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5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3/949


……
清晨,许用来到了位于三山街的报社,两年前,得知大连铁工厂发售石印机后,他立即为书楼购买了石印机,在印书的同时,又创办了《皇明日报》,这两年发展得非常迅速,甚至隐隐已有可以与《大明日报》相比,毕竟在许多保守的士大夫看来《大明日报》简直就是朝廷的喉舌,而且太过市侩,相比之下,《皇明日报》更全他们的胃口。意气风发的许用,甚至计划要在五年之内令得《皇明日报》可以越《大明日报》。尤其是这段时间,凭借着接连几个大新闻,现在天下谁不知道《皇明日报》
“要是能再有几个大新闻就好了!”
许用自言自语道,此时的他完全就是一个新闻从业人,心里念着的是大新闻,而在另一个时空,作为江阴人的他心里却着是大明的天下,在城破时与诸多友人一同自刎而死。
其实,明末像他这样的人很多,不知多少诸生、举人、进士、官员面对异族的奴役,他们选择了抵抗,在抵抗失败后,选择殉国,甚至有人命令自己的稚子幼女自杀,只因为不愿子孙后代认贼作父,那种亡国亡种的切肤之痛,或许只有身处那个时代的他们才能有真切的体会。
当然,现在作为报业人的许用,心里同样念着大明的天下,就像他在发出那篇“唐王请求移国”的奏折时,许用就已经做好了报社被查封,甚至本人被抓入大狱的打算了。
可他还是发了出去,不仅仅是因为那是一个大新闻,更重要一点是,他心中同样也有他的坚持——先帝的血脉必须要保全。
“今天有什么稿子吗?”
一进报社,许用就问道。
报纸想要卖的好,必须要有大新闻,没有大新闻,至少要有好文章,反正两者必须要有一样,要不然这报纸可就卖不出去了。
其实有时候还可以自己造那么一些新闻,比如说什么妖魔鬼怪之类的。
当然许用不会这么做,毕竟做什么事情总是要有那么一些底线。他有他的坚持。
“这里有一篇文章,不知道能不能发。”
一旁的编辑把文章送了过去。许用看都没看就直截了当地说道。
“有什么不能发的,咱们是办报的,只要是真事儿,只要是新闻。就能发……”
他的话声戛然而止。两只眼睛盯着文章上的内容半响都说不出话来,他的手甚至在颤抖。
之所以会如此激动,是因为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大新闻,而是一个——这分明就是晴天霹雳呀!
要是把这个文章发了出去。势必会在大名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到底是发还是不发?
第643章
毒计
其实自从陛下登基以来,朝野最受睹目的事情就是的先帝的三位遗孤如何安置,将他们封藩到什么地方?
这件事一直为人所瞩目。
平、定、永三位大王!
可怎么封啊?
封到什么地方?
去年陛下刚登基的时候,也有大臣提过,结果却在陛下那里讨了个没趣。
但紧接着就有人弹劾宗室——藩王降贼,一下子除了十几国,其宗内幸存的宗人,一率废为庶人,当然,朝廷对他们也算仁义,给他们每人百亩田产,让他们自食其力。
陛下到底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在人们揣摩着陛下心意的同时,唐王请求移国海外的奏折,让人们似乎明白了陛下的想法——原来陛下是想把三位大王“封”到海外啊。
那就是流放啊!
王无罪为何封于万里之外?
在唐王移国的奏折被《皇明日报》登出,举国上下人心震荡时,《皇明日报》又登出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罗列了的两百多年来藩王宗室们犯下的罪行——殴打朝廷命官、欺压百姓、浪费国家财力……
这些压根就不是什么新闻,真正的大新闻是什么?
是在文章的后面,请求朝廷将现存各藩全部封建到海外安置!
而且这位小小的七品文林郎,并不是轻描淡写的提上一句,他用洋洋洒洒近万字一面赞美成周天子封建之利,批评了大明封建的有名无实,以至于国家动荡之时,藩王不能拱卫中枢的现实,甚至又生拉硬扯的将“甲申国难”之祸归根于大明的封而不建上。
然后又将大明的形势与西周相比,劝陛下效仿周天子,封建诸藩于海外,裂土于海外,不能再让他们只知道安享祖宗的遗泽……
这只是
第一篇文章。
就在众人被梁玉川的这篇文章惊的说不出话来时。
这个小小的文林郎就像意犹未尽似的,于次日又再次发表文章痛陈宗室是如何浪费国家的公帑,而且于天下国家毫无帮助,再次要求皇帝为万世计,封建诸藩为诸侯,将其裂土于海外各地!
裂土分茅。
这事也就是史书里记载的有在他们的记忆之中。除了史书上的周天子干过这样的事儿,历朝历代哪个皇帝干过这种事情?
