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4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4/949


开国初的军屯,一年可以收入千万石粮食,以至于朱元璋颇为得意的说道:“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而到永乐时,大明的军屯“子粒粮”收入,就达到了2300万石,相当于宋元时代每年粮食收入的近一倍。永乐年间的军屯田亩数,更突破了8900万亩。如此强大产值,让永乐皇帝朱棣的感叹:“百姓免得转输,军士并无饥窘。”
这制度本来挺好的,只是时间一长,弊端全出来了。
先是军户分家,五十亩军田分给几个儿子后,每家只剩下十几亩,原本的小地主,变成了勉强裹腹自耕农,不过一两代之后,就变成不能抵御任何风险的贫下中农。
碰到灾年,为了交纳子粒粮,甚至只能卖田典当,渐渐的,军户的军田,都被典卖一空,当然,还有军官侵占,最后军户也逐渐变成了军官们的佃户。
沦为佃户的军户们,拼死拼活一年到头来根本难以糊口。因为生活困难,直接导致了许多人当了逃兵,带着家小逃往他地自谋生计了。
有明一代,逃亡的军户可谓是不计其数,卫所制早已形同虚设,大多数军户的土地成了卫所军官的私地,这些军官就变成了当地的豪强,比如侯方域家,也是卫所军籍出身,那也是拥有土地数万亩的豪强。
嗯,张居正也是……
算一算,明朝的军籍出身的文官不少,可往根上找,有不少他们的祖上都曾侵吞普通军户的土地。
对于此,朱国强自然是了然于胸,其实,大明上下,又有几个人不知道呢?
众人在周围策马前行一阵子后,只见到田里有一个老人就提着个竹筐在官道边拾着牲口拉下的粪便。
于是朱国强便下马上前搭话道:
“老丈,请问,这里是什么地方啊?”
这名老人一看朱国强一行人的穿着打扮,就知是非富即贵,急忙答道:
“回公子话,这里是留守左卫,不知道公子要往何处去?”
朱国强笑着说道:
“不往那里去,就是从南京出来逛逛,老丈,今年收成如何啊?”
老人见这位公子说话挺和气的,便如实答道。
“收成还凑合,靠着江倒也没旱着,这收成凑和,可还是不够吃的。”
“哦?这是为何?”
老人便说开道:
“收成好又怎么样?公子不是不知道,这是留守左卫,这些田和民田不一样,除了要交租子外,还要交两斗的“子粒粮”,租子加上“子粒粮”,六成的收成都归孙老爷了,要不是因为军户没有徭役,这日子早就没法过了,眼下,也就凑和着活罢!”
老人的回答,让朱国强皱眉问道:
“老人家,这么说你是军户吗?这是自己的田吗?”
老人朝着一旁的田地看去,半晌才说道:
“老祖宗当年跟高皇帝起兵的时候,分了五十亩地,到了我这辈子,就剩下三亩多,至于我们家祖祖辈辈耕的地……早不知道,那一年就没有了,也不知道是卖的,还是占的……”
兴许是人老了,话也就多了,老人讲起了他家里的故事,从高皇帝给老祖们分了田,再到老祖宗分家后,家里一日过得不如一日,再到后来田是如何被当地卫所百户侵占……
众人听得很有感触,从一个小户的生存,他们看到了一个王朝政策的缩影。
到最后,老人长叹道:
“你说,这田吧,到底是啥田?要是军田,那“子粒粮”交了也就交了,那是交给朝廷的,是用来养兵的,可兵在那?这卫所的兵在那?当初阿巴泰杀来的时候,也没见百户拢出兵来,可是这“子粒粮”年年交,岁岁交,就没有什么时候不交过,这粮都交到百户那里去了啊!朝廷,要是天下的“子粒粮”都交给了朝廷,皇上还能没钱打流寇,打东虏吗?”
朱国强听完后,心里似乎被一块大石头压着,沉甸甸的喘不过气来,他什么也没说,调转马头低着头猛的策马而行。
在策马奔出了几里后,他才慢慢减速,后面的一行人也慢慢跟了上来,见皇太子心情低落,没有人开口说话。
朱国强遥望着一望无际的平原,轻声问道:
“这么多的土地,这么好的土地,原本是用来养兵的,可是到最后养了谁?养到朝廷的兵了吗?那些人占尽了的好处,可是朝廷呢?可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军户呢?要是任由他们这样占尽便宜。那还有天理吗?”
几人都叹了口气,阎尔梅落寂的说道:
“是啊,要真的继续这样下去的话,那可就真的没有天理了。”
朱国强遥看天空,寒声道:
“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过去别人可以容得下他们,可搁我这,我容不下他们。”
第520章
步子大了容易扯着淡
再次回到南京城后,朱国强就立即召见了张亮。
张亮是刚刚擢升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凤阳,过去三位巡抚的官职都落到了他的身上,之所以如此是为了协理剿寇。历史上,他是在安庆巡抚的任上被叛将左梦庚所擒,献于多铎,在高邮不屈投水自尽。
作为官员来说,他绝对是大明的忠臣,可是不是自己的忠臣,朱国强不知道,毕竟现在崇祯还在。
但是现在,朱国强倒希望能够试他一试!
