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4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7/949


可是,用什么劝?
为了天下?不想大将军铸成大错?
什么大错?
造反?
大将军会造反吗?
“天下皆以为大将军会造反,可是……”
袁继咸顿了顿,然后说道。
“要是其想要造反,为什么只携带一千侍卫?而不带重兵?况且,大将军在武昌,裁撤十数万降兵,如此种种又岂是想要造反的作法?”
一旁的幕僚闻言便说道。
“可是左良玉……”
不待他说完,袁继咸就说道。
“左良玉“挟匪自重”祸国殃民,实在是有负圣恩,大将军当日是为国除贼,功在社稷!”
对于驻节在九江的袁继咸来说,左良玉尤其是他的部下犯下的罪行,他不是没有看到,可是他却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百般的忍耐,毕竟朝廷还指往着他带兵剿贼,左良玉“挟匪自重”,世人皆知,可又有什么办法?毕竟,大明需要他的二十万大军剿平流寇。
只不过,“挟匪自重”的左良玉,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去剿匪,为了劝说左良玉发兵武昌,袁继咸可是先后劝说他多次,也就是在左良玉口气松动时,大将军化名到了武昌,然后亲手击杀左良玉,又迫使其麾下部将投降,进而打着左良玉的旗号迷惑张献忠,如此才有了随后的大胜。
尽管杀人夺兵的行为,让人不得不心生警惕,但是在袁继咸的心里,左良玉确实该死,虽说大将军不曾领旨,可那样的奸贼,杀了就杀了,有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东翁,在下担心,此次大将军去南京,实是在项庄舞剑啊!”
项庄舞剑……
袁继咸的眉头微锁,并没有说话。
沛公是谁?
难道,大将军真的准备以一千兵马夺南京吗?
见东翁沉默不语,一旁的幕僚继续劝说道。
“东翁,万一要是大将军于南京夺权,到时候……”
不待他说话,袁继咸硬说道。
“大将军断然不会如此的,况且,他只带了三千兵马,他又怎么可能以这么点兵马,行此大事呢?”
面对东翁的回答,李幕白只是冷笑道。
“东翁,别说是一千兵马,就是大将军只身一人进南京,南京又焉有一人敢忤其兵威?”
面对李幕白的话语,袁继咸沉默片刻,然后说道。
“南京是我大明的留都,只是留都而已……”
是啊,南京只是留都!
即便是他去了那里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袁继咸的话声落下来的瞬间,李幕白说道。
“现在闯贼已经越过黄河,入山西,万一要是其攻取太原,东出太行取京城,神京陷落的话,东翁,到那时留都就是大明的都城,而大将军……”
尽管李幕白没有说下去,但袁继咸又岂不知道他想说什么,到那时大将军就很有可能登极称帝。
到那时……
“到那时,又会如何?”
李幕白压低声音说道。
“大将军万一要是以远藩窃据皇位,势必会令大明陷入纷乱之中,毕竟近藩尚在,甚至太子尚在的情况下,大将军窃据皇位,到时候,地方上势必会有人支持近藩登极,到时只恐怕国将不国啊!”
面对李幕白的担心,袁继咸先是沉默片刻,然后又说道。
“你方才说过,南京焉有一人敢忤其兵威,其实……”
朝着江面上看去,袁继咸长叹道。
“目前这天下,又焉有一人敢忤其兵威啊!”
东翁的一席话,让李幕白的心头猛然一颤,他立即想到了那句“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当今天下,兵强马壮者是谁?
在辽东,他有十万平虏军雄据辽东,在湖广又有十数万大军占据武昌,湖广上下官员无不是臣服于其威名之下,甚至就连同东翁……东翁为何不率领江西兵阻止他,说白了,不还是因为惧其威名。
东翁尚是如此,又何况是其他人呢?
第512章
老师与徒弟
他来了!
他乘着战船过来了!
当平虏大将军来南京的消息传来时,整个南京为之一震,一夜之间,不知多少六部官员弃印而逃,甚至有些想不开的人,直接跳进了秦淮河。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是慌里慌张的,至少对于钱谦益来说,在得知大将军到来后,自然提激动万分。
大将军终于来了!
