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5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4/949


他们绝对不会眼睁睁的看着仙帝的血脉送在那种地方。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无论如何都要阻止这一切。
其实哪怕是读书人,也有他们的一些坚持。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软骨头,在他们看来,要是能够阻止陛下肆意妄为的话,那肯定落着好名声啊。
第644章
也就是在封建海外这事在朝野引得轩然大波的时候,南天门送来的急件被送到了殖民地司,然后又被送到内阁面前,阁臣们顿时给了吓了一跳,他们倒不是担心明商的安危。而是忧心着会不会导致一场大战——毕竟那位爷,可不受这个气啊!
当阁臣们寻思着,怎么样阻止这一切发生的时候。
这边毕拱辰正在文华殿觐见陛下,与历史上不同,毕拱辰并没有死在太原,他甚至都没有到太原任职,而是改任了南京户部侍郎——南京六部让德世子给杀了一多半人,那么多空额总得有人补上吧。
甚至就连同原本应该被李自成杀于太原的山西布政使赵建极,也因为改任南京六部活了下来。
或许这也是杀南京六部降官的一个意外收获吧。
毕竟,活下来的人里有不少人都是忠臣,能臣,像毕拱辰就是通学中西的大家,身为户部尚书的他,手中还拿着一包东西。进宫后,他向陛下行礼以后说:
“陛下,臣给您送新钱钱样来了。”
朱国强没有立即接他的话,而是转脸吩咐总管太监王喜:
“传几位阁臣过来。”
定铸新钱,是当朝的大事。
其实早在去年刚登基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铸造“乾圣通宝”的制钱了,只不过对于那种仿旧式的铸钱,朱国强并不怎么满意。
其实早在大连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铸造这种重1.25钱的铜钱,一开始的时候是铸造的“崇祯通宝”,因为含铜量高、铸造精美,而受到百姓的欢迎,再到后来,就是机制的“大明通宝”,这种用四六黄铜由蒸汽制币机压制的铜钱,同样受百姓欢迎。
至于去年改用机制的“乾圣通宝”,则是为了建立政权的合法性,历朝历代之所以看重铸钱,并不仅仅是因为铸币的利益,而是因为铸币代表着正统性。当百姓纷纷接纳一种铜钱的时候,无形之中就建立了政权的合法性。
甚至就是满清入关时,也是不惜工本的铸造重量大、含铜量高的铜钱,为什么这么干?就是为了挤兑明钱的流通,通过钱币的流通确立满清的政权合法性。当百姓普通接受“顺治通宝”,拒用含铜量低的明朝铜钱时,合法性也就在无形中建立起来了。原本合法的政权,反倒变成了非法。
货币的战争……其实,古人一样在用。
到了朱国强这里,当然也不能免俗,只不过他并不是为了进行一场战争,而是为了诏告天下——皇帝换成了乾圣爷了,其实,这么印发皇历是一样的。
在王喜传内官请阁臣们过来时,朱国强拿起毕拱辰呈上来的新钱,仔细端详着,与之前的“乾圣通宝”不同,新式的铜钱中间无孔,系仿照后世铜币机制而成的,因此外观与历代的方孔铜钱不同。
这刚制好的“乾圣通宝”闪闪发光,映着光亮,黄铜制成的钱币看着甚至有些像是金币,让人看了就很舒服,尤其是看着上面的龙纹时,朱国强更是颇为得意道。
“这样精美的制钱,往后民间是不可能私制的。”
“陛下所言甚是,新钱制造得非常精美,厚重且规整,文字花纹美观大方不说,没有蒸汽制钱机,民间是绝不可能制出来的!”
过去官府制钱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就是民间私铸,甚至大明朝两百多年,民间的流通全靠私铸,为啥?便宜啊!有利可图啊。反倒是朝廷铸钱越铸越少,因为民间的私铸是量大管够,结果钱利全都让民间得到了,官府反而没能从铸钱中获利。
可现在,通过新式的工艺和复杂的花纹,成功的解释了私铸的问题。身为户部尚书的毕拱辰当然知道,没有私铸对于朝廷来说意味着什么。
“陛下,户部铸钱都是用价格低廉的倭铜,算起来制钱的钱利差不多有四成,要是大连、济南,南京、广州、武昌、上海、长沙,这些钱局同时铸钱,一年可以出钱折银三百万两,即便是算上解运到四川、云贵的开支,一年的钱利也不下一百万两……”
念叨着这个数字时,毕拱辰的心里是感慨啊!
身为户部尚书的他,只感觉现在的乾圣朝和过去的崇祯朝是截然不同的,先帝那会可穷了,穷得先帝都节衣缩食了,可乾圣朝有钱啊!不说其它的,单就是两淮盐税,去年就征了不下五百万两。
两淮盐商不敢不交啊!
