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3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9/949


“什么!”
睁大眼睛,郑鸿逵惊讶道。
“世子爷是想用这两成的地租充当路费?”
“不是路费,是投资的回报。”
朱国强笑道。
“把一百万,甚至两百万流民送到海外,单就是运费恐怕就需要上千万两银子,这笔钱,我掏不出来,你也掏不出来,任何人都掏不出来,所以呢,我打算成立一家公司。”
“公司?”
“对,就是效仿西洋人成立一家专门从事殖民的公司,这家公司负责殖民地的经营,也负责流民的输出,每个人都可以认购“移民船票”,一份船票就等于一家五十亩良田二十年的地租,只需要花上十几二十两银子,就能换到二十年地租,这个回报率,至少是几十倍的回报啊!”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朱国强一直在考虑着如何把移民送过去,大明与欧洲国家不同,他们或许可以慢慢的把移民送过去,但是老天爷可没给大明留下多少时间啊。现在山东可是有两百多万流民呆在那,这些流民怎么活下去?而且明年还会有更多流民流入。
几百万流民怎么送到海外?
朱国强也想一下子把他们都送过去,可是,估且不说船,就是几百万流民运费都能把他给拖垮了!
怎么办?
幸好,凭借着领先于时代的眼光,在借鉴西方的殖民公司的经验上,朱国强弄出了这么一个“认购”,通过“股份认购”的方式,把运费分包出去,一份船票不过只值三十两银子,但却可以换来几十亩良田,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长期回报,这个回报率是极为惊人的。当然,它的投资也不大,甚至普通的江南中产之家,就能拿出这笔银子来。
几十两银子,换几百两的长期回报,这样的买卖谁会拒绝?
朱国强特意算起了账来。
“真腊那边,一年三熟,五十亩地,至少能出150石粮食,两成的地租,一年就是三十石,这些粮食,按市价,至少值六十两银子,这买划算啊!”
“世子爷,账不是你这么算的,是能产三十石粮食不假,可当地的粮价没有那么高。”
作为郑家人的郑鸿逵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当地的粮价?
“我知道,可运到大明得这个价。”
“运到大明,那运费?”
“运费能有多少?”
“粮食!”朱国强道,
“民以食为天嘛,不要说福建东南人多地少,就是号称鱼米之乡的江南,现在因为种了太多的棉花和桑树,所以也总是缺粮食的......总需要从外面填补一下。”
“从真腊运粮到江南?”
郑鸿逵眉头皱着,
“这也太远了吧?”
尽管知道在真腊、暹罗那些盛产稻米的地方,稻米价钱很便宜,但是海路万里运输的成本加上去,恐怕就没什么赚头了。
“不远不远!”朱国强道。
“从真腊把粮食运到江南,或直天津,如果顺风顺水的话,也就是个把月的时间就到了。虽然比漕运的时间长些,可真的算起来的话,海运肯定比漕运便宜。只要是运进来的粮食,就按一两银子的收购,你看,这买卖有的赚吗?”
郑鸿逵皱着眉头,开始算起了账来,
“世子爷,一艘有大海船最多也就装个五六千石稻米,那边稻米运上船也得要四五钱银子一石,一船稻米的差价只有两三千两,要是小海船,也就运个两三千石,扣掉水手的工钱和船上的开销,可真没有多少利啊!”
朱国强笑了起来:
“圣仪,你的账算得不对!”
怎么会不对?郑鸿逵心说,过去郑家的账可都是经我的手,一年大好几百万的账,我可从来没算错过。
朱国强笑着说道。
“咱们这笔生意是这样的,你满船运人过去,不可能空船回来吧,自然也就运米过来了,这一来一回利润可真的不低啊!”
当然,其实,这都是为了殖民。
殖民!
殖民这个事业不好干啊!
