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5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4/949


“丞相只管吩咐。”
“信是口信,你记住了就行!”
盯着江义,在过去的几天中,孙可为一直在观察着他,其实,这些人到达这里时,会主动的在报纸上发一个特定的广告,通过广告就可以找到他们,至于什么时候接头,什么时候传递情报,完全是孙可为自己做主。
事实上,在过去的五年中,经他的手送出的情报,顶多只有十几份,之所以这么少,是因为北镇抚使在大顺不仅只有他一个暗线。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级别最高的暗线就是他,毕竟,他是文官之首了。
“是。”
“伪顺计划在两月内,尽迁河套军民到布哈拉!”
好了!
在听到这个情报的瞬间,所有不明白的事情,似乎都明白了。江义完全不需要质疑情报的真假,毕竟,眼前这位爷的身份摆在这,自从李过西征后,眼前的这位可就是河套一带流寇的当家人。
他的情报还能有假。
“情报要尽快送回去!你亲自送!”
“我明天就走!”
“明天太急,别暴露了自己。后天走,路上赶赶时间就行!”
又过了一会,两人离开茶馆里,在茶馆门口孙可为笑道。
“贤弟莫送,不曾想,会在这里碰到同乡,往后有什么事,你只管去府上找我就是。”
“往后少不了打扰兄台。”
这样的一幕,在新安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不过就是异地的同乡相逢而已。至于一旁的掌柜、伙计无不是用羡慕的眼神瞧着那人。
那位可是丞相啊!
居然和丞相认了同乡,那往这位爷在新安城的日子可就好过多了。
只不过掌柜和伙计一辈子也不会明白的是:刚才,就在他面前,潜伏在顺军营中长达十年之久的潜伏者,第一次与锦衣卫派来“暗线”取得了联系,并且送出了一份极为关键的情报……
第668章
文明征服野蛮
次日清晨,在镖局的护送下,骑着马的江义随同“义字号”的一百余辆大马车,一路顺着鄂尔多斯大草原向南走去,与几百年后这片草原变成了沙漠不同,17世纪的鄂尔多斯是一片极为优良的牧场。
放眼望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随处可以看到白色的羊群或者成片的牛马,这里仍然是蒙古人最重要的牧场,不过这里的蒙古人,早在数年前,就已经被满清征服了,这几年一直为多尔衮南征北,眼下生活在这里的蒙古人,大都是老弱妇孺。
但是对于这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江义并不在意,他偶尔会让号里的伙计骑着马到附近寻找湖泊,河流,然后将它们一一记录下来,不过,这样的情报刺探,很难引起别人的注意,毕竟,那怕就是商人,也需要掌握商道上的信息。
三天后,江义一行人从榆林的镇北台进入了大明,在他们进入关口时,并没有人为难他们,只是按律缴税而已,当然,作为出关贸易的必须,每个商队都要带回来至少五十匹上等母马。在伙计们把带来母马交卖给官府的时候,江义直接去了附近的缇骑衙门。
与过去不同,现在的锦衣卫并不仅仅驻于南北两京,他们还在乡间肩负着治安维持、负责缉捕的任务,这些锦衣卫官校就是“缇骑”,属于南镇抚使衙门管理,功能大概相当于后世的警察,与城市里地方衙门捕快不同,他们可以在全国各地执行任务,其实,这也是为了防止流寇,特意设立的机关。
天启年间流寇刚刚兴起时,不过只是三五成群的盗匪土寇,这个时代乡间除了本村的民壮,没有任何官方的治安维持力量,盗匪土寇出现时,地方官员唯一的想法就是只要他们不在本地作案,就是算是保境安民了。
衙役乡兵不能到异地剿匪,加上地方官员士绅的自扫门前雪的心态,以及制度上的缺陷,让土寇变成了流寇,而流寇又成了反贼。最后反贼夺了天下。
乾圣元年,有鉴于天启、崇祯朝的教训,朝廷将锦衣卫南北镇抚使分立,于各府设立“缇骑衙门”,派出数以万计的“缇骑”,这些骑着高头大马,手持六响转轮枪的“缇骑”,刚一出现,就成了各地盗匪土寇的噩梦,在土寇尚在萌芽状态时,就将他们剿灭于各地。
也正因为锦衣“缇骑”的存在,大明地方的治安才会大为好转,所谓的“乱世”,才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结束。
而江义来“缇骑衙门”,只是为了送出情报。进入衙门后,他就直奔衙门小旗公室,表明身份后,榆林“缇骑衙门”小旗,就立即命人把信给信号站送去。
所谓的信号站,其实就是百户所、千户所,乾圣元年重建军户的同时,就对其位置进行了仔细的规划,所有的百户所、千户所的堡垒顶部,都设有“日光信号反射器”,通过发送闪光信号,即便是最遥远的边疆,也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得到边疆汇报的军情。
尽管“日光信号反射器”的使用受限于太阳,但是阴雨天毕竟是少数的,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江义的情报就送到了南京,几个小时,情报就送到了朱国强御案上。
“布哈拉啊……”
站在地图前,朱国强颇有些感叹的说道。
“真不愧是一时的豪杰啊,朕这么一撵,他们居然在那边打下这么大片的天下,诸卿,你们说说,要是再给他们几年的时间,会不会,把罗刹国打下来?”
