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3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0/949


自此至明亡,越南始终是作为明朝版图内一个行政自治单位的地位存在的。此外,明朝还让黎朝辟出高平、太原让与莫氏子孙。
即便是现在小小的的安南国都统使司内现在存在几个政权,对内打成了一锅粥,但是对外都得认大明朝这个“好爸爸”。
可那怕是如此,他们还有余力欺负南边的占城和真腊,也不是“大安南”去欺负,不过一个区区广南的阮主就把占城和真腊给压制了,这两个国家简直弱小到令人发指。
湄公河三角洲在真腊的手里,根本就是稚子抱金过市,自己过去,不是去抢占土地,而是大明爸爸去保护这个无力自保的小儿!
呃,真腊也曾是朝贡体系的一员,换句来说,也得管大明叫爸爸。
嗯,儿子的东西就是爸爸的!
儿子保不住的东西,当爹的拿过来替他保着,有什么大不了的?
这是天经地义!
这那里是欺负。
分明就是大明爸爸,看不习惯两个最弱的“儿子”被其它的儿子欺负,所以站出来主持公道。
当然,这个公道既可以解决国内的粮食问题,同时又能安置千百万流民。
这可是件大好事啊!
当然郑鸿逵并不明白这件“大好事”是怎么个好法,商人出身的他,更看重的是利益。
“可,世子爷,即便是这样往返,平均起来的话,一趟的利润顶多也就是千两银子而已,这利润实在是太低。”
朱国强只好耐着性子解释道:
“当然,虽然不多。但是你要知道,这是一个长期生意,尤其是对于投资人来说,你投资个三十两银子,回报的可不仅仅只是那两成地租,咱们先算一下这两成地租的帐,再怎么样,一年回报个十几两银子,也是没问题的,这二十年,差不多就是十倍的回报了,圣仪,你说,天底下,有什么生意能有这么高的回报?
反问之余,朱国强又说道。
“但,这还不是最大的生意,毕竟,这只是小钱,真正的生意是什么?是移民啊,几百万移民过去,他们要穿衣,要用铁器,要买各种各样的商品,这些东西从那里来?肯定还是要靠海商运过去?郑家的船队把人运到一个地方,自然也就把商号开到一个地方,这个商号既是收地租的,也是进行贸易的,一开始的时候,这个贸易挣不了多少钱,可是十年,二十年后呢?等到那些移民生出一代人,两代人后,当地有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后,在这十几二十年间,郑家通过海上的贸易挣到了多?”
一时间郑鸿逵也算不清楚了,但这事不用算,都知道这肯定是好事儿,对于郑家确实有不少好处呢!
那怕就是郑家一张“船票”都不买,这个生意都是稳赚的!
可以赚运费啊!
可关键是……这,这事是真的吗?
朱国强接着又说:
“咱们既然要在那里移民,到时候肯定会出现城市,稻米,是需要通过港口和商埠转运的。而这转运港口和商埠,当然可以弄成咱们的地盘了......这可不是什么据点,而是我大明的城市,一开始的时候是小城,可是有一些城市肯定是在贸易线路上的,他们最后会变成向福州一样的大城市。毕竟到最后,我们要在那里设立一个又一个行省,而行省的省会就是那些城市,你们郑家在海上的贸易的时候,肯定会在那些城市里设立商铺好进行贸易。那么将来,这些房子会值多少钱?”
盯着他,朱国强又说到。
“也而且真腊和占城也有不少可以卖上钱的特产,比如象牙红木之类的东西,哪里还能种植甘蔗,生产蔗糖,这些都可以成为咱们生财的门道。”
好像是这么回事儿......郑鸿逵听着有点晕乎,明明一开始说的是运人和大米的生意怎么越说越远了?
看着眼前这个侃侃而谈的世子爷,郑鸿逵的心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
和这位爷谈生意,肯定占不着他的便宜。
吃亏?
郑家会吃亏吗?
即便是精明如郑鸿逵这个时候也有些茫然了……
第402章
以德报怨,那不是我的风格
吃亏?
我堂堂世子爷有什么时候让别人吃过亏?
看着有些疑惑的郑鸿逵,朱国强在心里在想什么,肯定是怕吃亏。
他想多了!