就朱国强的了解,殖民这种事,除非当地是有矿的,要不然基本上都是赔得居多,尤其是以国家的力量推动的殖民,往往都是赔本的,国家的殖民是为了占地盘,本身就是一笔长期烧钱的投资。
而赚钱的殖民分成两种,一种就是为了赚钱,比如这个时代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以及葡萄牙、英国、西班牙等国的贸易据点。他们都是以贸易据点对外扩张,当然有的扩张成功了,有的扩张失败了。
还有一种,就是当地有矿,比如西班牙人控制的南美,那里有矿啊。有银矿啊!
有那么大的银矿,任谁都亏不了本!
但是这样好地方,大明旁边还真没有。
日本有银山不错,可想要夺下银山也不容易啊!
怎么办?
大明的殖民事业用什么去支撑?
第401章
世子爷就是个大忽悠
什么能支撑住大明的殖民事业?
以现在大明内忧外患的局势来说,像法国人那样赔本烧钱去搞殖民,估且不说会亏死,肯定也不现实,毕竟,法国人在北美面对的只是零星的几个土著部落,他们烧钱,烧的是几百人,几千人而已。
可南洋却生活着千百万土人啊!
几千人?
也就是一个据点而已。
况且,大明需要的是什么?是把几百万流民送到殖民地去,那么点人,不过只是杯水车薪,根本解不了渴!
流民的基数大大,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大明的殖民道路绝对不同于欧洲各国!
欧洲人是用几百年的时间,日积月累的殖民,构建起了他们的殖民事业。但是大明却要在短期内,把几百万流民移往海外,能够与之相比的,只有爱尔兰饥荒后的大移民了。
可问题的关键是,爱尔兰移民时,北美是向他们敞开的,而且他们自己掏钱买的船票!
可大明的流民们那些钱来买船票?
这笔钱,朱国强掏不起,朝廷同样也掏不起。
谁能掏得起?
没有有任何一个人能掏的。每年移民百万,就等于每年几千万两的开支。这笔钱如果完全由官府负担的话,后的结果是什么是朝廷破产!最终所谓的移民也就会变成笑话,甚至有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
移民千百万人,就让千百万人掏钱!
穷人移民,就让富人掏钱!
但是他们又怎么可能掏钱?
不仅要让他们掏钱,而且还要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掏钱,可怎么样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掏钱?
这群唯利是图的家伙,他们眼里所看重的是什么?
利益!
只要看到利益,他们必定会乐意掏钱。
但是一个没有矿的殖民地又怎么可能会有利益呢?而且这些利益必须是每个移民都可以提供的,显然,既便是矿也无法满足这个要求。
就像后世的脱贫一样,关键就在于要首先找到一个可以适合的产业。
这个产业,不需要赚太多钱,但是却可以让所有人都看到它丰厚的回报,让人们乐意把钱掏出来,这样就能把更多的人送到殖民地。
思来想去,朱国强还是把目光落在了大米上!
或许远洋的稻米贸易没什么丰厚的利润,但是却可以涉及到每一个移民户,因为每一个移民基本上都是农业移民——这个时代湄公河三角洲完全是一片蛮荒,几乎没有任何开发,那里有几千万亩的土地可供开垦。
现在那里是真腊的领土,不过却在十多年前吉哲塔二世国王迎娶了越南阮朝(安南的一个割据政权)的六公主,这位六公主向真腊的夫王讨得了这片沿海土地,准许越族难民进入这一地区,因此就成了躲避郑阮之争的安南难民的乐土。
但是,那里真正的开发,却是台湾郑氏投降后,其部下陈上川不愿成为清朝的子民,率三千人与杨彦迪等华侨,在那里开垦田地、建造房屋和城市。尤此湄公河三角洲才真正得到开发。
也就是说,现在那边根本就是一片“无主”的蛮荒之地。
不对,它有主,不过,这并没有什么。
毕竟,所谓的“安南都统使司”,并不是真正国家,而是依附明朝的一个土司政权。将近半个世纪前,南方后黎朝复国后,黎朝得以中兴。黎世宗遣使赴大明,请求明廷恢复过往“安南国王”的册封,但是明廷以局势未定为由,暂时授予“安南都统使”头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9/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