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5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1/949


不过,对于西娜拉来说,她一点都不怀念那里,更不可能怀念那碗恒河水。对她而言,这里意味着新的生活,新的开始。
至于怎么开始,她并不担心。
莫卧儿的公主——有钱。
在接下来的旅程中,在她的眼中长江两岸的异域风光无不是极富诗情画意。让和宫廷画师学过绘画的她忍不住想要用画笔将这一路的所见所闻都描绘在了画纸之上。
只不过,她实在用不好毛笔,不过,这并不妨碍她欣赏着周围的景色,但在多桨船于驶过南通时,心情却被江边一个个喷吐着烟雾的烟囱给打扰了。
“船家,那里是什么?”
手指着远处喷吐着滚滚黑烟的大烟囱,西娜拉有些不悦的问道。在漫长的航行中,她已经学会了简单的对话。
“这位公子,那里是机器纱厂汽机的大烟囱。”
“什么是机器纱厂?”
西娜拉好奇道。
“就是的用机器的纱厂……”
船上的人也没谁能解释清楚,况且还是对一个夷人解释清楚,要不是因为这个夷人的相貌着实好看的很,估计都懒得理他,
机器纱厂。
在过去的几年中,蒸汽机以及走锭纺纱机正在以内眼可看的速度在大明普及着,机器纺纱的推广,并不是因为走锭纺纱机可以纺出又细又结实的细纱,而是因为大明海外贸易的兴旺。
在过去的几年间,大明的棉布被海商们贩卖到各地,其实,原本在历史上,大明的棉布就被西班牙人卖到了美洲,被荷兰人卖到了欧洲。只不过,现在大明的棉布更为精美,价格更低廉,加上大明开始对南洋、印度进行经营,海外市场的需求刺激了棉布的生产,而棉布的生产,带动了机器纺织业的发展。
不过蒸汽机以及走锭纺纱机,也就历史书中的“骡机”的推广,虽然给普通纱户造成冲击,导致很多纱户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补贴家用,但是百姓作出的反应却也很直接。就像“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中提到的魏塘,成千上万的纱户纷纷改行织布。就像另一个世界,面对洋纱冲击时作出的反应一样,从纺户变成织户,毕竟,现在织布还要用人力,甚至直到20世纪早期,机器织布相比铁轮织机之类的人力织布机,都没有绝对的利润优势。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纱户、纱商破产,但进步总是需要付出一些代价。跟不上时代的人最终会被时代所淘汰。
在这个过程中,对小老百姓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良田大量改种棉花,历史上,在晚明,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本质上还是百姓逐利。明末的张履祥的《补农书》就提到“桐乡田地相匹,蚕桑利厚……地之利为博,多种田不如多治地。”。
多治地,就是多种经济作物,而山东等地百姓改种棉花后,获利超过种粮一倍有余。于是便出现了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的局面。百姓纷纷改种棉花的现象,不知让多少乡绅士人痛心疾首,认为蒸汽机和纱厂严重破坏大明完美的社会秩序。
“百姓逐利,天良丧尽啊……”
那些乡绅们在痛心疾首的同时,还不忘记派出家丁,要求佃农改种棉花,不种棉花的就要收回田地。搁大明,什么是“羊吃人”没几个人见过,可是这两年,随着棉花需求越来越多,“棉吃人”上到士绅官员下到黎民百姓,可都不陌生。朝野之中,早就有抑棉的呼声。
不过,也就局限于呼声而已,毕竟,谁都知道,这机器纱厂是陛下弄出来的。不到迫不得已,没有人愿意以身试险,去针对机器纱厂。
所有人都在等着,等着事态恶化到不可收拾的时候,再站出来,至于现在,先在报纸上写写文章吧。
对于这一切,西娜拉并不清楚,虽然不清楚,可是并不妨碍她在中途下船,前往机器纱厂去参观。
作为一个外国人,她的参观当然是被理所当然的拒绝了。
一个蛮夷过来,要参观纱厂?
可能吗?
“公主,我们为什么要去看这个机器纱厂?”
侍女卡芙娜问道。
“卡芙娜,你忘了,那些中国的商人早就已经把棉布卖到了德里,在孟加拉也是一样的,既然那些中国商人都在做这个生意,那这个生意肯定是利润可观的。我们到了这里,总不能,永远坐吃山空吧!”
西娜拉是公主不假,可她并不是笼子里的金丝雀,要不然也不会逃出皇宫,一路逃到了大明。
尽管她随身带的珠宝价值不凡,至少值几百万卢比,足够她挥霍一生的,但是她并没有坐吃山空的想法,甚至,在这一路上她一直在考虑着抵达大明之后干什么。
眼下到这个生意无疑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即便是遭受了一些挫折,但是西娜拉并没有放弃。
以后还有机会!
西娜拉在心里默默地自言自语到,甚至在上船的时候,仍然有些依依不舍的看着远处的那些有点煞风景的烟筒。
就这样怀揣着不舍,西娜拉离开了南通,几天后,船终于抵达了她此行的目的地——南京。
船直接驶进了秦淮河,看着两岸热闹的市街,西娜拉为之着迷的时候,突然,远处传来了一阵阵清脆的铃声。顺着铃声传来的方向看去,只见远处一座高塔耸立着,声音正是从那座高塔处传来的。
不然他从来没有来过南京,但还是一眼认出了,这就是她从法国人带来的书上看到的那个闻名世界的,甚至让整个欧洲都为之着迷的高塔!
