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4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1/949


闻言众人无不是一阵惊讶,而在惊讶之余更多的却是惊喜,毕竟,皇帝驾临沧州,这可是天大的好事,他们这些凡夫俗子能沾上些皇气,那也是能传教给孙子听的大事啊!
皇帝!
其实,朱国强并没有登基,那怕就是在途径济南时,面对山东官员的劝进。他也是摇头拒绝,理由是神京未复。
不过即便是如此,对外他的行营已经开始用皇帝的名义的发号施令了,毕竟,他是先帝遗诏禅位的,有这个合法性在,“登极”不过只是一个形式,即便是没有这个形式,在国不可一日无君的前提下,人们称其为陛下则是理所当然的,当然,另一方面,这也是在诏告天下——陛下已经继位!
既是诏告,同样也是警告。警告那些不臣之人!
“陛下,苏将军派来信使称,他们已经抵达沧州,沧州官民正以黄土垫道,恭迎陛下圣驾……”
站在船舱中的朱以海恭敬的禀报道。
“嗯,我知道了,告诉苏三,往后一切从简,不要动用官民垫道。”
说罢,朱国强又问道。
“还有其它地方送来的文书吗?”
尽管是在北上的途中,但是各种重要朝政和各地重要军情不断地通过驿站或派出专使飞速送来,其实,现在朱国强所需要的不是“批阅”各地的文书,而是需要各地通过文书来表明态度,毕竟,现在崇祯的传位诏书以及殉国的消息已经告知各地,地方上如何表明态度,当然就是文书。
就像途经兖州府时,封地为兖州的鲁王朱以派,就出城十里以迎接皇帝的规格迎接他的到来,并持臣礼。这就是在表明态度,其实在这么多宗室之中,过去最惧怕世子爷“杀威”的,就是鲁王。当然,最感激的也是他,毕竟在过去的一年中,河南、湖北的藩王一个个的被杀、藩室宗亲十不存一,可鲁藩却在兖州好好的过着安生日子,为啥啊?
世子爷的威名在啊!
其实不但有世子爷的威名,还有世子爷令人练的乡兵,流寇不是没动过山东的主意,只不过这边刚过来,那边就被乡兵悉数歼灭于山东之外,以至于流寇最后都不敢靠近山东五十里,生怕山东乡兵把他们给灭了。
在得知皇帝把皇位传给世子爷后,虽然惊讶,但鲁藩还是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以皇帝之礼迎接大将军的到来。当然鲁藩也因为他的明智得到了回报——鲁王王弟朱以海被招致御前效力。
除了在凤阳高墙放出的一群于军中效力的宗室外,朱以海算是第一个正牌的宗室,毕竟,关进高墙里的虽然是凤子龙孙,可已经被废为庶人。当然,对朱以海这个人,朱国强倒也是颇为欣赏。
毕竟,他是在历史上那个大名鼎鼎的鲁王,虽然他的监国导致了唐鲁之争,但其刚烈绝对不负高皇。
不过眼下,他哥现在的鲁王朱以派还没死,他也没从死人堆爬出来,他呢,也就是一“将军”而已。
但这并不妨碍朱国强拿他当成旗,给天下宗室看的旗,对于那些“当成猪养”的凤子龙孙,他可是准备要“大用”的。
“大用”,猪肉也有值钱的时候。完全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发挥他特有的用处。不过眼下这并不是当务之急。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先把他李自成给收拾了,如此才能让老百姓重新过上太平日子!”
第551章
忠君爱国吴三桂
其实何止是老百姓的太平日子啊!
作为皇帝,尤其是一个不是凭借着血统继承皇位的皇帝,朱国强必须要拿敌人的脑袋作为登基的贺礼,甚至这也是皇位合法性的根本。
为什么朱老四要天子守国门?
为什么朱老四要不断的扫荡草原?
说白了,就是为了获得皇位的合法性。可即便是如此,所谓的“合法性”在他那还是要打个折扣。那怕是朱棣可以用刀子为自己发声,用刀子驯服官员,可是终其一生,朱棣都为这个“合法性”担着心,吊着胆。甚至明朝的一些积病根源就在这个地方。
再比如满清,那怕是他们用剃发令用文字狱打断了这个民族的脊梁,毁灭了这个民族的文化,驯服这个民族的文人。可那怕就是到了乾隆那会,连他们自己仍然还质疑自己的合法性,要不然又岂会大兴文字狱,唯恐汉人质疑。
合法性,看似不值一提,但却关系到整个王朝世世代代的底气。
而朱国强的皇位合法性是什么?
就是李自成的脑袋!
心里盘算着要拿李自成的脑袋来染红皇冠的同时,朱国强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在心底自言自语道。
“李自成啊,现在朕是万事俱备,只欠你的脑袋了……”
心念着李自成的脑袋同时,朱国强又笑问道。
“吴三桂那边有消息了吗?”
“回陛下,自从吴三桂返回山海关后,就没有其它的消息了。”
历史有着惊人的巧全,尽管在这个时空中,吴三桂不需要携带率领几十万宁远军民撤离宁远,所以行军的速度更快一些,但相应的李自成进攻的速度更快。所以当他抵达山海关时,接连不断的坏消息先后传到了他这——唐通已经在居庸关降贼了!
