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4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8/949


安置军户需要土地,土地从那里来?
南直隶,除了凤阳、颖州、海州等地因为东虏、流贼横行,导致人口骤减、土地荒芜,有大量的土地可以安置军户外,江南,那地方可是人口稠密,人多地少。
安置军户?
往那安置?
于是乎,抄没降虏勋臣、官宦田产,就成了当务之急。有了地,就可以安置军户了,而且那些南京勋臣的地,真不少啊。
足足有上千万亩!
安顿十万军户,都还有剩的!
抄没勋臣田地这个差事,是由方以智办的,他是刑部侍郎,直接领的皇命。
为啥要抄没勋臣的田地?
不仅仅是因为那些有勋臣降虏大罪,而且军户需要田地安置,更重要的是——为了告诉天下,从贼也好,降虏也罢,不论身份贵贱,都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当初在南京杀那些投降建奴的勋臣时,动手太过仓促,所以只抄了家中的浮财,于是又开始了第二次抄家,曾经被忽视的城外的别业,各地庄园,都要查抄范围内,还包括他们在各地田产。
在刚迁都的这几个月里,虽然谈不上鸡飞狗跳,可那些曾经与国同休的南京勋臣后代们,确实过得生不如死,可他们压奶就没有地方申冤去。
通虏的罪名是死的!
没有诛杀全家,已经是法外开恩了。
等待他们的,只有一个选择流放。
原本抄家的事情非常简单,但是随着的抄家的深入,看似简单的抄家开始节外生枝了。而枝节就在田上。
“陛下,除爵勋旧也好,官绅也罢,表面上拥有的田地,并不符合实际,”
“哦?藏匿田产也属正常!”
面对方以智的禀报,朱国强说道。
“不是藏匿,以魏国公家为例,按抄得的地契来看,魏国公家有田地不下二十万亩,分布在南直隶、湖广以及河南、山东、北直隶等地,但是这二十万亩田中,至少有十八万亩都是数百年来,外人投献来的,只是名义上属于魏国公家,实际上却是属于个人,按历年的作法,都是勒令主家退田……”
不等方以智说完,朱国强反问道。
“退田?退什么田?那些田有多少是强占的?苦主是谁?当年怎么强占的?到底是强占,还是投献,方以智,你说说!”
陛下的反问,让方以智一哑,一时间居然说不出话来。
“朕出身藩府,自然也知道“投献”,就是德王府,也有人投献土地,我记得天启六年,就有人举家投献德王府,献田两千亩,至于强占,朕本家德王府,还强占过百姓的房宅哪,占到了吗?德王府西北角缺的一块,没瞧见吗?”
济南德王府大院西北缺一角,此处原本是居民毛氏的宅院。早年间德王为扩大王宫,以巨款买毛宅,毛氏不受,激怒德王,就把毛家二子抓进王府,毛二也是刚烈之人,不惜以死抗争,投湖而死。于是邻舍群起,向德王提出抗议,德王不得不让步。因此直到现在王府都是缺一角。
“济南六月初一的会怎么来的?老济南人谁不知道?不就是每逢六月初一毛二投湖那天,济南百姓都会聚集湖上划船摆贡,纪念毛二。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济南士人王象春前几年不还特意为毛二之举写诗赞颂,诗云:“咸阳官阙已成尘,毛二蜗居可认真?鬼哭城崩当六月,几时秋雨灭青磷。”……”
这就是德王府占地的结果,充分诠释了什么是“没吃到羊肉惹得一身骚”。死了毛二不假,可房子没占到,德藩让人家一笑几百年,甚至一直延续到了清末。
揭了自家的短后,朱国强反问道。
“方以智,你也是出身望族,地方大族有必要撕破脸,连面子都不要耍强占寻常百姓的三五亩田地吗?这些个勋臣、官员,那里需要强占,主动投献的少吗?”
在我大明,人人都愿意投献,为啥既不用交税,也不用服徭役,可投献主家,不是想投献就投献的,一般人跪上门投献,人家也不会收。
勋贵、官员的想要田,根本就不需要强占,直接让家仆放出风声——收家奴,立马就会有人排着队献田,而且一献都是几百几千亩,甚至上万亩。
不过别以为,献出田后,田就真成了主家的了,那是扯淡,其实就是把应该交给国家的那份钱粮交给主家。而这个钱粮也不是世世代代都交给主家,要看主家还有没有人当官。毕竟,这免差役是当官的特权,而且要是大官。
只要主家不失势,世代有人在朝中为官,即便是没有地契,投献人该给的钱粮也不会少他的,一旦主家失势,即便主家有地契,投献人也会通过闹事,或者投献其它新权贵的方式把地契要回来。
就像有名的“徐阶退田”,围着徐府要退田“百姓”是什么人?
