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1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9/949


对于朱国强而言,无论是历史中或者现实里,他见到了太多用为赢得舆论而赢得政治斗争胜利的角色。
“可是世子爷夜长梦多,把那些人留在那里,时间拖得越长,就越有可能出问题。”
“没事,现在出问题总好过将来出问题。留着他们自然是有大用的,”
笑了笑,朱国强便岔开话题问道。
“我要的人找到了吗?”
世子爷的询问,让石磊点头说道。
“世子爷,那人就在南京,只要世子爷想见他,随时可以请他到府上来!”
看来是历史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他果然还是和历史上一样在南京,这样倒也好,有他在这件事儿办起来更轻松一些。
“那就请他过来吧!”
接到大都督府的邀请时,余应甲只觉得双腿发软,毕竟,对大都督、对世子爷的杀名,他可是……耳闻目睹的。
现在这位爷找自己干什么?
余应甲怎么也想不明白,他也就是个商人而已,而且还是书商,手里也没有太多的银子。便是那位爷想要银子,也不必来找自己吧。毕竟这城里头有钱的商人可是有不少哪。怎么轮也轮不到他啊。
可万一他要是开口问自己要银子的话,到时候该怎么办?
1000两。
5000?
还是更多?
要命啊!
不过,尽管内心惶恐不安,但是余应甲还是来到了大都督府,来到了大都督的面前。
“草民见过大都督!”
见礼后站在那的余应甲,看到大都督的手里正拿着一卷书。
大都督在看书?
什么书?
作为书商的余应甲本能的冒出这么一个念头。恰在这时,只见大都督放下了手中的书。
居然是《北游记》!
“令尊的这本《北游记》编得倒也还算不错,书不错,可这热度蹭得更是让人佩服!能够趁势推出,论起出书的心思,令尊堪称古往今来第一人!”
看着余应甲,朱国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因为明代的识字率极高,这极大的丰富了市井文化尤其是的繁荣,市场的繁荣,出版业自然也就极为发达。大明的书商懂得“以人为本”的经营策略,知道谋取利润才是经商根本,他们能放下“文化人”的架子,以市井小民的实际需求作为他们印刷书籍的出发点。
什么医农工商、儒道佛学、时人诗文、黄冈密卷、高考作文选……群众需要什么书籍,大明的书商就会出品什么书籍,当然市井小民们最喜欢的书,永远是通俗白话,于是什么神仙鬼怪、才子佳人、和尚尼姑、官员名妓之类的,都被纷纷出版。总之,大明的书商会倾尽全力解决市井小民文化需求!
面对这个巨大的蓝海市场,丰厚的利润回报,都在可劲地驱使着书商们想办法。大浪淘沙中,终于有一批书商,以惊艳绝伦却毫无节操的操作手法,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而余应甲的父亲余象斗就是其中的翘楚!他非但会出书,更会蹭热点,《西游记》横空出世了,端的是万人空巷、洛阳纸贵。他立即整出了东南北游地,再加上盗版的《西游记》,东南西北让他给齐活了。不但如此,他还会抄袭,会盗版,会……绝对是个无节操无底限一心对群众需求有精准的把握的合格出版商,只不过……他死了!
他死了不要紧,他儿子还活着,而且还在继续从事出版业推动着文化繁荣,他做生意的手腕和他爹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像他这样无节操无底限的出版商,正是朱国强所需要的。
尽管不知道“蹭热度”是什么意思,但余应甲还是听出来大都督是在的夸他爹,自然也就笑纳了。
“先父一生出书数百部,无一不受百姓欢迎,只可惜草民未能习得先父几成本事,现在只能勉强维持书楼,实在是愧对先父!”
余应甲是谦虚,他爹是一个标准的市场营销天才不假,可他也不差,余象斗在世时,主要是以在建阳活动为主,那地方是大明的盗版业中心。可余应甲却把生意带到了南京,并在这里站稳脚,将生意做到大江南北,如果不是朝代更迭,加之清军入关后的屠杀以及禁毁书院,禁止私传家学、禁止百姓聚集等愚民政策的推行,再加上文字狱等原因导致出版业全面衰退,恐怕他的成就不会比他爹差。
“你和令尊不同,他既是出版商,更擅长编写,这一点,你不如它,不过你更擅长从事出版业,这些年你能把书楼的生意做到现在,就可见一二了,这次我让你过来,就是想借你的才能为我所用!”
有些人才对于这个时代的上位者而言,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可是在朱国强看来,不说其他人就是眼前的这位,要是利用好了。他甚至等同于10万大军。
“借我的才能?”
诧异的睁大眼睛,余应甲不解道。
“大都督,草民只是个书商而已!能有什么才能?”
“借你卖书的才能!”
冲着余应甲微笑道,朱国强对他直接挑明了自己的想法。
“我准备办一家报纸,嗯,准确的来说,是想要借你卖书的报纸去办报纸。”
第244章
祖宗就是拿来利用的
办报纸!
商人是为了挣钱!