京营的人马也在沙河不战自溃!
贼军已经兵临城下,京城正受到贼军的猛攻!
吴三桂曾想过唐通不是贼军的对手,但应该会依关死守,可却没有料到他会不战而降。眼下既唐通降了,勤王人马就只剩下他一支了,变成了孤军。他吴三桂又怎么能凭借一已之力,与流寇决战呢?
面对这样的局面,吴三桂不得不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这次领兵入关内勤王,并不是真想同流寇决一死战。对于自己实力?吴三桂都很清楚。凭这些人马?能否挡住流寇的五十万大军,他心里没有丝毫的把握。可是他不能违背皇帝的圣旨?只有入关勤王。
但是眼下……
勤王的兵马?赶得快,京城有救?赶得慢,京城必陷。
眼下该怎么办?
甚至都不等吴三桂犹豫?就在吴三桂刚与王永吉商量好粮草事宜?正准备出征勤王时,那边就传来了京城陷落的消息。
在愕然之余,人们无不是关心着皇帝的下落,随后传来了的消息却惊呆的世人——崇祯皇帝遗诏传位予德藩世子朱慈颖!
至于皇帝……已经殉国了!
皇帝死了!
新皇帝呢?
正在北上勤王……不?是北上报先帝之仇的路上!
面对这样的局面?年青的吴三桂一时间居然没了主意。他是奉命领兵入关勤王的,可现在人未到,京城就陷落了,皇帝也以身殉国了,追究起来的话?他吴三桂可是犯下了天大的罪过。
即便是现在不追究,将来难免会有言官旧事重提?这事一提就是死罪啊!甚至就是死后都有可能鞭尸。
陷君之罪!
这样的罪名谁能扛得起?
就正吴三桂惶恐不安的想象着将来种种的,忽然有人禀报:
“王总督从城里来了。”
一听是总督来了?忧心不已的吴三桂连忙到辕门去迎接。他来的正是时候,现在吴三桂急需一个人给自己出个主意。
尽管自于谦以来大明就是文重武轻?即便是七品的县令也能把一品武将训的和孙子一样。可是如今却和过去不同?这甚至与吴三桂受封的伯爵没关系?而是因为身处兵荒马乱的乱世,总督手中没有多少人马,必须要仰承吴三桂的力量,所以王永吉名为总督,但地位却远不能同过去相比。
这几天他一直竭力为五万关宁军筹措粮草,可不曾想粮草还没备齐,那边京城就陷了,皇帝以身殉国不说,皇位也传为了德世子,在惊讶之余,王永吉便特意来到吴三桂与他商量此事。
王永吉说:
“数十万流寇猛攻京城,致我等虽有心勤王,救君父之难,却功亏一篑,如今先帝殉国,新君正在北上,目下但凡忠臣义士,必誓死为君为国,不计代价猛攻流寇,非但上能报先帝之仇,下能得新君之喜。”
心知吴三桂顾虑的王永吉生怕他效法唐通,但不敢明白说出,只好婉转的说出了他的意思。吴三杜一听就明白道:
“我吴三桂世受国恩,领兵进关勤王,却未能救君父之难,致君父殉国,三桂惟有与流贼决一死战,以报君父之仇!”
他说得慷慨激昂,王永吉也是接连点头。
他们都明白自己身处的环境——勤王兵马未到,先帝以身殉国。将来要是追究起来,新君肯定会拿他们开刀。
想要不当那个替罪羊,就非得立下汗马功劳不可!
降贼?
说实话,他们还真没有那个心思,尤其是吴桂,别人不了解大将军,他又岂能不了解?
平虏军……等到平虏军进关,别说是五十万流寇,就是百万流寇那也不够杀的。两人一面谈着一面不由得深深叹息。随后王永吉抬起头来问道:
“伯爷,这闯贼挟五十万贼众,不知伯爷有何上策,以败敌复京?”
吴三桂沉默不语。他很清楚:他只有五万人马,如何能对付五十万气焰嚣张的流寇?何况敌人已经占领京城,他贸然前去,流寇以逸待劳的话,岂不是自投陷阱?他只有这点家当,一旦失败,非但立不了功,就连他本人以及数万关宁将士也都完了。
顿时又没了主意,低着头不作回答。王永吉又说道:
“伯爷,眼下的这个机会要是错过,只恐怕你我他日必定为大明罪人啊!”
话没有说完,吴三桂忽然抬起头来,说道:
“三桂蒙先帝特恩,加封伯爵,纵然肝脑涂地,也难报万一。三桂星夜驰援,却不能救君父之难,致使君父殉国,要是再有所顾忌,又岂能再为人臣?无论如何,都得火速进兵。唯一有与流贼决一死战,才能报答先帝之恩,纵然身死沙场也是甘心。”
王永吉连连拱手道:
“好啊,好啊,伯爷如此慷慨赴国家之难,必定功垂青史,流芳名于万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1/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