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5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5/949


产量的不足甚至影响到国内的供应。在这种情况下,大修铁路简直就是匪夷所思的事情。甚至有大臣上疏称“缓建铁路,以解民需”,为啥会这样?
因为廉价的高炉铁进一步拉低了大明铁器价格,自然刺激了出口,在日本一口大铁锅可以卖一两银子!
一口锅一两银子……这根本就是黑心黑到家了。
可就那,还抢着买,为啥?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造不出来,另一方面是他们自己的更贵。出口的铁器多了,直接导致民间的铁器不够用了。现在又冒出来一个铁路来“抢铁”,当然经抑制一下。
面对这样的奏折,朱国强作出的回应非常简单——扩建铁厂。
但是提高铁产量,不仅仅是扩建铁厂那么简单,还涉及到采矿,既要有足够的铁矿石,也要有足够的煤炭。
所以在过去的两年中,除了新式的铁皮焦炭高炉,新式的采煤、采矿工艺,都被引入了大明,那怕那些工艺不过只是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前期水平,但是仍然掀起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甚至带来了产量的大爆炸——南京铁厂的一座铁皮焦炭高炉每年可以生产多达万吨生铁。
这种19世纪前期水平的35吨高炉,简直颠覆了一切,不仅带来了产量上的大爆炸式的跃进,它甚至进一步降低生铁的价格,而这样的高炉,现在大明一共有多达七座。
廉价且数量的生铁供应,让铁路的建设不再受制的生铁供应。于是从乾圣四年起,大明的铁路才真正进入了建设期。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乾圣四年三月,根据圣旨在工部新设一个员外郎级别的铁道清吏司。原本工部一共有四大清吏司,分别是营缮(营造修缮)、虞衡(山林水泽)、都水(水利工程)和屯田。随着铁路的筑建,朝廷便添设了一个铁道清吏司,铁道司,总管天下铁路,暂设正五品郎中一人,从五品员外郎三人,正六品主事三人。
而蔡方炳就是铁道司的正六品主事的,他是前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蔡懋德之子,李自成破太原时,拒绝逃离太原,选择了自缢殉国,作为忠烈之后的蔡方炳,在乾圣元年,就受恩荫,入朝为官。当年特旨召入朝中为官的忠烈之后,不下数百人,无不是量才而用,即便是没有什么才能的,也会安置一个领取俸禄的闲差。
总之,对于忠臣之后,乾圣朝一直都是极为关照,与对待降虏从贼的逆臣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其实,没有人知道,这些因为父辈“难荫”入朝为官的忠烈之后,其实是陛下在文官里掺的“沙子”,他们的身份不同于“科举正途”出身的进士、举人,也不同于世卿勋臣,靠着父辈“难荫”入朝的他们,很难真正融入文官团体,毕竟,他们既没有同年,也没有座师。可即便如此文官团体绝对不会排斥他们。
为什么?
他们的爹是文官啊!
而且还是为殉国的文官。谁敢排挤他们,那肯定是会落下骂名的。非但不能排挤,甚至还要重用,毕竟,照料忠烈之后,本身就是在为自己扬名。
这可是做好事啊!
将来那怕就是自己致仕之后,子孙也能从中受益。
也正得益于这种照料,蔡方炳才会在区区二十五岁时,成为铁道司的六品主事,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精通铁路筑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各级官长的照料。
但是对于蔡方炳来说,他却很难适应这种照料。
“这位是故忠襄公之子……”
每每别人这么介绍他时,蔡方炳的心里总是五味杂阵,道不尽其中的滋味。一边是做事小心翼翼,不敢有损先父的英明。而另一边,他又渴望着能够得到外界认可,而不仅仅只是故忠襄公之子。
不过,想要做到这一点,显然是非常困难的,毕竟在大明的环境中,长辈们会提到他的父亲,表示对他的照顾,而同辈也会用景仰的语气拉近双方的关系。
这天前脚刚出的工部衙门,那边就有一位读书人打扮的中年迎着他说道。
“这位可是故忠襄公之后……”
这样的称谓,让蔡方炳的心里颇不是滋味,但仍然勉强对来者应道。
“在下蔡方炳,还未请教朋友是……”
“鄙人孙业,是平王府长史,奉平王之命,特来请蔡主事往府上一坐。”
平王府长吏?
平王请自己?
诧异的看着来人,蔡方炳不解道。
“平王?”