见到张亮,朱国强就直接询问道:
“张巡抚,应天、安庆、凤阳各卫,今年能否按规定收上来粮食?”
张亮面露难色:
“大将军,眼下天灾干旱,土地荒废,军户逃亡……臣实在收不上来粮食。”
张亮的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来,这天下谁不知道所谓的“军田子粒粮”搁正德前就已经收不上来了,都过去这么多年了,怎么现在眼前的这位大将军倒是提起了这件事了。
闻言,朱国强就皱着眉头说道:
“洪武年间,仅分属南京五府的南京卫所共计三十二卫、二所,可建奴入寇,进犯南京时,三十二卫召集到多少兵马?军户逃亡了,可是他们的地呢?那些地的子粒粮呢?兵能逃,地总动不了吧!你告诉我,地在那里!”
答案张亮当然知道,这天底下谁不知道那些地在什么地方,可是谁敢说。
朱国强冷哼道:
“军户逃亡了不假,可是地仍然在那!你告诉我地在哪里?”
张亮当然知道,那些地在那里,那些地在卫所的军官手里,他们根本就不需为了逃避田赋变卖,军户最大的好处是什么?是免差役!古代社会最繁重的从来不是田赋,而差役,在明代役有种,一为里甲役,里甲役即一里的事务,二为均徭,即供官府经常性的差役,三为杂泛,为临时派遣的一切差役。最常见的差役是什么?
地方每年兴修水利、修葺道路官厅城墙、官粮解运,这都是最寻常的差役。基本上一个成年劳力,每年有三个月的时间在无偿的给官府干活,直到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后,将差役折成银钱,如此才让百姓免除了差役之苦。
不过,军户是不需要服差役的。尽管军田需要交两斗的子粒粮,但是军田却不需要交纳田赋,而且也没有三饷以及其它地方苛捐杂税的附加,当子粒粮被侵吞之后,全国亿万亩的军田根本就是“无粮白地”。也正因如此,有明一代土地市场上的抢手货,从来都是军田。
“无粮白地”谁不喜欢?
别说是像侯方域侯家那样的卫所军官,就是地方士绅也喜欢这样的“无粮白地”啊!
现在那些土地绝大多数都属于士绅化的卫所军官和地方士绅,能拥有自己军田的军户,顶多只有三四成左右。
因为涉及面广,所以张亮自然才显得有些为难,不过仍然禀报道:
“殿下,这些地现在大都为他人侵占。”
“为他人侵占?军田是国家用来养兵的,谁侵占了就形同于造反,我倒想要看看,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居然敢侵占养兵的军田,朝廷用兵要银子,要军粮,本将军的十几万大军,就不需要军饷、军粮!”
朱国强冷冰冰的说道:
“张亮,我令你在春耕前,将南直隶的军田全部清查一遍!各卫所按照以往朝廷定下的分田亩数清理!对比册上存户,逃亡军户的地也全部充公!要若是过了春耕还未清查完成,本将军就会派兵去清查!”
对于朱国强来说,他现在就是要把国初的军田都收回来,将军田赏赐给军人,重新建立新的卫所制,他不需要军田提供粮食,他需要的一大批有恒产有恒心的职业军人,需要用军田去笼络军士的心思。甚至,用军田去培育出一个文官之外的群体——武勋军人团体,他们或许不像勋臣那样有显赫的地位,但是上百万军功小地主,会形成一个新的群体,截然不同于文官群体的,效忠于皇帝的群体。
当然这只是初步构思,而在另一方面,这只是开始!
闻言,张亮只觉得后背冷汗直冒,派兵去清查,结果会是什么?
自然是人头滚滚!
可清查田地又怎么可能是那么好查的。
查地好查,可问题在于,查出那些地后,那些土地地实际拥有者们——士绅和卫所军官会怎么做?
经过建奴入寇以及流寇横行的江北还好,那里现在十室九空,别说是卫所的军田,就是许多民田,那也是搁荒在那成了无主之地,可是在南京,在江南可不是这样啊!
那些地都好生生的搁在那些人的手里!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大将军这样做,要得罪很多人啊,整个江南的士绅权贵可都会被得罪的。
作为四川人的张亮却完全被大将军为国为民的举动给感动了,不过感动归感动,但他心里却知道,这件事几乎等于自寻死路。
况且大将军没有权力要求他去办这件事啊。但是张亮却没有拒绝,他希望借大将军之威去整顿一下军田,哪怕只是一部分。
于是张亮小声道:
“大将军,您可记得崇祯七年凤阳卫指挥使侯定国一事?”
崇祯七年,凤阳卫指挥使侯定国依仗守备太监杨泽之势,欺压军户,军户士兵们在临淮西关村将侯定国杀死,然后投奔流寇,一个月后转头就帮流寇攻下了凤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4/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