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4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9/949


整整两个月,越登计越是心惊,因为涉及到的田实在太多啊。
心惊不已的方以智每每上奏折禀报时,换回来的就是三个大字——“知道了”。
剩下的就看方以智怎么办了。
接下来怎么办?
终于,完成登计之后,在反复权衡之后,方以智丢出了“投献土地一率抄没入官”这颗大雷子。
这个大雷子一丢。常州知府顿时就吓尿了,都不敢露头了。不过不露头是不行,最后,只能派师爷过去询问钦差大臣的用意。
“怎么回的?”
师爷一回来,施明礼就问道。
师爷禀报道:
“钦差只说了一句,说是当以国法论之。”
施明礼愣了好一会,才对师爷说道:
“他方以智,就不怕激起民变吗?他什么意思啊?投献的田地抄入没官,整个常州府,这样的田主不下千家,涉及到的田地不下数百万亩,要是真抄了,是会出大乱子的,不,不应该还给苦主吗?”
师爷说道:
“回东翁话,方才在钦差大臣那,在下也提过“强占田地理应还给苦主,免得激起乱子”,可是钦差说,若当真是强占,理应还给他们,可有几人是强占?恐怕都是投献刁民,当初投献时,为得是逃避交给朝廷的税赋钱粮差役,现在一个个的都说是强占,怎么不说是强占朝廷的便宜。所以,势必要严查!”
“严查,这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容易?”
施明礼摇头不已。
师爷笑道:
“不妨表面上配合,至少不能得罪这位钦差。”
施明礼问道:
“如何表面配合?”
师爷说道:
“你且由他就是了,他要衙门派差役,咱们就派,要派人咱们也派,万万不能拦着他,毕竟这是钦差。”
“那万一要是出了乱子怎么办?”
“出了乱子,也是钦差闹出来的!”
施明礼说道。
“容我再想想,再想想。”
……
想,还不容施明礼想几天,清田就开始了!
所谓清田,就是清查抄没入官的田地。
那个胖乎乎,相貌颇为富态的赵五,不,陈五,是第一个被抄的,六千多亩良田,而且就在城外,抄起来方便。
田被抄了的时候,陈五一副如丧考妣状。
“我冤啊!这是我们陈家的祖业啊!”
“苍天啊,你就开开眼吧,看看这些奸臣贪官,是怎么把良家百姓的地给抢走的啊!”
“老天啊!还有天理嘛!”
哭啊、泪啊。
陈家子弟无不是怒目相向,却无人敢做声,毕竟,这位是钦差大臣,围堵钦差形同谋反,去年,皇爷还没登基的时候,清查南京卫所田地时,被杀的指挥使、千户们的眼睛可都还没闭上呢!
“天理!何为天理?难道天理就是让国家吃亏,让你们这些刁民占尽便宜?”
面对陈五的哭诉,方以智大声说道。
面对一双双恨不得食其骨的眼神,他是一副视若无睹的模样,
“钦差大人家也是积世之家,难道钦差家里就没有冒名投献的!”
面对他人的质疑,方以智义正词严的说道。
“没有!若有一亩投献之地,方某立即请辞!”
如此表态,众官自然顺服,皆表示支持,至少表面如此。心思灵活的,也纷纷写信给家人,清理各家的投献。
大明朝的风向变了,至少局势不明时,这投献的田地,还是暂时归还各家吧!
这就是领悟政策的好处。
数日之后,清查在继续,随着一张张田契清理,大量的良田被抄没入官,只等着分配给军户了。
第628章
坏了规矩
阴谋,总有黑暗中进行。
在清田进行的同时,暗潮开始在常州城内涌动着,那些田地将被收走的“苦主们”,无不是分纷串通着。
“单靠咱们肯定不行,要把老百姓都鼓动起来!”
“还有各家的佃户,只要这十几、几十万百姓动起来,民意沸腾,我还就不信了,他还敢收咱们的田!”
“可怎么鼓动百姓呢?”
“田皮!”
阴影中传来一个冷冰冰的话声。
“派人出去传话说,钦差不但要收田骨,还要收田皮,田骨田皮一率交给那些丘八!”
在江南许多地方都流行永佃制,允许农民交纳佃租永久耕种或放牧,而地主仍保留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也就是“田骨权”,佃户拥有田面,也就是田皮。一般情况地主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田底、田面可分别让渡,其前提是,田面让渡不影响地主收租,田底让渡不影响佃农耕作。
“吴老兄这一招可真是妙啊,田皮瞧着不起眼,可却关系到许多人一家的生计。只要把这个风声放出去,再有人从中鼓动一下,这常州可就要乱了!”
“不能只是一个常州,要乱,扬州、苏州,松江,各地都要乱起来,事情闹的越大,就越难收拾,到最后非得逼官府杀姓方的谢天下不可。”
“就是,那姓方的我让人去查过,他们方家怎么没收过投献,不过是最近才清退罢了!”
“这次,非得和他拼他鱼死网破不可!”
“拼个鱼死网破?笑话。”
突然有人冷笑道。
“鱼肯定会死,但网肯定破不了,整个大明上下可都在瞪着眼睛看咱们呢,只要咱们这边动起来,到时候朝廷那边儿,肯定会有人给他上眼药,他姓方的,还想全身而退?就是皇帝也不一定能保得住他,现在它激起的可不仅仅是民怨啊。”
不仅仅是民怨!
有怨气的哪里是老百姓啊,分明就是他们这些人。当然还有成千上万站在后面没有说话的那些大人物们,他们同样是满腹的怨气。
毕竟这一次方以智打破的是大明几百年来约定成熟的一个习惯。不是习惯,是大明的祖制,当然这个制度并不是皇帝定的,但却是他们的祖辈几百年来约定成熟的一个传统。
这个传统无论是谁都从来没想过把它打破过。当年的那个海刚峰够刚吧可是他也不敢打破这个祖制。
“总之,还是那句话。咱们这边把事儿闹大了。到时候自然会有人站出来替咱们收拾他姓方的。”
……
李三是常州城外的普通小民百姓,家中只有三亩薄田,这点田根本不顶事,虽然靠着女人缫丝织绸,勉强也能维持生计,可要是离开世代租种的几亩田地,估计全家人都得饿死。
其实,这几年他和许多江南的百姓一样,日子过得并不怎么样。
这十几年,江南的日子也不好过,动辄大饥,长子饿死,次子典卖,长女已经嫁人,次女和幼女……尽皆典卖!
其实,这些年,江南的日子也就稍稍比北方好点,崇祯五年,江南大旱,崇祯十三年、十四年,浙江数月不雨,旱灾、蝗灾不断。
崇祯年间,是小冰河期灾害最频繁的时期,这也是百姓生活最艰难的时期,北方如此,江南同样也是如此。
像李三这样的平民百姓,在灾荒时饿死几个人,卖上几个儿女,实属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那些年,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幸好,这两年老天年总算是开了眼,不再像先前那样水旱蝗不断,否则李三估计就真得饿死了。
这天和往常一样,带着媳妇织好的绸子送到城里的绸缎庄,这边卖了绸子换了银子,就在他寻思着买些什么时,那边就听到有人在议论着钦差清田抄田的事。
这种事情和他有什么关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9/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