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2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4/949


“去年屯田村里种了两茬,授田时种了一茬,后来因为夏粮绝收,他们秋天又种一茬,现在家家都有少则两三千斤,我的想法是从授田户的那里买过来,然后再把种子分给各府县,分给百姓,让他们种豌豆,每家每户不需要种多,只要种上个三四亩就行。”
“可,世子爷,买种子的银子……”
“我出,以王府的名义,拿出银子来,这……是民心!”
没错!
这就是民心,或许崇祯十三年是旱情最严重的一年,当山东的三千万百姓在这场大旱中因为豌豆活下来的时候,他们必定会成为自己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到那时,他们的眼里就不会再有什么皇帝,官府,他们的眼里只会有德世子!
“可,世子爷,这把这么多豌豆种交给官府,万一要是有官员小吏或者地方大族借机侵吞,到时候……”
了解地方官员,尤其是小吏大族秉性的宋学朱话音刚落,朱国强就冷笑道。
“他们敢吗?”
从茶几上端起茶杯,朱国强的眼睛眯成一条细缝,然后冷笑道。
“这个世界上,贪财的人有很多,但是我不相信不怕死的人也有很多。旭初!”
喝了口茶,冲着宋学朱微笑道。
“你说,在山东,谁会不怕死到敢动我的东西!”
世子爷的话,让四人无不是一阵哑然,还真没有!
这位爷的杀名,可是早就传到山东,孝陵杀勋臣、杀百官、剥皮揎草、凌迟……这得多么想死的人,才敢动这位爷的东西!
尽管眼前的这位爷杀伐过盛,但是对于经历过济南守城战的宋学朱他们,却觉得这种杀伐之气,正是这个乱立生存的根本。
值此乱世,以杀止杀,看似暴虐,可却是大丈夫想要立足乱世的生存之道,也是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必然。妇人之仁只会害死百姓,或许,这正他们在守城时面对生死时才有的顿悟吧!
“嗯,你们帮我盯着点,发种子的时候,要是有那个不开眼的敢吞了,正好给我个理由抄他的家,灭他的门,把这话传出去,就说……”
将茶杯轻轻的往几上一搁,朱国强冷笑道。
“敢动一粒者,杀全家!敢动一斗者,诛九族,这话,我说的!”
瞬间,屋中的空气骤然冷厉,宋学朱、周之训他们四人纷纷起身揖应道。
“下臣明白!”
接着他们又谈了一些其它的事情,大抵上也就是对山东地方的一些想法,其实说白了,就是怎么帮世子爷把山东给“拿下来”。
当然,朱国强并没忘记告诉他们一件事——本世子要开府建牙啦,还请海内高士踊跃报名。不拘出身,不拘职位,只要有才的都可以来。当然还特意告诉他们,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只管大胆推荐,其实就只差告诉他们——你们有什么子侄亲戚的,只要有才能,自己人嘛都可以照料,好吧,这也是腐败,可时也,事也,当然最后还要通过他们借助官方将此事传文全省。
随后,朱国强自然留他们在府里用宴,在他们的走的时候,每人又送上一个果篮,别瞧这东西不值钱,可冰天雪地初春能吃到葡萄、西瓜、苹果之类的水果,那就是皇帝也没有这待遇,
夏天的西瓜、初秋的葡萄、秋天的苹果……这样的厚礼,让宋学朱、周之训他们无不是感激涕零,更何况,这些水果中还有香蕉之类的异域“仙果”。瞧着这见所未见的水果,他们甚至一度觉得,这甚至可能是世子爷从天宫里带来“仙果”。
难不成这些就是西游记里的仙果?可以长命百岁?再不济也能益寿延年?
“世子爷赐此等仙我与我等,让我等如何报答世子爷的大恩啊……”
瞧着他们激动不已、表着忠心的模样,朱国强一阵哑然,就是一篮子水果而已……
朱国强那里知道,他们四人回家后,为了享用这仙果,非但招齐了家人。甚至还特意沐浴更衣,净手煴香,然后才敢享用,甚至都没有清洗去皮,兴许是害怕没了仙气。
这胆可真肥啊……上面可能有农药啊!
当然,对于这一切朱国强自然是不知道了。
偷得浮生半日闲,难得回到王府的他,自然是开始享受起了特权阶级的腐败生活了,这阵子只顾得关心国家大事了,哪里有时间享受生活,一时间这院子里顿时着舞乐飘飘,李香君弹琴,柳如是,李十娘伴舞,再加上几个俏丽的婢女在一旁捶着背,喂着葡萄,水果……这日子这倒也是逍遥自在……
第289章
应者如云
德世子开府,招揽贤才,不拘文武。
这个消息不过几日的功夫,就传遍了山东,尽管大明朝的科举分成南北中榜,可北五省中举的读书人依然不多,乡间不知有多少屡试不第的书生,他们在得知消息先是跃跃欲试,然后又是瞻前顾后——德世子跋扈非常,万一将来朝廷要杀他,他万一谋反,岂不是上了贼船?
当然,也有人寻思着,走一步算一步,大不了他谋反时,再说呗,万一他夺了皇位呢?
千个人千般想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对很多人来说,这确实是个机会!