而朱国强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掌握舆论,为了把知名大V手里的舆论权夺回来。
在这个时代,想要掌握舆论,控制舆论,办报纸,通过报纸去影响普通百姓的思想。就是最好的选择。
一份发行量可观的报纸,甚至等同于百万大军,在另一个世界,历史一次次地证明着这一事实。
想要掌握舆论,就必须要办报纸。
只不过,朱国强需要一个人去操办这一切!余应甲就是最合适的人选!毕竟像他这样看似无节操无底限的出版商有很多,但是还有市场营销才能的可不多。
报纸容易,最重要的是要把报纸给卖出去。只有把报纸卖出去,卖给所有人才能通过报纸去影响甚至左右人们的思想。
“报纸?是不是像朝廷的邸报那样的……”
面对大都督的邀请,余应甲的话未说完,就急忙改口道。
“不对,难道大都督是想办像坊间小报那样的报纸?”
其实,明代文化的繁荣并不仅仅只是书籍出版业,以抄报行为代表的民间小报,也极其繁荣,万历年间的户部尚书张学颜曾为30多种利润很薄的行业请求皇上免除征税,其中一行便是抄报行。
那些抄报上,既有朝廷邸报的新闻,也有地方民间发生的一些新鲜事情。甚至这些抄报行为了争取读者,用银子收买六部小吏让他们抄写官员奏折,朝廷密闻,正是他们把大明朝“渗透”成了筛子,甚至就连崇祯皇帝想要议和那样的新闻,内阁还不知道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登到了报纸上。由此可见抄报行的能力,当然也能看到抄报行为了吸引读者是何等的不遗余力。是满清的那些间谍都不需要到京城去打探消息,他们只需要买上几张小报,就能知道京城里的许多官场秘闻,朝廷密事。
“可,这样的小报,实在是没什么赚头啊,当然大都督办报必定不是为了赚钱,只是这小报,顶多也就是卖个一两千份……”
作为出版商的余应甲自然也知道,小报同样也是打击政敌的武器,难道大都督是想借小报打击对手?
这种事情还是不沾的好!粘上了指不定也就把小命给赔上了。
“一两千份?发行量太少了!南京有四十余万户,至少在卖十万份,像苏州,扬州,这样的城市都是人口百万的大城,算起来的话,发行个百万份是大有可能的!”
其实要是办好了,又何止百万份,解放前识字率那么低,成百上千家报社竞争,发行过百万份的又岂止三四家!有百万份报纸作为宣传的基础,即便是那些“知名大V”再怎么颠倒黑白,也无法改变百万民众受到正面舆论影响。
有了舆论作为基础,万事皆有可能!
“百万份?大都督,这,这绝不可能!”
作为书商的余应甲毫不犹豫的说道。
“抄报不同,虽然除了邸报外,还有一些地方奇闻,可受限于篇幅,也就是简单几句话而已,一本抄报即便是用最劣的纸,少则数十文,实在是无趣的很,除非是读书的士人,寻常人是绝对不会买抄报的,有买抄报的钱,还不如买。”
随后余应甲解释起了抄报贵的原因,什么雕版了,什么字体大小了,诸如此类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字大。
“世子爷,您看,这一本书一列不过几十个字,一页区区几百字,抄报想要便宜,非得用小字不可,可字小刻起来费工费力,版的价格也就高了,得不尝失,得不尝失!所以抄报是便宜,第一是纸劣,第二是本薄,不过区区几十页,里面除了邸报外,压根就没什么看头。有这个钱买抄报,还不如多花两个钱买。”
听着他的解释,朱国强笑道。
“这个小字我来想办法!你帮我把这个报纸办起来,把它卖到全天下,怎么样?”
面对大都督的要求,余应甲自然不敢拒绝,只是回答道。
“大都督,想要把它卖遍天下,非得便宜不可!否则绝对没有可能!”
“你放心,这些办法我来想,你只管把报纸给卖出去就行,好了,这件事儿就这么定了。”
面对世子爷的决定,原本还想一心拒绝的余应甲心里头那是一阵五味杂陈。
自己明明应该拒绝的,可不敢啊!
毕竟眼前的这位爷手里可是拿着刀的。怎么办?
直到离开大都督府时,余应甲的心里就是各种念头闪动着。最后,他只能自己劝说着自己。
“这样的报纸根本就办不出来,世子爷也就是想想而已。”
搁这个时代,当然没有可能,但是在另一个世界,却有很多办法解决问题。从一本《中华印刷通史》里,朱国强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他并没有选择技术复杂,需要字模铸字机等一系列复杂设备技术的铅活字印刷,而是选择了技术简单的石印术,这种印刷术发明于一个半世纪后,它是利用油水相斥的原理,用脂肪性油墨将图文绘制在石版上,然后以化学混合液润湿石版的表面,使没有图文的石版细孔蓄有混合液,这是一个化学反应,使字画成为石头的一部分。
与雕版印刷相比,石印术不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它的优点就是省人省力,石印本印刷速度快,而且能印携带方便的袖珍小本,正得益于此,技术简单的石印术在传入中国后就得到广泛应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9/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