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2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3/949


见世子爷没有说话,阎尔梅便说道。
“宋巡抚在信中称,现在的粮价已经高达八两一石,就是江南鱼米之乡,也高达六七两,再这么下去,每天都会有百姓饿死!”
“官府卖平价粮了吗?”
朱国强问道。
“宋巡抚已经令各府县,每天放100石米粮平抑粮价,要不是有这些官府的平价粮,山东的粮价不知道会涨到什么地步。”
说罢,阎尔梅又叹道。
“世子爷,其实现在最要紧一个是让省内的粮商不得涨价,二来就是必须要有粮食,年初世子爷在济南还存在260余万石粮食,可现在只剩下不到一百三十万石,这些粮食既要救济流民,又要发放工粮,再加平抑粮价,早晚有用完的时候,要是用完了的话……”
不等阎尔梅把话说完,朱国强就沉声说道。
“立即以我的名义给山东所有的大粮商传个口信,从现在起,山东粮价,对比两个月前的粮价,但凡涨幅超过一成的,我就直接派兵抄了他的粮行,我到要看看他们是要钱还是要命。”
反正对于外界来说,自己蛮横不是一天两天的了,朱国强也不担心朝廷的责罚,毕竟,现在自己几乎等同于半独立的军阀。
“至于粮食……”
这个时候,朱国强又一次想到了东南亚,想到了当地的米粮,其实,大明一直有从国外口大米的传统,早在万历年间,因东南沿海因人口剧增及商品经济发展而造成的“产米不敷民食”,就有海商从海外进口大米缓解粮食危机。也就是所谓的“东米不足,西米济之,西米不足,洋米济之。”。
“用卿可知道,福建等地窄人多,百姓以什么为食?”
“世子爷?”
““东米不足,西米济之,西米不足,洋米济之。”,洋米……”
顿了顿,朱国强说道。
“福建等东南沿沿食用洋米已经有数十年,我听说暹罗等地米谷充足,而且价值亦贱,区区几钱银子,就可以买稻米一石,虽然路途遥远,运过来总还是有利润可图,嗯,回头通知一下水师,让他们抽几艘船去暹罗,试着运几十万石粮食过来,平抑粮价……”
想了想,朱国强又说道。
“还有就是河口地区的垦殖也要列入计划,湄公河三角洲虽说蚊虫滋生,可土地却极其肥沃,用来垦殖种水稻再好不过。买粮总归不是长久之计,解决问题,还是要靠种粮,粮食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安全啊!”
在另一个世界,土壤肥沃的湄公河三角洲,极其适合农业生产,当地的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农田密集,一直都是亚洲水稻单产最高的地区。而现在,这一地区只生活着少量高棉人,完全是一片无主之地。
这片足以养活上千万人的好地方,放着不占,那可真对不起老天了!至于热带的疾病,完全没问题,可以引种一些金鸡纳树到台湾种植,反正在日据时代台湾就是金鸡纳树的主产区,正是台湾出产的奎宁,支撑着日军的南下。
在金鸡纳树没有长成之前,可以买几吨奎宁药片,有了药……自然也就不需要再担心疟疾了。
心里这么盘算了一会,朱国强又说道。
“用卿,我计划在将军府里成立屯垦司,由你负责海外移民以及海外拓殖的事务,不知你以为如何?”
“臣敢不从命?只是……”
拱手行揖的阎尔梅不无担心的说道。
“世子爷,无论是买洋米也好,拓殖西洋(1)也好,总归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的当务之急是粮食,臣估计,以当前山东需求来说,至少还需要两百万石以上的粮食!”
“一百万石啊!”
朱国强感叹道。
“要是按现在的粮价,要花上千万两银子……”
阎尔梅的感叹让朱国强说道。
“你说,我都捐出了这么多粮食,其它人捐了多少?”
“世子爷,早前钱谦益在南京募捐了三十六万两银子,宋巡抚在山东也募来了两万多石粮食……”
“两万多石,这些人可真够大方的!”
世子爷阎尔梅的目中的异样,笑道。
“我又不傻,去做那些引火烧身的事情,这次只是想搞一次募捐活动,让那些有钱人出出力而已。”
明末的时候,朝廷穷,百姓穷,但那些地主富商和当官的并不穷,反而个个富得流油,可以说整个大明大多数的财富都掌握在这一小撮人的口袋中。
朱国强想从这些人的口袋中掏一把,当然了,不能抢,只能募捐,求他们送钱,不过至于怎么‘求’,还是他说了算。
“募捐,要是他们不愿意捐怎么办?”
朱国强说道:
“他们愿不愿意捐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捐出粮食来!”
阎尔梅问道:“世子爷打算逼捐?”
“逼捐?我是那样的人吗……”
朱国哈哈一笑,然后对阎尔梅详说。
“到时候我要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把粮食都掏出来。”
阎尔梅听完,有些诧异的问道:
“他们心甘情愿地拿出粮食来。这件事恐怕没有那么容易,那些人又有几家人是否识时务的?”
朱国强横霸道:
“他们若不识时务,我就叫他不得不识时务!”
说实话,咱们什么都怕,就是不怕他们不识时务。对于朱国强来说,他还真不怕那些人不识时务,他们越是蛮横,就越容易对付啊。
(1)明代“西洋”一词包含海外各国的意义。
第372章
莱州,魏府。
府邸门前,接连数座武将牌坊耸立于宅前。
莱州魏氏,是山东将军中,最为显赫的家族,不仅仅是因为魏氏先祖是国初世袭莱州卫指挥使,有明一代更是出了两位都督五位总兵二十位将军,算起来,就是在大明朝的将门显赫之中,也能排到前十里头。
李信奉命来到莱州,船刚到莱州,就直接去了魏府。
虽说魏家是将门,可是作为这一代魏家主宗的家主,世袭莱州卫指挥使的魏昆,虽是武将,可却经常穿着生员衫,与山东士人结成文会,悠游于山水之间,说他是武将,倒不如说是士人。
“老爷,平虏大将军府参军李信求见。”
家仆呈上拜帖。
“大将军府的人?”
魏昆想了想,然后随口道:
“让他等着。”
虽然知道平虏大将军跋扈非常,可是并不妨碍他把对方幕中参军晾上一会,毕竟,山口魏家,那可是大明赫赫有名的将门。
而对方只是一个参军,指不定还是莱州出去的,只是借主公的名声邀名,想请魏家关照一下而已。
这样的人他见得太多了。先晾他一会,让他知道规矩以后再见面也不迟。
一等就是半个时辰,茶水都添了三四回,李信才获得魏昆的召见。
“平虏大将军幕下参军李信参见指挥使!”
被晾了半个时辰的李信沉稳作揖,倒不显得不急不躁。
魏昆也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微笑道:
“李参军请坐。”
李信并没有坐下,而是递上一封书信。
接过信,看着信封上平虏大将军信号,魏昆的脸色微变。
“李参军是为平虏大将军送信过来?”
李信微笑道。
“然也。”
“何不早说,”
魏昆连忙说道,
“快请坐,容我把信读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3/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