第670章
当皇帝不容易啊
南京十王府。
因为大明的王爷成年后都要去封地就藩,如果每位王爷都建座府邸有点浪费土地,所以尊循着旧例,乾圣朝也在南京建造了十王府。
两年前,平王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抵达南京后,就住在十王府内,等待着就国。按照太祖朱元璋制定的规则,除太子外,皇帝诸子十岁封亲王,二十岁就藩出任藩王。
这三位孝烈皇帝之后,第一个要就国的,就是平王朱慈烺。按年龄,乾圣四年,他就应该就国了,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拖到了现在。
甚至直到现在,朝野还有争论,是如其所愿,效仿唐王的例子,封建海外,还是和其它的藩王一样,封藩内地?
甚至直到蔡方炳来到十王府里的时候,心里还在念叨着这个问题。不过,这一切都和他没有丝毫关系,可等到他见到平王后,心思立即发生了变化。
“什么?修铁路?”
“对,就是修铁路,蔡大人请看。”
朱慈烺摊开一张地图。
“陛下已经下旨许本王就国,封建“平国”,你看,平国就在这里,虽说是沿海立国,但往内陆却有数千里沃土,土民不下数百万……”
手指着地图上的平国,朱慈烺说道。
“孤的平国与蛮夷大国比邻而处,想要守住平国,就非得修铁路不可,孤年初在国子监听过蔡大人的讲课,修筑铁路,再辅以铁甲列车,北边可靖……”
铁甲列车!
那是蔡方炳在国子监讲课时提到的一个构想,其实说白了,就是给火车蒙上一层铁甲,在车上架上大炮、火枪,如此一来,火车就变成了刀枪不入的战车,当然,这个战车离不开铁路,也正因如此,才没有被人接受。
可作为旁听者的朱慈烺却一直记着这个“铁甲列车”,甚至在他看来,这甚至可以成为平国“立国的根本”。
“铁甲列车?王爷要修铁路?”
盯着地图上的平国,惊讶于陛下封建平王的同时,更让蔡方炳难以相信的是平王居然要修铁路。
难道平王就不怕因此惹火烧身吗?
“不仅仅是孤要修,这也是陛下的意愿。”
陛下的意愿!
授意朱慈烺修铁路,还真是朱国强的意愿,其实,早在朱慈烺上书请求封藩海外的那天起,朱国强就一直在考虑着这个问题。
思来想去,最后还是选择了印度。
东南亚太近了点。既然要封,就把朱慈烺封的远远的,有了他开这个头,将来才好把其它的王爷全都丢到印度去。
得印度者得到天下……不一定,但是封建印度后,大明的负担确实可以大幅度的减少。
况且,封过去十几个王爷,甚至几十个王爷,有那么多王爷在那里造福印度人民,至少可以保证一点——大明的邻居里不会出现一个大国不是。
历史上,印度可以养活了上百个土邦王公,那些土邦王公一个个的可都是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他们横征暴敛,他们恣意搜刮王国的财富,满足个人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对臣民们的生计漠然视。
可即便是如此,他们的统治仍然是稳固的,如果没有印度政府对他们的打击,那些王公们穷奢极欲的生活,不但可以维持到二十一世纪,甚至网络上的中东土豪会变成“印度土王”,估计度娘的吧里,也会多一个“土王吧”,网友们各种羡慕。
印度人民好啊!
最适合别人在那作威作福了。
为了印度人民的福祉,就勉为其难,派一群王爷过去,教化他们吧!
这件事最难的不是怎么征服印度,而是怎么让那些个王爷主动的站出来去造福印度人民。
那怕就是现在有唐国的例子搁在那,那些谨慎小心了多少代人的王爷们,也不一定敢主动要求移藩。
“朕也难办啊!”
放下手中的折子,朱国强颇有些无奈的对陈长庚说道。
“要是按朕的意思,就把他们全都丢到印度去,这几年,咱们在印度那边也建了几十个贸易站,丢到那,让他们自己开疆拓土去,省得在大明祸害自己的百姓,可朕要是这么做了,朕是什么人?薄情寡意!”
做为一个独君,朱国强当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把那些王爷都丢得远远的,可他不能,就像朱老四登基后,也不能直接削藩一样,只能慢慢的去削,不是他不想,而不能!
作皇帝的可以独,可以暴,但绝不能刻薄。尤其是对“家人”。建文为什么失了天下?不是朱棣能打仗,而是建文的举动让臣子们心寒啊。为了削藩甚至不惜逼死叔叔。
对自家人都刻薄无情到这个地步,当臣子的能安心吗?
“陛下,他们只是不知道陛下用心良苦。”
陈长庚说道。
“不过,只要平国在印度开疆拓土的消息传来后,那些王爷必定会有人心动,毕竟……”
朝着陛下看去,陈长庚说道。
“再怎么着,一国大王总归是王,而藩王,不过只是一府之王而已!”
但凡是人都向往权力,如果有选择的话,谁愿意作王府里光鲜的囚徒,王府长史出身的陈长庚,又怎么可能不知道那些王爷的心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5/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