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4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3/949


“要是伯爷困于京城,必定有性命之虑,以在下看来,伯爷应该尽早离开京城,返回沈阳,以待将来,毕竟,九小姐是……”
提及九小姐时,刘振奇发现伯爷的脸色变得极为复杂。作为其心腹的他,又岂不知道原因。
“小九啊……哎,悔之晚矣!悔之晚矣……”
祖大寿不禁摇头苦叹道。
其实,祖大寿早就后悔了,当初要不是猪油蒙了心,他又岂会陷入眼下的困境,他只看到了夺下沈阳的好处,却没有想到,夺下沈阳后,他是会封爵,可是然后呢?
然后他就要来京城作人质,要把军务交给儿子,从那之后就困坐于京城了。而且他付出的可不仅只是这一个代价,更大的代价是什么?是得罪了平虏大将军,按现在的局势发展,皇帝将来如何他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明的皇帝在未来的几个月里肯定是要换人的!
原本祖家可以成为从龙功臣,可是现在……不过只是蛇鼠两端之人!
这个买卖可真是亏大了!
哎,实在是太鼠目寸光了啊!
可是现在后悔还有用吗?
现在后悔肯定是没有什么用了,当初原本祖家是可以和大将军一起凭着姻亲连为一体,从此荣辱与共。
可是现在呢?
现在肠子都悔青了。如果再来一次的话,自己还会这么选择?
见东翁一副后悔莫及的模样,刘振奇想了想,然后说道。
“伯爷,其实现在要是加以补求的话,兴许还来得急。”
他的话,让祖大寿反问道。
“方正可是有什么良策。”
“良策?”
刘振奇摇了摇头,然后说道。
“良策谈不上,但要是伯爷想要补救的话,我倒是有一个主意,不过这个主意说起来容易,可真要做起来的恐怕颇为不易,而且……”
顿了顿,刘振奇又说道。
“行此事,非得痛下决心不可,可要是成了,到时候伯爷与大将军之间必定亲密如初!”
“哦!”
在祖大寿的好奇应声时,只听刘振奇正了正身子,以素日少见的严肃态度端坐在椅子上,托出他一番深思熟虑的计划来,
“伯爷,当今天下形势,处在一触即发之势,闯贼下宁武关后,宣大两总兵接连递降书于闯贼,朝廷如同卧危楼,游浪尖,随时都有灭顶之灾。以在下看来,一旦神京陷于贼,则大明局面除大将军外就再无人可收拾。虽我大明尚有亲藩在,可那些亲藩手中有几人有兵?几人有权?那时,我大明三百年江山岌岌可危。环顾朝野,今日能救我大明者,唯有大将军一人而已。虽说今上尚在,可至今所走出步步棋局来,皆是失误再失误,且用人又是失察,……”
而在他说话时,祖大寿的神情悚然起来,他暗自佩服刘振奇对局势看得深透,分析得精辟。
“本来,”
刘振奇换成了平缓的口气,条理井然地说下去,
“今上如果是个大度之人,应该牢记周公辅成王的古训,可以以大将军辅政,甚至效仿我大明祖制,封大将军为王,令其领兵拱卫中央,如此大义尚在,这样那怕是大将军专权,可大明江山政局会确保稳定。可是今上绝非大度之人,唯恐大将军效仿“靖难”旧事,即便是有人请入觐,申明祖制,今上也会加以回绝,如此种种,今上断然不会以社稷为重,泯灭前嫌的,至于大将军亦绝不可能辅佐今上。这样,我大明江山危殆……”
其实,这些道理,别说是刘振奇知道,现在天下谁人不知道?
如果今上是个圣明贤君,自然可以恢复祖制,以大将军为塞王,如此上有领兵善战的塞王,下有干练的文臣,外有手握重兵之武将,大明朝廷即使遭遇暴风骤雨之袭击、天崩地裂之灾祸,也可以上下同心,朝野协力,共度危难,如此自然是稳如磐石。
可问题是,今上不相信大将军,甚至就连朝中的文官也不相信,就连陈演拒绝调辽兵入关,借口也是大将军,调祖泽润入关,等于引狼入室,在调吴三桂入关等于纵虎归山。
总之一句话,从君到臣对大将军都加以防范。当初陈演为什么会说这些话,还不是因为他猜到了皇帝的心思,皇帝不相信大将军啊!
就是因为皇帝不相信大将军,才导致了现在这个局面。这个局面继续发展下去会是什么结果?