毕竟当年乾圣皇爷的第一刀,就砍在了两淮盐商的脑袋上。
去年还不等乾圣皇爷改盐法,他们就主动的足额缴纳的税银。不但他们足额缴纳了,就连往年习惯拖欠,一拖都能拖个上百年的各省士绅,也是纷纷足额缴纳。
什么正税,什么三饷。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登基……晋商的脑袋搁在那摆着呢。
你不交试试!
没有愿意当这个出头鸟。
大家伙都这么自觉的缴税,大明的国用一下子就充裕了许多。而且今年又有那么多乡绅退了田,那些退出的田多出的钱粮也是海了去了。
往后,乾圣朝的钱粮,应该也没有人会拖欠啊!
当然,乾圣朝还真不怕他们拖欠,毕竟,这位皇爷和历代皇爷不一样啊。
很快,阁臣们也过来了,朱国强让毕拱辰把新钱拿给他们。
看着看着,在称赞着新钱精美时宋学朱忽然问道:
“毕尚书,咱们这“乾圣通宝”怎么和银元一样,为什么不用方孔钱?”
从秦代铸半两钱开始,取“天圆地方”的方孔钱,就是历朝铜钱的定式,就是之前制造的“乾圣通宝”也是如此。
毕拱辰连忙解释说:
“首辅,我朝制钱,与过去翻砂铸造不同,全部采用机制铜钱,就是用铜板压制造,而采用机器压造时,需要增加一道打撞中心钱孔的工序,费工费时不说,而且质量难以保证,成本太高,效率下降,铸钱越多亏损越大,因此铸量受到限制。所以,为了节省开支,才采用与银元类似的铜圆。”
“哦,原来如此,不过百姓早就习惯了方孔钱,改用这种铜圆,会不会造成不便?”
其实,大明的银元也是源自于辽东,源自于“辽东军饷”银元,那些制造精美的“一两银元”,因为含银量统一、重量统一,而受到市场的欢迎,商人非但不会将它熔化,而且还会拿它作为统一的标银。
到乾圣元年后,户部先后制造了一钱、两钱、五钱以及一两的“乾圣银元”,这些重量标准、成色统一的银元,从投入市场的那天起,就深受百姓欢迎。
毕拱辰回答说:
“既然百姓已经习惯用银元,那也就不会觉得铜元不方便,况且,它的铜色、重量与旧钱一致,而且,就像陛下说的那样,它就是一种辅币而已,本质上它和制钱并没有任何区别,都是朝廷的定制之钱。”
要说乾圣朝的官员们与崇祯朝的官员有什么区别,就是不像他们那样要么空谈祖制,要么空谈道德,乾圣朝的官员们都极为现实,毕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句千古名言,他们又怎么可能忘记。
既然陛下决定了,那他们自然也就双手赞同了,况且这确实与朝廷有利,一年钱利上百万两,这样的好事……当然要支持。
看到陛下的心情似乎不错,宋学朱便试探着说道。
“陛下,臣有事启奏,南天门那边有急报过来说……”
在宋学朱禀报的时候,是小心翼翼的斟酌着用词,但是这边他的话声刚落那边陛下就勃然大怒道。。
“什么,他们吃了豹子胆了,居然敢杀我百姓!”
顶点
第645章
要诛就要诛他全家
简单就是一记耳光!
在朱国强看来,泗水土酋居然敢劫杀大明的百姓,这那里是什么吃了豹子胆,分明就是朝着大明的脸上抽了一耳光。
现在是什么年月!
是大明天朝啊。
不过似乎那些土人,就压根没在乎过天朝的脸面,至于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脸面。所谓的“天朝”,除了几个乖儿子之外,搁其它人眼里“屁”都不是,只有在要占便宜的时候,他们才能够想起天朝,他们所谓的朝贡,其实也就是为了占大名的便宜。后来也就是在挨打的时候,才会想起天朝来。
不少说什么土人抢劫华人,都是受西洋人的挑唆。但实际上呢?对于那些好吃懒做的土人而言,抢劫杀人远比劳动好啊,有机会能抢上几把,而且还不需要承担责任,谁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即便是没有西洋人的挑唆,他们也会眼红华人手里的财富,寻找合适的机会抢劫杀害华人。
“他们怎么敢!”
回忆着在另一个世界上,东南亚华人华侨的血泪史,朱国强勃然大怒道。
“他们当真以为朕的都不敢杀人吗?”
见陛下满面怒容,宋学朱、高弘图他们的心思无不是一沉,暗叫着不妙之余。又急忙禀报道。
“陛下,土人不讲礼法,难免会不按礼法行……”
闷哼一声,朱国强说道。
“哦,不讲礼法,那就教他们礼法,和这些人不要奢谈什么理法,什么仁义道德,对于那些土人,大明只有一个态度,就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就是犯我大明天威者,虽远必诛。而且还要诛他们全家。”
诛他们全家一个都不能放过,有如此才能够让他们畏惧大明的天威,从此之后再也不敢冒犯大明。
那些土人们为什么敢一次又一次抢劫杀害华人华侨,说白了不就是因为他们有恃无恐吗!
有什么让他们有恃无恐,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被报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4/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