这种事儿往好了说,要是恢复古制,是复周礼,可是,他们要恢复的周礼可不是这个周礼啊。
这个建议简直就是国殃民的节奏。
但是在另一边,却让不少人为之心动。不是把那些大王封到海外,其他的不说一年要给大明省下多少钱财啊。
这怎么看都是一个好事儿。可是他的目的有这么单纯吗?
接连两篇文章就像是捅了马蜂窝似的,立即在大明掀起了一场风波。
而这场风波的主人公——那些藩王们,在听到要被赶到海外,赶到那个瘴疠之气横行的蛮荒之地,不能像现在这样坐享宗俸时,尽管有些惊慌失措,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宗室,对于那样的日子充满了期待。
不是因为他们有开拓进取的勇气,而且因为他们中的不少人,确实受够了现在这样名是藩王,可实际上不过就是个光鲜囚徒的生活,他们希望能够自由的进出王府,当然丧失一切的政治权力的他们,并不是不渴望权力,但是过去他们不能,也不敢。
可并不意味着不想。
这时候听说居然要将他们封建到海外诸地。
尽管这其实与流放他们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按照周天子的封建之制,他们到封国后,就能享受到从未有过的政治权力——大王虽然不是天子,可却也是一国之主啊!
至于什么瘴疠之气横行的蛮荒之地。
几百年前的江南、四川、湖广,不都是这样的地方吗?
况且,他们是一国的大王,又不用深入到荒蛮之地,有什么大不了的。
当然,那怕是有人想,他们也不敢说,在大明特殊的宗藩政治下,他们早就学会了如何自保。
与藩王们的沉默不同,真正的风暴是在文官团体,他们敏锐的觉察到了“封建海外”根本就是项庄舞剑,是为了把先帝的血脉流放到海外。
至于所谓的封建,不过只是为了堵天下悠悠众口而已。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吧!
这人为了邀宠,居然会献出这样的毒计,简直是卑鄙至极。
一时间朝野之中,反对之声四起,而这些人中,南直隶巡抚祁彪佳的奏折反驳的理由最有力,他引经据典的的指出四荒八极是专门用来来安置四夷的。在华夏只有有罪的罪人才会流放到那些地方去去!因此他在奏折中痛斥“封建海外”之说,是拿高皇帝的子孙当成蛮夷、罪人来看待,目标根本不是为了恢复封建。而且周天子的封建都是在华夏进行的。
祁彪佳不仅文章写得漂亮,而且他还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封疆大吏,一时间他的文章自然被士子们所传唱。
有了祁彪佳的表态之后,又先后有官员表示反对,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反对。
一个简单的封建之义,就在大明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
朝野之中支持者与反对者吵成一团。
当然,支持的人是少数,反对者人数众多声势浩大!
他们反对的理由各种各样,有说什么有伤“亲亲之谊”的;有人则说什么封建海外“劳民伤财”。至于什么人口的外流会减少之类的理由——根本就没有人说,毕竟,现如今,大明一直在往海外移民,要不然流民再变成流贼,那可真不得了。
大明的人太多了!
迁往海外一些也没事。
当然,赞同的人也有不少,不少人出于对“甲申国难”的反思,赞同恢复封建,以藩王护卫中央,至于封建海外,倒也不是不可以,而其中态度最坚决的是顾炎武,在他看来,封建海外是尽得封建之利,而没有封建之害……
为啥,封国离大明离得远啊。就是想造反,也难啊。
总之封建诸侯于海外的几篇文章,在朝野之中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非议与争论不论。但是陛下与内阁的态度让人捉摸不透。
看似事务繁忙的内阁,从未正式讨论过封建海外的议题。至于陛下,则直接把奏折给留中了。
不过仍然有传闻说陛下才是封建的主谋,而陛下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暧昧不明,既没有表示反对,也没有表示赞同,只是把奏折留中。
所有的一切都让人相信陛下很有可能是支持封建的……
而这些传闻是有所佐证的,陛下本人很有可能性是支持封建诸侯的——因为了这涉及到三位先帝的血脉,对于陛下来说,那三位爷可是实在实的威胁啊!
但这显然有可能是事实——真要将平王、永王、定王三位王爷封建到海外那种蛮荒之地,陛下在心里恐怕还是乐意的。
瘴气那么厉害,要是让瘴气收拾了他们三位,他们三位要是在那里死于非命了。那岂不就等于给陛下解决了大麻烦?
给陛下解决了大麻烦,不错,但是他们呢?他们能够对得起先帝的知遇之恩吗?
也正因如此,对于许多三朝的老臣来,他们绝对不会答应让先帝的三个儿子去那种瘴疬之地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3/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