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2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3/949


铸造这种复合非常简单,只需要把内管装满湿沙,然后固定于铁模内,再浇铸铁水既可,尽管因为铁模导热快,铸件冷凝快,导致炮身都是白口铁。但因为内管是钢管,自然就没有白口铁性脆,在发射中容易产生裂纹,反复使用甚至会炸裂的不足。
但是并不意味着它是完美的,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就是数量,十几个卫所棱堡需要上千门火炮,再加上陆海军的建设,往少了算都需要几千门火炮,这么多炮靠着从另一边带来的钢管充当内管肯定不行,最好的办法当然还是就近解决,也就是本地铸造。
“目前咱们铸炮是以砂型铸炮和实心钻膛为主,不过,实心钻膛太慢了些,现在军械司天天催我们,可实心钻炮膛怎么可能有之前铸复全炮那么快,不但不用钻膛,甚至都不需要冷却,要想提高速度,就非得改进铸炮方法不可!”
在热浪逼人的铸炮车间,一见到世子爷,孙和武就忍不住抱怨了起来,这些天面对军械司的督促,他可以说头痛到了极点,
作为是孙元化的侄子,孙和武是在孙和京邀请下投奔过来的,当年孙元化练兵时,孙和武就专门负责铸炮,兵变时侥幸从乱军中逃脱。到了这边就自然也参与到铸炮中,相比于工厂里半路出家的工匠,他确实更专业一些。他甚至还能看得懂晚清翻译的外国铸炮资料。
朱国强问道:“怎么,有什么想法吗?”
“世子爷,我最近一直在研究您给的那本《内模水冷铸炮法》里的水冷铸炮法,我觉得兴许可以试试。”
“内模水冷铸炮法?”
片刻后,朱国强才想起来这是什么,就是罗德曼铸炮法,是南北战争期间,美国陆军少校罗德曼发明的一种空心铸件工艺,围绕型芯进行铸炮,型芯内部以流水进行冷却,这是一个使炮膛内部先行硬化的方法。它可以大幅加快铸炮速度,并降低废品率,特别铸造重炮的时候。
尽管历史上晚清并没引入这种铸炮法,但是江南制造局的翻译馆却对其技术资料加以翻译,编入了铸炮法一书中,其实,在朱国强“引进”的西学书籍绝大多数都是江南制造局翻译的,像陈之唤那里就有《汽机发轫》一书的部分内容,而他拿过来的那些书籍包括化学、物理、数学、医学、军事学、工艺学等方面,但主要内容还是集中在制造、军事、测量、机械方面。这也是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其实,晚清引进西方技术之初,翻译过来的书籍,大多数都是起着科普扫盲的作用,那些书籍的技术简单,甚至有些原始。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那些原始的技术对于这个时代而言。无疑是划时代的存在。
这也是朱国强特意“拷贝”了那些书的原因,况且就社会技术水平来说,阿片战争后的满清不见得比现在的大明先进,这样书籍用在这个时代刚刚好……
离开兵工厂后,马车在路上行驶时,朱国强整个人都显得颇为得意,毕竟,今天他已经在这里看到了工业时代的黎明。
看着车外,他甚至颇为得意地感叹道。
“哎呀,这蒸汽机,还有这工业区,简直就是工业革命起步啊……”
第323章
入关,不,南下,南下
纵横交错数条碎石路,构成了大连“工业区”的交通网。
浇着柏油的碎石路非常平整,这些柏油并不是从另一边带来的,而是炼焦的副产品——煤沥青,这些沥青倒是方便了大连城区的建设,让柏油路面提前一两个世纪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感叹着还是柏油路面舒服的同时,马车来到了滨海的造船厂,即便是从马车上看去,也能看到海滩上正在建造的战船。
“世子爷,那边就是船厂一条新船已经造好了。”
盯着那艘鸟船式样的新船,下车后朱国强的步伐加快许多。原本在办船厂时候,他还寻思着要不要到什么地方挖墙角,弄些工匠过来,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在辽东解救的工匠中,就有不少造船工匠,这也难怪,毕竟天津卫一带本身就是许多官办船厂,而且“孔雀旗”那边也有船匠。
因为船厂初办,所以造的船也是这个时代最流行的海船——鸟船,在“孔雀旗”船匠的指导下,这艘拥有双层甲板的鸟船造的很快。尽管它并没有欧洲风帆战舰那么坚固,但就目前来说,朱国强已经很满足了毕竟是自己造的。回头等工匠们都配合好了,再从现代社会弄到18世纪的风帆巡航舰的图纸,到那时,才算是真正拥有一支海军。
这个时代属于大海的!另一个世界的华夏就错过这个分割世界的“大航海时代”,如果自己再错过的话,那可真是对不起华夏的。别都不说,只要想想这个小冰河期,东南亚居然四季如夏,朱国强就恨不得把那些地方都占下来。只要一想到,国内亿万百姓在小冰河期的干旱和寒冷带来的饥饿中苦苦挣扎,而能一年三熟的东南亚就近在咫尺,那心里就充满着不甘。
更让人不甘的是,自己家门口的东西,居然让远隔重洋过来的欧洲人给抢走了,自己却眼巴巴的饿死!