“看,那肯定就是大报恩寺琉璃塔!”
第679章
大明的新粮仓
在西娜拉和侍女卡芙娜抵达南京,惊叹于大报恩寺琉璃塔的美丽与壮观时,同时抵达南京的,还有几艘货船,船上满载着南洋米。
她们并不知道,这几艘货船的抵达,甚至登上了当天的《金陵晚报》——“十万石南洋米运抵南京”,此文一出,第二天南京等地的米价应声而落,甚至各地的粮价也随之下降许多。
抚夷司主事的阎尔梅颇为得意的来到了皇宫。他先献上一份礼,然后说道。
“臣为陛下贺!”
礼物是一小包米,阎尔梅一脸轻松的说道:
“陛下,自此之后,咱们再不用担心天下的粮食了,今年不但台湾、河口都获得了丰收,唐国也获得了大丰收,这些地方一年产粮可达五六百万石!从今往后,每年可往国内运粮三百万石!有了这三百万石粮食,朝廷就再不用为粮食发愁了。”
其实,往年每年也有两三百万石南洋米运抵大明,但那些米是海商收购的,而现在运来的,却是殖民地……不,大明没有殖民地,大明只有新领地,归抚夷司管的新领地。对新国土持续多年的移民,终于在乾圣六年见到了回报——这三百万石米就回报!
“再有十年之后,这些地方就是咱们大明的新粮仓,南洋丰,天下足!”
朱国强点头道:
“南洋丰,天下足!是啊,有了南洋作为粮仓,咱们大明就再没有饥食之忧了!”
其实,一直以来,朱国强都没有放松过对粮食的关注,在过去的几年间玉米、土豆、红芋等新式作物种植面积数千万亩,粮食产量确实有着显著的增加。可即便是如此,对整个大明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况且,随着海外贸易的兴旺,海外市场的扩大,导致棉布出口激增,而且这两年机器纱厂的兴建也为棉布业提供了充足的纱线,唯一限制产量的就是棉花的生产,于是各地纷纷改种棉花。“棉粮争田”频现的同时,直接导致了粮食产量的下跌。
“陛下是担心粮食供应紧张?”
阎尔梅问道,
这两年江南的粮价一天高过一天,虽然没有达到崇祯十六七年那会每石米三四两银子的天价,但是高达二两一石的高价,仍然是会饿死人的!
“臣以为要稳住南方米价,就非得进一步加大拓殖不可……如果每年能多出2000万石,那么江南百姓不再有饥食之忧了,可短期内2000万石,靠移民种,肯定种不出来。”
大明现在的人口有多少?
不下1.5亿!
甚至这还是受战乱、鼠疫的影响。实际上,明末的人口可能超过两亿。这么多人一年需要多少粮食?
不仅人需要粮食,而且还有牛、马、骡、驴以及其它的家禽也需要吃东西,酿酒等各个方面也需大量的粮食。
所以对粮食的需求怎么都不会少于七八亿石!
七八亿石,说起来不多,只要亩产能有一石,有个十亿亩耕地也就足够了,可实际上,北方的土地贫瘠,很多地方亩产不过只有七八斗,同时,南直隶、浙江等地又种植了许多经济作物,诸如桑蚕、棉花之类作物也占用了大量的良田,从而减少了粮食供应。
就像江南,过去的鱼米之乡,现在粮食也都是靠外运,没有湖广的粮食可真的会饿死人啊。当年张献忠蹂躏湖广的时候,南直隶的粮价暴涨到三四两一石,不知道多少百姓饿死。
现在经济作物种植进一步扩大,各地棉花种植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降低。
这么多人,粮食从那里来?
推广良种固然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选择,但是玉米、土豆、红芋推广总需要时间,尽管现在各地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可播种面积总归还是很有限。也不是官府说上几句,百姓们就哭着喊着去种了……甚至就在是山东推广早熟豌豆抗旱时,那也是靠着“火神”的名义半忽悠的。
“这么说,你是想对安南用兵了?”
朱国强看了一眼阎尔梅,就他所知抚夷司内部早就有对安南用兵的声音,原因是因为其不敬——相比于占城等地对大明进入河口的欢迎,安南却颇有微词,甚至暗中抵制,不但自己禁止向华人出售水牛,还派遣秘使要求真腊禁止出售水牛!
没有水牛,怎么耕地?
就是东北的移民之所以够妥善安置,不还是因为私下里与多尔衮达成妥协,用军械换牛马,为了换到蒙古人的牛马用为满足移民对耕地大牲口的需求,甚至不惜出售火枪——在朝鲜缴获的数万支燧发枪、火炮被卖给多尔衮。
尽管谈不上是饮鸩止渴,可在战争时向敌人出口武器,只是为了获得牛马,这也是迫不得已啊。
“用兵安南?”
阎尔梅一愣,自然想到了司里的一些讨论,便摇头道。
“陛下,那怕是咱们能在安南得到一两千万石米,也没那么多船可以运啊!”
其实安南米、暹罗米、占城米甚至爪哇米,已经开始运回国了,甚至现在还是大将军府那边最大的收入来源之一!
现在每年都有二三百万石米,从东南亚各地运到台湾、山东以及大连,然后再由三地转卖到各地,这二三百万石米可以带来至少三百万两以上的利润,甚至足够维持朝廷中枢的运行。
但是以目前的运力来说,二三百万石,已经是目前海运能力的极限了。毕竟,那可是近二十万货物。
看着阎尔梅,朱国强反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1/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