都是投献人,那怕就是搁海瑞的嘴里都叫投献人“刁民”,可问题是他需要那些“刁民”打击徐阶,为什么当初投献时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且对双方都有利,后那时候又要反悔了?
那会徐阶不在位了啊!
投献的时候,就是冲着便宜去的,占不着便宜了,不反悔,傻了啊,况且还有“海青天”撑腰。往好听了说,他支撑这些“苦主”是打击豪强,可往深了说……都是政治。
那些投献人偷的税漏的税,追缴了吗?
官本位,很不好,但大环境如此。
陛下的话,让方以智的后背直冒冷汗,没办法,方家也有带田投献的“家人”。
“陛下,那,此事当如何处置?”
第627章
替民申冤的青天大老爷
陛下没有回答。
尽管陛下没有回答,可方以智还是悟出了陛下的意思。
悟出陛下的意思后,方以智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信回家,让自家把投献的田产清退了。
靠近政策的人,不见得每一次都能从政策中获利,但是肯定能第一时间规避风险。
这倒不是说他多奸滑,而是人性的必然。毕竟但凡是人,总是会把自保放在第一位。
这边清退了自家的投献,那边方以智就开始了他的“抄田”了。
勋贵也好、文官也罢,只要是地契在他们手上的,那些田必须全部拿下。因为这是陛下的意思。
方以智去的第一站就是常州,甚至一出年节,他就领着几十名吏员去了常州,为什么去常州府。
这里临太湖,是传统意义上的鱼米之乡,大明开国时,这里是张士诚的势力范围,魏国公家祖上徐达以及不少国初勋贵在这里都有大片田地,那些田怎么来的?
自然是从死人身上拿来的。
权贵的崛起从来都是踩着另一批权贵的尸骨而起的。
当然,后来投献来的田地也有不少,所以,方以智才会把这作为突破口。
抄家的工作倒也顺利,那些徐家的庄头也配合,不配合也不行,不配合是杀头,配合了也就是流放而已。
在这个时候作威作福多少年的他们并没有任何选择。这些人是没有选择,但是有些人却有选择,比如说他们的家奴。
从方以智来到常州,每天都有千百人围在他的衙门外,哭诉着勋臣官员过去如何欺压他们,如何霸占他们的田地。甚至如何欺压他们这些百姓逼迫他们卖身成为家奴。
总之一句话,这些一则光鲜的人无不是受尽了欺压。有时候一欺负就是几代人。
反正他们过去是畏惧主家的势力不敢说,但是现在好了,有朝廷站出来为他们当家做主了,还有什么不敢说的,当然是有缘申冤,有仇报仇了。
当然他们也不是要报什么仇,他们就是想要拿回被人抢走的东西。而且他们无不是相信青天大老爷会给他们主持公道,毕竟这青天大老爷可是皇帝派来的钦差啊。
对于众人的哭诉,方以智倒也没置若罔闻,非但是好声宽慰他们。而且还命令吏员对苦主登记。甚至还特意交代了一定不能漏下那些田地。毕竟这些田可都是那些个勋臣官员,杨威做福,欺压百姓的证据呀。至少他是这样对其他人说的。
一时间,整个常州城内外无不是说到的钦差大人是何等的英明。但凡是提到这位青菜,大家伙儿无不是竖起大拇指说一声,这可真是皇帝派过来的青天大老爷。专门为咱们当家做主来的。
与此同时,充当公衙的学宫一时间那个是热闹,每天都挤满了人。
瞧着面前肥头大耳,却穿着一身粗布衣的人,书吏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有什么冤屈?”
那人立即哭诉道。
“小人名叫赵五,本名陈五,原本是世代良家出身,家中先祖世代经商,挣下些许家业,谁曾想,我曾祖那辈,圻城伯赵家贪图我家良田,把我曾祖父拿到家里,打断了他的腿,强占了我的良家,还逼我们改姓了赵,成为了赵家的“家人”……”
抄录着的书吏瞧着眼前这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又问道。
“那为何当初不报官?”
“不敢!”
“为何?”
“圻城伯家势大,怕挨打。”
“为什么今天来报官了。”
“皇帝圣明,诛了奸臣,让我们小民百姓有机会申冤啊!”
“那圻城伯家,一共抢了你们家多少亩田。”
“一共六千七百五十六亩……”
六千七百多亩的小民百姓,可真够小的啊!
像这样的,还不止一位,有像他这样就是连人带田投献,改名换装,假装是勋臣官员“家人”的。也有就是双方签订假的典卖合同。通过假装典当土地而到期没钱赎回,从而达到投献的效果,钻法律空子,就像后世为了规避限购,假离婚买二套房一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8/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