这简直就是不能容忍!
从现在开始,东南亚就是大明的!
任何人都能不能染指!
不仅仅只是东南亚。还有印度,那地方同样也适合移民,种姓制度下的印度人,根本就是天然的奴隶……不对,是最好的被统治者啊。
作为天然的统治者的汉人,放着那么好的地方不抢,能对得起上天把他们放在华夏旁边吗?
不,不是抢,是在西洋强盗的入侵下,去保护亚洲人民免遭西洋蛮夷的奴役啊!
想到这,瞬间,朱国强的心里充斥着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甚至和保护华夏文明免遭受建奴奴役一样,这也是一种责任啊!
甚至只是稍微一想,被这种空前使命笼罩着的朱国强心里只剩下一个念头——入关,入关……
不对,是南下,南下!
他们才是蛮夷!
南下!
从船厂回到大将军府后,朱国强立即让人喊来了孙和京,在南下驰援南京时,他一直在黄河岸边操练水师。
来到旅顺后,水师的训练场从黄河变成了大连湾,变成了黄海。
“末将参见世子爷!”
孙和京刚进屋见礼,就听着世子爷说道。
“九服,来,你看这张地图,知道这里吗?”
手指着地图上的台湾,朱国强问道。
“这里是?”
“台湾!”
朱国强头也不回的指着淡水河河口说道。
“这是淡水河,水流充沛,两岸都是肥沃的荒地,顺流而上就是一个盆地,盆地里虽是遍地沼泽湖泊,可如果架以垦殖的话,单就是这片地方,一年至少可以产出几百万石大米,这里至少可以一年两熟!往南……”
手指继续在地图上画着,朱国强继续说道。
“这里也是一片平原,也是非常适合的垦殖,再往南的话就是更为广阔的平原,在这里种植稻米可以收获两期,甚至三期……”
凝视着地图上的台湾,朱国强的目光显得有些狂热,与干旱的大陆不同,台湾的水源充足,适合稻米、甘蔗和水果的种植,尤其是嘉南平原更是肥沃至极,在那里进行垦殖种植稻米和甘蔗,必定可以使台湾成为大明的第一座海外粮仓。
“这里可是天然的海外粮仓啊!”
回头看着孙和京,朱国强用颇为夸张的语气说道。
“有了这个粮仓作为大后方,非但大连的几十万军民不至于忧心粮食,就是运往大明各地,至少能救下数百万人,所以!”
顿了顿,朱国强说道。
“我希望你打下这里!”
把台湾变成粮仓,为大明的总体目标服务,这也是朱国强要夺下那里的原因!
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地处亚热带的台湾,非常适当进行良种繁育,可以利用当地独厚的气候条件,加快培育良种进程,进行良种加代就像在那里种植玉米,一年可以收获三次,只需要几年的时间,就可以收获足够多的良种,用于在大陆推广。其实海南那边同样也适合进行这种加代繁育,不过眼下既然要打台湾,就先以台湾为主吧。
“打下这里!”
瞬间孙和京就被地图上的台湾给吸引了。
“你看,这里鸡笼,这里有西班牙人建的圣萨尔瓦多城,就在鸡笼岛上,这边淡水河口是圣多明哥城,再往南,这里是荷兰人的热兰遮城,相比于荷兰人在热兰遮经营多年,我想先打下鸡笼,怎么样,想不想试试!”
盯着孙和京,朱国强笑问道,其实相比于他,孔雀旗中的那些人无疑更适合这次远征,但是朱国强并不希望他们在未来的海军中扮演的太多的角色,所以在思来想去之后,还是选择了孙和京。
“这,似乎李军门那边……”
话刚到嘴边,明白世子爷想法的孙和京就急忙改口说道。
“没问题!只要世子爷一声令下,末将就是拼了命,也会拿下鸡笼和这个圣多明哥城!”
“拼命……”
朱国强笑着说道。
“不需要拼命,那里的西班牙人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对我们来说,真正的威胁并不是西班牙人!”
第324章
海盗的野望
“郑芝龙!”
面对李英,自己的这个海商老泰山,朱国强直接了当的问道。
或许郑芝龙虽然不像其子郑成功那样声名显赫,但在十七世纪的中国东南沿海却也是叱咤风云威震四方的海上霸主。而台湾海峡……根本就是他的老巢啊!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自己要夺台湾,他郑芝龙会不会有什么反应,这个问题当然不能当面问郑芝龙,不过李英是他的结拜兄弟,肯定对他有一定的了解。
“我想要拿下台湾,到时候,郑芝龙会不会有什么反应?”
“台湾……”
仔细思考了一会,李英说道:
“世子爷,郑芝龙之所以能够容忍荷兰人占据台湾,是因为郑家作为海商,需要与荷兰人进行贸易,荷兰人把西洋货物运到热兰遮城,再由郑家的船队运往福建,郑家再将其销往各地,再把湖丝、瓷器等货物卖给荷兰人,郑家正是以海利交通朝贵,我们要是夺了台湾,只恐怕会惹他不喜!”
“不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3/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