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1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8/949


“第一步就是重建大都督府,节制内外诸军事!”
首先是要建全机构,而重建大都督府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毕竟,现在大明已经进入乱世,既然是乱世就必须要用治乱的那一套方式。
其实大都督府就是现在五军都督府的前身,朱元璋当年在南京初置统军大元帅府,后改为枢密院,又改之为大都督府,节制中外诸军事。至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又以“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为由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自此之后成为定制直到明亡。
有明一朝,它由最初的掌天下兵马大权,主导国家军事建设的实权机构逐渐虚有其名;五军都督府权力的削弱和兵部权力的加重,表明明朝的军事领导体制一直沿着以部制府,以文制武的方向变化着。尽管统一于文官的兵部又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但是这样的机构却不适合现在这个乱世。所以机构上的改变是自然而然的,重建大都督府,说白了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军政大权于一体,没有诸多牵绊的“战时最高统帅部”。
当然,大都督府的重建在很多人看来,根本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毕竟,当年高皇帝就是靠着大都督府起家的。
不过,对于南京的文官们来说,那怕就是那些事事都要关心,议论一下的东林党们来说,他们也被这位德世子给吓到了。
德世子在孝陵一下子杀掉了数十名勋臣,上百个文官,着实让他们吓了一跳,那可不是什么杀气腾腾的宣言,而是血淋淋的脑袋!
这一切无不表示德世子朱慈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暴……呃,他还不是君!
但是残忍好杀绝对是似二祖!
对于这样的人,他们自然要敬而远之,过去他们可以邀名买直,虽说被当场打死还能留下清名。但那也是建立在被打死的机会极低的前提下。
毕竟,人一死,一切可就都没啦!
所以,自然的在赤裸裸的暴行下,原本最喜欢搬弄是非的文官们,一个个的居然全都不敢言语了。
当然,他们不敢言语,并不代表他们心中不会没有一丝期待,比如说期待着朝廷派大军过来平逆,其实,期待的又何止南京六部的官员,甚至就连大牢里头关着的几位,也是满怀期待的等待着朝廷的大军。
“陛下必定会发兵过来救我等的!”
尽管身处大牢之中,身为东林领袖的钱谦益,心底仍然是满怀期待等待着“王师”的到来。
“德世子倒行逆施,意图不轨,必定为万民所指。”
哪怕到了这个时候,对于钱谦益而言,他仍然觉得自己是被冤枉的。不像南京被残杀的那些勋贵同僚们一样。
他们死的冤啊!
德世子到底是怎么样的专横跋扈!居然敢一下子杀那么多人。
别说是他一个区区德藩世子,就是当年高皇帝,也不见得感一下子杀那么多勋臣官员。甚至就是他成祖,也不一定敢就这么说杀就杀了。
最少总要找个理由吧。
呃……他还真有一个理由。
“我等不过只是为了行缓兵之计,保住南京而已!难道这也是罪过吗?”
钱谦益这么自言自语道。他这么说倒也不能说是错。要是换成当今的那位皇上的话,指不定还真就让他们给蒙混过去了。非但无过,甚至可能有功。
但是这位爷显然不像那位那么好蒙。
甚至于压根儿就不给他们辩解的机会。就那么直接杀人了!
直到现在闭上眼的时候,浅歉意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那些被砍掉脑袋的勋贵大臣。他们恐怕到死都想不到这位爷居然会下这样的狠手吧。
“哎,”
突然,隔壁传来了一声长叹。是谢升,和些文官一样,他并没有死在孝陵,而是和钱谦益他们一样都活了下来。
至于为什么会饶他们不死?没有人知道。但是对于谢升来说,他心里不甘心啊。
“他德四子那么乱杀无辜,就不怕天下民愤滔滔吗?”
民愤滔滔?
其实都做到了这个份上。还怕什么民愤,还怕什么民心?
当然,或许会有那么一些顾忌,但绝对不会像过去一样任由他们把。任由他们去操纵。
听着隔壁传来的话,钱谦益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
“其实我觉得也许对咱们来说这是一个机会。”
坐在牢房里,钱谦益猛的站起身来,他那双眼睛突然冒出了某种渴望,对权利,对将来的某种渴望。
“机会?比我现在身处大牢之中又有什么机会?”
谢升恼怒到。
“要不是当初你把咱们的降书献了出去,你我现在又怎么可能会落到这步田地?”
