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5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2/949


“那你的意思是……”
“当然是经营辽东了!”
阎尔梅答道,
“世子爷,臣这两年一直在辽东各地查探,辽东与关内不同,虽说同样是受天气影响,可是辽东的水源充足,尤其是河里的水都是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水源充足,如果加以垦殖的话,辽河甚至直到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等地,都可以沿江开辟水田,像朝鲜人一样,在江边种植北稻,虽然不可能像南洋那样一年三熟,可是一年一熟,亩产三四石却没有任何问题,相比于从南洋运粮,东北运粮距离更近,所以更划算一些!”
开发东北!
不得不承认,他的这个建议的确很吸引人。但是现在东北的气温太冷。
或许在另一个世界,东北是中国最重要的粮仓,但是搁在小冰河期的中国,东北的天气能满足种植水稻的天气条件吗?
不过朝鲜人不是一样的在种水稻吗?他们那里能种,东北一样也能。
接着阎尔梅又说道:
“大将军,今年已经有军户在黑龙江试种朝鲜稻,而且已经获得丰收,每亩收获不下三四石,臣以为,如果能在黑龙江、牡丹江等河水丰富的地区开垦土地,官府一年收购几百万石,应该没有什么困难!这样一来,大明就有了两个粮食,一个是南洋,一个是东北,虽然东北比不上南洋,可是,万一南洋签收粮荒,咱们还也可以调用东北的粮食救急,再就是东北到北直隶一马平川,可以修建一条铁路连接关内外,这样一来,百姓可以大量迁往东北,而东北粮食也可以就近运往北直隶等地。”
“好!”
朱国强赞同道,
“你的办法不错!回头和陈长庚他们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把这条铁路列在计划上。或许短期内修建不了,但是从长远来看是极为必要的。东北粮仓……”
朱国强笑着说道。
“有了这几个粮仓,朕睡觉也能睡踏实了,毕竟,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啊!”
第680章
中都阅武
东北的粮仓,很重要!
即便是在几百年后的二十一世纪,东北都是最重要的粮仓,那里的粮食生产甚至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
在这个时代能够看到这一点,说明这个眼光确实不错。
在阎尔梅退下后,朱国强甚至特意走到地图边,盯视着墙上的地图。
“东北、湖广、南洋……”
手指在地图上划动的同时,又自言自语道。
“东北的米粮可以接济了北直隶、山东,湖广的米粮可以接济四川、河南,南洋的米粮可以接济江南、东南,就差……”
最终,朱国强还是把目光落在陕西上,按照就近运粮的原则,那里可以接济陕西呢?
东米不够,西米济,西米不够,洋米济……这可是连满清知道的道理。可总要考虑就近原则。
但是陕西靠哪呢?
相比于其他地方,陕西更需要外部的粮食接济。
“陕西、陕西……就是它了!”
盯着地图上的河套平原,朱国强自言自语道。
“那里也是商品粮基地啊。”
自言自语中,朱国强冷笑道。
“等你们再垦点荒,然后再打过去,正好可以把熟地分给将士们。”
驱人夺业,这可不是什么新鲜的招术,别说大明会用这一招,就是安南也会,他们入侵占城时,就是杀戮占城人将他们向南驱赶,占领他们世代耕种的田地,等过个几十年,再继续向南入侵,反正一句话就是“驱人夺业”,毕竟在东南亚那种瘴疾横生的地方,开垦种田不容易啊,自己开荒,那有夺人家的熟地简单。
其实,现在大明在南洋也是这么干,毕竟,雨林之中多蚊虫瘴气,开荒种地难免会造成移民病死。所以圈占土人土地,将他们驱往内陆,就成了最简单的办法。不过大明可是文明国家,从来都是遵从教化的角度,遵从“抚夷归夏”的大局,甚至还会给他们粮食和种子,让他们去砍伐雨林、焚烧草场、开垦荒地。待到十几二十年后,等到城市周边熟地被移民分完,就再去圈占他们的耕地,继续把土人驱往内陆,让他们去垦荒。
这残酷吗?