那个结果甚至连想都不敢想。只要往那边一想,祖大寿就能够想出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那个结果实在是不怎么好啊。当然,祖大寿绝对不是一个迂腐之人,他自己实际上已经开始为那一天做起了准备,就像府里的家丁一样。
或许到时候凭着这些家丁,他不能够力挽狂澜,但是至少可以保证一点,就是自己不至于白白地把性命丢在京城。
“哎,可惜现在局势如此,已经非人力所能为。将来会是什么模样谁都说不清楚。但是,一但神京沦陷,以大将军今日之德望之实力,晚生可以担保,不仅天下响应,四方影从,就连很多宗室也会心悦诚服地拥戴。”
说到这里,刘振奇偷偷地看了一眼祖大寿,只见他安然坐在案桌边,低着头思索着。
“所以,爵爷要早做准备呀。以我之见,爵爷不妨……”
刘振奇的话声很低,低到只有他们两人才能听得清楚,听着他的话,祖大寿嘴角边泛出一丝苦笑,心头涌出一股悲凉……
第519章
天理难容
几乎是在得知太原陷落之后,原本一直关心着北方的朱国强反倒是不再关注哪里了。
当然,这种不关注并不是真的不关心,而且对未来不再好奇了,他曾经想象过历史的改变,也许会让崇祯做出其它的选择,比如调辽兵入关,然后击败李自成,保住了大明江山。
到时候,怎么办?
当然是“复祖制”了。
当然是继续把高皇帝那面旗拉出来的,把这个国家交给崇祯,朱国强不仅不放心,在他看来,根本就是犯罪啊!
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犯罪!
无关崇祯个人,只是基于国家民族的未来。
接下来崇祯下的一步步棋,着实亮瞎了朱国强的双眼,他想象过无数可能,但从没有想到崇祯居然会一步步的把自己送到那棵歪脖子树上。
十几万精锐辽兵,就因为陈演的反对,居然就不调了。
这脑袋……当真是为歪脖子树准备的啊!
感叹之余,朱国强也不再关心京城了,反正他们是死路一条,有李自成在京城拷掠一圈,自己正好可以团结一下众人。
毕竟,伟人都说过,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这才是致胜之道。
当然,有李自成在那里做为衬托,自己手段再怎么厉害,那也……不过份!
在距离祭祀还有一天时,,一行人策马于江边的满是积雪地土路上行走着,他们边走边环顾四周,偶尔的朱国强还会发出一声叹息。
南京城外的土地可不差啊!
虽然比不上太湖一带,可大都是上等良田。
这些良田属于谁?
有一部分固然是民田,有一部分是勋田,但是绝大多数是什么?是分属南京五府的南京卫所共计三十二卫、二所的军田!
作为当年朱元璋的大本营,从凤阳府直到南京,这里关东多有一半的土地都属军户,至少有数百万亩上等良田,都是属于三十二卫、二所军户的军田。
当然,现在凤阳府的许多土地都已经荒废了——从阿巴泰入寇,再到张献忠等流寇的杀掳,于凤阳府一带杀害百姓岂止百万!按南京户部黄册上记载,凤阳府有上一千多万亩耕地,而现在至少有半数的土地已经荒废。
兵荒马乱之后,成千上万的村落市集都成了荒无人烟的“荒村鬼镇”,甚至有些地方更是千里无人,现在大明,尤其是北方的荒地实在太多了,以至于江南的土地都不值钱了——那些士绅地主过去还会趁机低价买地,但现在都懒得买了,毕竟,只在佃户愿意,就可以带着家人到江北寻一处荒废的宅子,种上一片无主的土地,种上几年田也就是他们的了。
地主士绅是可以买地,可买过地之后呢?没有佃农耕种,地也只能搁荒。所以现在江南的地已经很难卖掉了。
甚至已经有很多佃户举家迁往江北,开荒垦地,在江北的荒村鬼镇安家。
沿着着官道策马前行时,路边的沟渠积着厚雪,这些多年来不断修葺的沟渠并没有荒废。
阎尔梅策马跟在世子爷的身边,边走边道:
“大将军,这一带差不多都可以引江水灌溉的上等良田!”
朱国强点点头,这个时代的良田标准就是是否可以灌溉,只要能够灌溉,就是上等良田。
朱国强眼光一扫,忽然扬着马鞭道。
“这些田,都是南京卫所的军田吧!”
梅春回道道:
“确实都是各卫的军田。”
朱国强的眉头一挑,反问道:
“那么现在呢?这些军田又属于谁?”
朱元璋开国后,为了稳定天下,恢复生产,实行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卫所兵制,在天下设置了三百多个卫所。
说白了就是让官兵分驻全国各地,分田地给他们,让他们就地屯田,一个军户平均五十亩地,军官更多,自己养自己,军户世袭,世世代代守护大明的土地。而这也是云南第一次真正融入华夏的原因——十几万军户,彻底改变当地的人口构成。
尽管军户需要交子粒粮,但是却不需要负担“徭役”,所以子粒粮虽然比普通民户稍重,但因为没有徭役之苦,日子过得倒也还算自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3/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