“哎,谢老兄,话也不能这么说啊,当初我那也是迫不得已,其实我觉得眼下的局面对于你我来说确实是个机会,你想啊。德世子为什么会放过咱们。其实说白了,无论得是指将来想要干什么,他总是需要人帮他治理天下,要是你我识时务的话,指不定到时候可就是……”
尽管钱谦益并没有继续说下去,但是,原本还气恼不已的谢升突然冷静了下来,他也坐在那里开始考虑这其中的可能。
哪里是什么,可能分明就是天赐良机啊。
通其中的关键之后,谢升突然拍手说道。
“哎呀,还是钱老弟,你看得清楚,世子爷之所以会饶过咱们一面,不还是想要借用咱们的本事为他所用吗?我估计也就是这两天,他肯定会见咱们,到时候……”
到时候该怎么办?这事可真不好说,然后就这样直接降了他,要不要待价而沽?
一时间这牢房中众人的心思开始浮躁起来……
第243章
一个人等于十万大军
每一个人身处绝境的时候,总是想要把握住任何一个生机,这是人求生的本能。
当南京刑部的大牢里,那些侥幸在孝陵活下来文官们,心思各异的,或是在那里满怀期待的等待着王师,并且不断诅咒着德世子,或者是满怀期待的等待着新机会来临的时候。
石磊来到了魏国公,不对,应该是大都督府里,进入世子爷的书房内,先行了一礼,接着禀报道。
“世子爷,臣刚从大牢那边过来。”
“哦。”
朱国强正低头翻看一本刚刚整理好的军中官佐名录。
乱世之中抓兵权比什么都重要!
这可是事关身家性命的事情,是压倒一切的大事!
目前,朱国强军中的官兵的来源有五个部分,一是从济南一路追随过来的子弟兵,二是收编刘良佐的余部;三是孔雀旗出身的水兵,四是黄得功、牟文缓、杨御藩带来的明军,五是辽东、山东编练的民壮。
只要看这几个官兵来源,就知道朱国强真正的嫡系是什么,但是想要夺天下,可不是仅仅只靠什么嫡系,而是要把所有的力量都拧成一股绳,如何这支来源纷乱的部队打造成自己的军队!
这是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既然是要打造,就需要对部队进行整编,而整编中如何调整军官无疑是重中之重。可如何整编,才不会激起他人,尤其是黄得功、牟文缓、杨御藩三人的反对,是朱强国不得不考虑的事情。
平衡利益最让人头痛,毕竟平衡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自己啊。
“那里的情况怎么样?”
将名册合在一起,朱国强看着石磊问道。
“世子爷,他们中的不少人依然对您多有报怨!其实臣实在是看不明白,为什么要留他们的性命?昨天一起杀了多好!”
面对石磊感叹,朱国强微笑道。
“杀人很容易!可是杀人诛心!之所以把他们留下来,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士林领袖,随随便便的杀了他们,必定会引起舆论的反弹,我是凭借一时民心占据的南京,想要像高皇帝一样,以南京为根本,在这里扎住根,不能仅仅只靠着一时的功劳,如果士林民心不站在我这边……”
摇了摇头,朱国强的颇为无奈的说道。
“当年成祖皇帝之所以迁都的京师,未尝没有江南对他抵触的原因,无论如何,现在于天下人看来,京城的那位仍然是正统,即便是我建了大都督府,虽然我还守着君臣之礼,可要是有人鼓动的话,不臣的名声还是会扣到我的头上,老百姓啊……”
颇为感叹的长叹口气,朱国强反问道。
“南京的老百姓或许会站在我这边,可整个南直隶呢?要是整个士林都说的我是叛逆!那么于百姓的耳中,我就是叛逆,就是的逆臣,所以,想要在江南站住脚,就非得和他们争取民心!争取民意!其实,也就是争取舆论!”
另一个世界的经验告诉朱国强,争取舆论的重要性,得舆论者得天下,有明一朝那些个士绅,之所以能够动辄煽动民意,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对基层话题权的掌握!
而百姓为什么愿意相信士绅呢?
因为这些士绅都是他们身边的‘大V’啊!
官府那有身边那些耳熟能详的‘大V’们可信!
而这也正是‘大V’们煽动民意的基础,所以,在朱国强看来,现在争取和控制舆论,甚至比打仗更重要。
“我现在之所以不动他们就是想要等到时机合适的时候,这些人拿出来,打一场舆论战。”
舆论战。
这个时代的人们显然想不到那么多。甚至可以说古往今来很多帝王将相之所以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也正是因为他们忽视了舆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8/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