实际上就是在大明内部“赶苗拓业”也是始终贯穿整个明朝,其实,那里是明朝这么干,从炎黄帝大战蚩尤的那天起,就一直这么干。要不然,谁好好的没事干,一路迁徙几千里,甚至一直迁徙到东南亚,那不是吃饱了撑的。
在西南可以这么干,在河套,当然更没问题。
“关键还是铁路啊……”
盯着那条即将修到榆林的铁路,朱国强自言自语道。
一但铁路修通,就可以北伐残敌了。
“这一仗,至少要先把河套打下来,还有蒙古,嗯,还有贝加尔湖……”
看着地图北方的那片空白,往后那片土地就姓朱了。至于俄罗斯,不对,罗刹国,再没有你们的事了,你们还是赶紧回家招呼着吧!
想着在东北与俄罗斯人的几次接触,朱国强的笑容却发冰冷。
罗刹……也是兔子的尾巴。
现在都已经被多尔衮盯上了,人家可是打算做大清国的“阿提拉”哪。
毛妹穿旗袍是什么感觉?
那感觉应该非常不错,毕竟人家身材好啊。
“就先让他们过去祸害几年吧。”
轻笑之余,那边王喜禀报道。
“陛下,内大臣陈长庚求见。”
“让他进来吧。”
进入殿中,持笏行礼后,陈长庚笑道。
“陛下,大喜啊!”
“大喜?喜从何来?”
“陛下,鲁王上书了!”
陈长庚笑道。
“哦!”
看着那份折子,朱国强问道。
“朱以派要移国了?”
居然会是朱以派带这个头,这可不像是他的为人啊。
鲁国是大明最早的封国之一,初代鲁王是朱檀是朱元璋第9子,被封为鲁王后,封地在兖州。朱檀这个人爱好文学,受文人影响很深,“好文礼士,善诗歌”,还跟着术士炼丹吃药,结果把自己眼睛吃坏了。朱元璋对这个儿子,显然深恶痛绝,儿子死后,竟赐谥号“鲁荒王”。
历代鲁王,什么样的人都出过的,朱以海是鲁荒王的10代孙。他太公、鲁端王朱观火定也是个怪人。据说这位鲁端王放荡不羁,且生性残暴,“游戏无度,挟娼乐,裸男女杂坐。”若有人惹这位王爷不高兴,王爷当场翻脸,“锥斧立毙,或加以炮烙。”,简直就是商纣王的明代版。
其实,大明这样的王爷还真不少,前后好几位喜欢玩群体运动的,别觉得的奇怪,一辈子关在那间深宅大院里头,没有几个嗜好,还真不一定能活下来。
“陛下,先有唐王移国,又有平国封建,再加上鲁国,移藩海外一事可谓是水到渠成了!”
陈长庚颇为欢喜的说道。
身为内大臣的陈长庚,倒也希望藩王都移国海外,他们移国海外了,内务府这边至少不需要再支付宗禄,现在宗室的宗禄都是由内库付给,这笔钱着实不少啊!
现在能省掉这笔钱,自然是好事。
“水到渠成……”
沉默片刻,朱国强说道。
“现在还谈不上,鲁藩移国海外,不是随便一道旨意就成了,海外可不是大明的地头,到了那边恐怕是要打仗的,朱以派……”
朱国强摇了摇头。
“他书画行、文章亦可,但打仗他不行,而且他和平王不同,平王他们身边的幕府,有一群想要报效先帝之恩的老臣辅佐,出不了乱子,和唐王也不同,那边咱们已经杀出了威风,即便唐王不做拓业之主,做个守城之主还是可以的。大明现在已经封出了两个大王,在海外立了两个国,这两个国各有各的不同。而鲁国所面的情况肯定不同于他们啊……”
封到印度去,肯定是要打仗的。
平国的这一仗固然打出了“五百里江山”,而且也让新城摆脱了与土人之关的关系。可是有了这群客人的“反客为主”,以后再把大王封建到印度的时候,势必会遭到土人的反对,那些土王们肯定会派兵进攻或者实施封锁。
总之一句话,日子肯定不是什么太平日子!
朱国强曾经见过朱以派,那家伙也就是一个精通琴棋书画的……他都不如书生,书生还要学学剑术、刀法,毕竟,这年月进省府、赴京城的路上可不太平,要是手无搏鸡之力的话,早不知道死在那旮旯角落里了。
但是像朱以派那样的亲王们,确实是手无搏鸡之力啊!
大明可容不下的一个弓马娴熟有作为的王爷。要是那个王爷弓马娴熟的话,那肯定是居心叵测,企图谋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2/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