这笔生意无论是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笔赚大钱的生意。
对于那些一无所有的流民来说,他们不仅可以活下来,而且会过上好日子。
他们理所当然的应该给那些替他们垫付船票的人一定的回报,这个回报就是在未来的20年或者三十年里面,做为他们的佃户,给他一定的收成作为回报。
而那些留在本土的,为流民买船票的人,他们的投资也得到了回报。那笔多出来的收入会被他们用在市场上消费掉,这对于国家而言是有意义的,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税收,而且还可以刺激产业的发展。
当然,像郑家那些有船的人,他们同样也会得到丰厚的利润报。而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不仅可以把国内过剩的人口分散到世界各地。而且还可以收获一支庞大的船队。
在这个时代,船队比一切都重要,一支庞大的船队甚至意味着整个世界,意味着这个民族的生存空间。
之所以会对郑家另眼相看,并不仅仅是因为郑成功,而是因为他们有船啊。
有船就是王道。
毕竟运人需要大量的船只,而郑家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海商,拥有整个东亚水域数量最多的船只。
随后朱国强又用力一些后世最常见手段,忽悠着郑鸿逵,忽悠着他同意把郑家的船都投入到这个“辉煌”的事业里。
其实朱国强非常清楚,这笔生意看似回报率非常丰厚,但是在最初的几年里,肯定是亏本的。
不过可以非常肯定的一点是,这个生意绝对不会让任何人吃亏。
对于所有人来说,这都是好事!都是稳赚的生意,吃亏可能吗?要是有人吃亏,我又怎么可能把那些人带到海外去。
无论是朝廷,还是富人,或者流民。所有人都可以从中受益。包括国家!
而且可以非常肯定的一点是,当所有人都进行这个投资的时候,等待大明的就是一个全新的大航海时代。
在另一个世界里,大明错过了这个航海时代,但是在这个世界,已经绝对不会错过这个时代,因为所有人都被裹挟在海外拓殖的利益里。
至少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只要那些富人投资海外移民,大明就会坚定不移地走向海外扩张的道路。
因为这个海外扩张牵涉到所有人的利益。穷人,富人,中农,还有士绅。到那个时候,任何试图阻挡海外扩张的人都会成为他们的敌人。
毕竟,海外的土地不仅仅是移民的土地,同样也是那些投资人的产业,少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那些投资人会千方百计的支持这一切,从而保护自己的利益。
等到大家伙儿都在这种海外扩张中受益的时候。大明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海外的扩张。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朱国强和郑鸿逵谈了很多,当然也露声色的问到了郑大木,也就是郑成功。
但也就是点到为止而已。就这样两个人差不多谈了将近两个时辰,在郑鸿逵离开之后,万寿琪进来禀报到。
“世子爷,黄台吉让人给你带来一封信。”
“哦?”
黄太吉给我的信?那老东西给我信干啥?
朱国强有些诧异的问道。
“信里说的什么?”
“世子爷,他想见你一面。”
和我见一面?
朱国强的眉头一皱,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在这个时候,要见我,他就不怕我一枪崩了他?
要不然一炮也行,前阵子刚从俄罗斯那边回来,弄个一门zis3,不是打坦克的,是留着打狙击的……炮狙!
要不然在他的身上试试?
那玩意老厉害了!
……
崇祯十四年正月十七。
这是朱国强在这里度过的第二个春节,不过,春节刚过,他来到了威远堡。这里距离鸭绿江口不到200里。
堡垒是座小棱堡,而在三十里之外,同样也有一座建奴的堡垒——居然也是一座简易的土筑棱堡,这可真是活久见。
这个时代的满清学习能力可真够强的!自己这边刚开始修建棱堡,他们也是有模有样的修了起来,想来也是,其实棱堡在明末的时候,已经传入大明几十年,大明的一些有识之士早就开始用棱堡改造旧卫城,而孔有德他们当然也接触过棱堡,修起来自然不费力,况且,现在“大清人民的好朋友”揆一他们还在帮助黄台吉训练所谓的“八旗新军”,而他们当然也把荷兰式的棱堡引入了满清——泥土代替砖石墙体构筑斜坡堤。
不过,很快更为惊人的消息,却让朱国强一时间甚至无法消化掉它。
“世子爷,这是我们在朝鲜的探子刚探来的消息,一个月前,建奴征发了1600个船匠、1500名铁匠以及五千个工匠在江口建了船厂,昨天探子送来了情报显示,他们建造的四艘海船已经接近完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0/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