满清要去打罗刹!
要是搁在五年前,朱国强也就是把它当成了一个笑话,可现在这事居然成了真。
靠着和大明打仗吃得亏,学的教训,满清、李过都建起了一支十几万人的火器部队,他们凭借着领先时代的燧发枪、野战炮,轻易的摧毁了从准葛尔到哈萨克,再到布哈拉等地的反抗,攻城略地的不要太客气。
划时代的武器,带来了辉煌的胜利。同样出刺激了他们的野心。多尔衮甚至跃跃欲试的想要效仿拔都,一路打到欧洲。至于李过,也在中亚给自己打下了一块地盘。
“陛下,要是任由他们打下罗刹国,恐怕会养虎为患,陛下,当年铁木真西征后,尽取西域诸国的色目精兵后,才有了击败南宋的资本……”
宋学朱的话立即引得周围的一阵赞同。
如果说大明受什么影响最深?
恐怕要数两宋灭亡了。有明一代一直在吸取宋代灭亡的经验教训。甚至在与满清议和的问题上,许多人提出的也是两宋与金、蒙议和的养虎为患。
现在,他们理所当然的把满清、流寇在西方的扩张拿来与成吉思汗相比了,甚至——多尔衮他们也是抱着同样的想法。
“取西方各国的人力、物力,然后再回师征服中国。”
朱国强冷笑道。
“他们做梦!”
随后他的双眼盯着地图,随手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然后说道。
“他们压根就不知道,现在是科技决定一切的时代,他们西征靠的是什么?不还是拾人牙慧,靠着捡点咱们不要的破烂,就在那里横行无忌了,这样也好,等他们把那些地方蹂躏个差不多了,咱们再过去,他们去做他们的征服者,咱们去做……”
顿了顿,朱国强笑道。
“世界的解放者!”
解放者!
这个名字多么的伟光正!
这简直就是老天给大明准备的头衔嘛。
再过几百年,史书上怎么说?
王师西征,解救水深火热中的欧罗马民众。
“王师所至,义旗所指,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这样的场面多伟光正,我来,我见,我解放……
解放者大明!
其实也不错嘛。
解放者大明,文明传播者、打碎镣铐者……
“可是陛下……”
不等高弘图说完,朱国强就反问道。
“高卿家,铁路现在修到什么地方了?”
第669章
钢铁时代
乾圣三年,在火车真正实用化之后,根据皇帝的旨意,由内府出资修建铁路之初,没有多少人意识到铁路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变革,甚至在乾圣三年岁末,南京城外的那条铁路筑通时,绝大多数人都以为,这只是陛下的“新鲜玩意”。
或许人们惊讶于它的速度,它的运力,但是没有任何人会相信,铁路可以修遍大明,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铁。
一里铁路需要将近6万斤铁!
六万斤铁,说多不多,一百里需要六百万斤,一千里需要六千万斤,而乾圣三年,大明的铁产量,不过只有区区八千万斤!
也就是五万吨上下。
多吗?
搁古代这样的产量绝对是空前的,即便是在工业社会,18世纪的英国铁产量也不过是区区两万吨上下而已。
放在这个时代,这样的产量绝对可以满足全国上下的需求。而且还是绰绰有余。可是用来修建铁路肯定不够。
况且民间也需要大量的铁,而且铁器还是大明的优势出口产品——历史上,甚至直到18世纪前半期时,欧洲的冶铁产能还是不能满足需求,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佛山、南京、大连等地的铁器,如洪水般的销往日本、朝鲜、东南亚、印度以及欧洲各国。
这个时代的大明就是典型的世界工厂,从铁锅到棉布再到白铜。供应着半个世界的需求。当然大量的出口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产量不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4/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