
  “陛下英明。”
  朱由榔心道文安之真是一个全才,这种细节的事情都能考虑的很完美妥善。
  只要商人能把烟火气营造出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百姓来到四川定居。
  “陛下可以命有司专门负责此事。并对表现出色的商贾进行嘉奖,所赐盐引的数量也应有所区别。”
  朱由榔点了点头。
  这是自然,只有分级区分才能充分调动商贾们的积极性。
  商人重利,要让他们尝到甜头才会用心做事。
  “臣老了,要是十年前必定主动向陛下请缨督办此事。”
  朱由榔闻言笑出声。
  “文爱卿说笑了,大明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你处理。这件事朕自会找人督办。”
  相较于海盐,井盐的产出更为集中单一。
  商贾们要想插手这项业务,就必须和朝廷合作。
  不像一些沿海的盐商还能偷摸摸的晒盐卖盐。
  “陛下除了盐务,重开科举也是迫在眉睫了啊。”
  文安之是一个文人,对于文教的重视自然不必多说。
  永历朝廷在云南的时候一直没有断过科举,但四川因为战乱的缘故基本上没有什么人,自然不需要开设科举。
  如今天子决定将重心向四川转移,那么在四川重开科举便显得极为必要。
  此举是笼络年轻人尤其是读书人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相较于武将,永历朝廷的文官储备是极为欠缺的,不少朝臣都是崇祯年间的进士。
  像文安之更是天启年间的进士。
  说句不好听的,他们这些老家伙还能撑几年?
  可悲的是不是他们贪恋权利占着位置,而是没有合适的年轻人顶上来啊。
  站在文安之的角度,确实会生出一股后继无人的悲哀感。
  朱由榔能够理解。
  虽然朱由榔本身对于科举抱有一定的成见,但也不得不承认科举是这个时代聚集文人最有效手段。
  文教改革的事情可以放一放,眼下还是应该既有模式去推进。
  等到伐清成功天下已定再去动大刀子也不迟。
  “昔日大明科举分南北榜,陛下不妨也分出一个滇榜、川榜来。两榜相互独立,这样川榜考生更容易考中。也可以吸引读书人来到四川。”
  文安之这条建议可谓精妙。
  虽说眼下云南的读书人也不算多,但比四川还是要好的多。
  给四川独立名额可以吸引云南的读书人来四川参加考试,把人才留下来。
  如今朱由榔已经彻底适应了皇帝的角色。他发现治国理政真的不能只靠一股热血。
  许多事情必须换一个角度考虑。
  比如改革盐制,朱由榔就需要站在商贾的角度考虑问题,制定既符合朝廷又符合商贾利益的政策做到双赢。
  又比如重启四川科举,朱由榔也得考虑读书人的心态。
  做皇帝真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啊。
  ……
  ……
第0086章
瘟神至
  “爹,儿子不孝,以后怕是不能常伴您左右了。”
  王贺年跪在父亲王湛的病榻前,恭恭敬敬的磕了个头。
  天子迁都成都,圣驾已经先一步抵达。
  王贺年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去成都发展。
  一来是因为朝廷给了很多政策,鼓励商人去成都经商,二来他只有时常出现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才能让天子一直记着他的破城之功。三来他毕竟是锦衣卫暗卫,不在天子身边算哪门子锦衣卫?
  天子日理万机政务繁忙,怕是用不了多久就会把他忘得一干二净。
  当然锦衣卫暗卫的身份王贺年并没有对父亲提及。
  重庆距离成都不可谓不远,他这一去老爷子便长时间见不到了。
  虽然家中少不了下人伺候,但身为人子王贺年还是觉得十分愧疚。
  “我儿长大了,这些事情自己做主就好,不用担心我。”
  王老爷子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和声道:“你能得天子赏识是咱们老王家几辈子修来的福分,我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怪你呢。放心好了,我不会有事的。”
  王贺年咬了咬牙道:“天子此番迁都,大有振兴蜀中之意,儿这回一定要抓住机会把王家做大做强。”
  王老爷子闻言沉默了片刻,随即叹声道:“我儿要记得顺其自然即可,凡事过犹不及太刻意了总归不美。何况你是替天子做事,就更需要谨小慎微,天子身边那么多双眼睛盯着你,莫说你犯了过错,便是完美无瑕也会被人挑刺。千万不可大意啊。”
  其实王老爷子对王贺年还是有些担心的。
  自己生的儿子什么脾气性格自己最清楚。
  王贺年别的地方都好,就是有些执拗,遇事认死理。
  这在商界还好,但牵扯到了朝廷却是有些麻烦了。
  替皇家办差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得的。
  他们有多羡慕就会有多嫉妒,巴不得你犯错取而代之。
  “儿啊,出门在外多留个心眼。爹不需要你处处逢迎,但也要做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王老爷子咽了口唾沫,接着说道:“你这次去成都打算做什么生意?”
  王家家大业大,各行各业的生意都有所涉及。
  其中以粮食、布帛体量最大。
  “爹,儿子此去蜀中,蜀锦生意肯定要做的。除此之外,井盐生意也想试试。”
  王老爷子点了点头。
  他早就猜到了。
  要做盐商就免不了与宫中的贵人打交道,尤其是宦官。
  这些太监在皇帝面前卑微至极,但在外臣面前因为代表了皇家,态度可谓桀骜不驯,十分猖狂。
  无数朝臣争相讨好宦官就为了其在天子面前美言几句。
  这是自古皆有的事情,到了本朝自然不会例外。
  像王贺年要做盐商,更是免不了和宦官打交道。
  要想做的顺心,便要把这些宦官伺候舒服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12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