甚至,招聘信息沿着大运河、黄河向周围传播开来,一路传到了隔壁的南直隶和河南。
离山东不远的开封府杞县,早些年出过一个大人物——李精白,他曾任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不过在崇祯初年在魏忠贤逆案中被定以“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的处罚,换句话来说,这是妥妥的阉党啊。不过在明末官场中,阉党也好、东林也罢这其实都算不了什么。至少不妨碍他们归乡后的名声,虽被削职为民,但李家仍是杞县的数一数二的乡绅财主。
不过几年前李精白去世后,李家似乎也就没落了——李家再无一人出仕。
对此,李信可以说是深有感触,朝中无人,连交粮都要多交几石啊!尽管他是天启丁卯年举人,按道理朝廷选官早就应该选到他身上了,可不行,他爹是阉党。
其实李信在杞县风评甚好,本地人提起他时无不是赞誉有加。前年杞县先旱后蝗,几乎颗粒无收,即便如此,杞县宋县令仍然催征钱粮,百姓苦不堪言。目睹此景,李信自然无法坐视不理,他去见宋县令,为杞县乡亲请命。但宋县令只需对上负责,保住自己的乌纱,百姓的死活他压根就没放在心上的。无奈之下,他只能回家取出家中存粮三百余石去赈济灾民。李家仅靠收租为生,在那样蝗旱并发的灾年,显然只是杯水车薪,为此他还作了首《劝赈歌》,拿到各家富户去劝勉赈济。
劝捐了多少粮食不说,但在周围的几个县,李信的名声甚佳,可名声……不顶用,家中无人当官啊。
“老爷,刘大公子求见。”
这天,和往日一样李信正在书房读书时,有仆人进来禀报。
李信连忙放下书,说道:
“快快有请!”
这刘大公子刘圣箴是李信的好友,他本人不仅是庚午年的举人,他爹刘理顺也是甲戌科状元。历史上,几年后,李自成攻陷京师时,刘与妻妾家仆12人投缳俱死,一同身死的还有两个儿子,就只有在杞县的刘圣箴活了下来。
“刘兄,今天怎么这般清闲?”
一见面,李信就笑道。
“你我可是有阵子没有相聚,今日正好,昨天小弟刚起了一坛酒,你我今日定要一醉方休!”
杞县没有秦淮河让失意的士去歌妓怀中忧国忧民,只能借酒消愁了。闻言刘圣箴就揖手道:
“为兄正有此事,这不来时特意从北关带了些杂碎卤菜过来!”
得,人家搁秦淮是花天酒地,醉枕美人腿,这位状元家的大公子登门也就是带点杂碎卤菜。
李信笑道。
“许久未尝了,今天托兄长的福,可以一饱口欲……”
吩咐着家仆接过杂碎卤菜,李信便邀其到屋里坐下,不过一会的功夫,几盘卤菜便上桌了,温了酒,两人便聊了起来。聊着聊着,自然也就聊到了李信的身上。
酒意微醺,刘圣箴感慨道:
“幕白如此才学,却埋没至今,实在是太可惜了,今年,去京城赴考吗?”
好友的话让李信一脸苦涩状。
“非是不去。而是……哎时也,命也。”
自家事自己明白,尽管他考中了举人,按理可以等着朝廷选官,或选为知县,或选为州学学正、县学教谕、即便是再次,也可以或为典吏、推官。可他,肯定选不上——谁让他爹是阉党。
但即便是今年赴考,能考中进士吗?
瞧着神情失落的好友,刘圣箴突然问道。
“为兄听说上令德世子移镇旅顺,于旅顺开府建衙,目前正在济南,广纳幕员,不拘文武出身。幕白贤弟可谓是文武全才何不去试试?”
李信摇头道。
“德世子虽然军功赫赫,可行事跋扈,他日若与朝廷决裂,小弟如何自处?家父已经是身负污名,小弟又岂能置李家于不顾?”
闻言,刘圣箴便劝说道。
“贤弟所言诧异,德世子虽说行事跋扈,可却也是忠于国事,南下抗虏,海路长驱千里,直捣黄龙,护留都于不失,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是奇功盖世,要是其有意谋反,又岂会同意往旅顺开府?以为兄看,世子虽是跋扈,可却也是赤诚忠义之臣,断不会做不臣之事的。况且,即便是他日世子不臣,贤弟再离开也不迟啊,如此机会试一试又何妨?”
闻言,李信一阵默然,有些心动,却又有些畏惧。
尽管谈不上心志高远,但是出仕为官一直是李信所愿,但是自从父亲被罢官返乡,多年来屡试不第后,加上因为父亲的关系,选官出仕也是遥遥无期,这几年心中难免有些积怨。
转念一想,那怕就是德世子将来谋反又如何?德世子未尝不是明主!若是明主,得了天下,那也是天下百姓之福。
尽管这个念头,吓了李信一跳,可这么多年,因为爹的“阉党”身份,选官无望,甚至不受地方官待见的他,心中总是怀有一丝怨气。
“去试试吧!”
看着若有所思的好友,不知他心中所想的刘圣箴继续劝道。
“德世子虽是好杀,但能以宗室让朝廷破两百年藩禁,令其掌兵开府,如此可见其绝非寻常人,必定会慧眼识珠的。”
思虑再三,终究内心的那一丝渴望,让李信点头说道。
“多谢了刘兄点拨之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4/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