在过去的几年里,身为大明日报总编的他,一直鼓吹着大将军以及平虏军的赫赫战功。
或许有不少士人称其“暴虐”,但是在大明日报的宣传下,大将军于民间的声誉倒是越来越好,毕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可不管这位大将军当初在南京如何暴虐,不管他如何在孝陵前“请高皇帝剑尽诛勋臣”,不管他如何“无旨杀六部官员”,他们只记得他是如何力揽狂澜保南京不失,如何杀尽东虏,让江南得以保全。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那怕是士林因为其“暴虐”对其大加指责,但是在大明日报的报道下,他们想要蒙蔽百姓,把持舆论也不可能。
毕竟,五文钱一份的大明日报早就发行到了大江南北。尽管包括东林党人在内的许多人都曾尝试过办报,但是他们却诧异的发现,他们压根就印不了那么廉价的报纸,那怕是他们招揽商家在报纸上打广告,也印不出如此廉价的报纸他们用的铜活字成本高不说,而且字太大,不像大明日报那样用的都是“石印”特有的蝇头小字。
小字不但省纸,而且省墨,成本自然也就低了。他们并不知道,这种石印技术,是朱国强特意为了办报,从另一个时空引进的“先进技术”,这种利用石质平版,经处理后做印版进行印刷的印刷在晚清时刚一传入中国,就因其技术简单而倍受国人推崇,当然技术简单是指在19世纪,在这个时代,离开了大连提供的化学原料,这种技术简单就是外星科技。
因为其足够廉价,且便捷,自然有人想从大明日报购买其所用的“石印机”,但这都钱谦益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用技术来把持舆论!”
至少在短期内,必须牢牢的把持舆论。
对于这位“东林领袖”的建议,朱国强自然没有反对,反正目前还没有推广石印技术的必要,相比于技术传播,眼下这个阶段把持舆论才是最重要的。
也正因如此,大明日报才一直凭借其廉价牢牢的占据着市场,进而把持着舆论。
而此时,面对即将到来的世子爷,钱谦益的心里是着实激动至极。
“大木啊!”
心情颇佳的钱谦益,看着面前的郑森,笑着说道。
“过两天大将军到了,到时候,我就把你引荐给大将军……”
“真的吗?老师!”
郑森激动道,早在福建读书时,他就不止一次听说过大将军的威名,甚至就连大将军的人抢了郑家的船时,他也觉得“理所当然”。
对于那位平东虏、灭献贼的平虏大将军,他可是崇拜到了极点。甚至在来南京求学前,他都动过要去大连拜见大将军的念头,不过因为父亲的反对只能做罢,父亲希望他能在科举上有所进步,毕竟他早在六年前就考中了秀才。只要有名师指导,将来必定能够中举。
所以,他才会来到南京国子监深造,父亲还为他聘请名师师从大儒钱谦益,其实一开始的时候,钱谦益并不愿意收他这学生,可经不过郑芝龙的大手笔一万两银子!
面对如此大手笔的拜师礼,钱谦益自然是无从拒绝,也就收下了这个学生,随即给他起名森,寓深沉整肃,丛众茂盛之意。为了勉励他,又替他起“大木”之表字。
但是在内心深处,他并不喜欢郑森,毕竟他的父亲曾是海贼。咱老钱是什么人,闻名天下的大儒啊!
所以,钱谦益早就打定了主意,只要大将军一来,就把郑森推荐给他,如此一来,既不用再教这个学生,对郑家也有了交待,毕竟给他谋了一个出身不是,想来郑芝龙也不会说什么。
至于那一万两银子。
嗯,自然也就笑纳了。
“只恐怕家父会不高兴,毕竟,家父想让学生在科举正途上有所进。”
“大木啊,科举虽是正途,可如今天下纷乱如此,但凡志士仁人无不是忧心国事,大木,你事国致忠,为师又岂会不知?虽说大将军已经平定献贼,可闯贼却占据河南、陕西大部,且其兵锋正直指京城,想来大将军此次来南京后,势必会请旨北上,难道你不愿意为国分忧?随大将军平定闯贼?”
“这自然是学生之愿,只是……”
郑森沉吟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7/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