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5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6/949


而明天子分封天下,将会迎来什么呢?
将会迎来华夏文明的再一次扩张,这将是最波澜壮阔的开篇。
这将是大明历史上,不!
是华夏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时刻!
从现在起,踏入大航海时代的华夏文明,不同于欧洲文明野蛮的殖民,而是为了文明的传播!
华夏文明将再一次扬帆启航。
诸侯们封建的帆船,就像周武王分封天下时,诸侯战车一样,抵达四夷之地,一诸侯们的王城,就是文明的灯塔!
为了这个时刻的到来,朱国强将会竭尽全力推动着这一切,不仅仅只是封建!
“王喜,拟旨升鲁藩、定藩、永藩左右长吏为从一品,升六部主官为正二品,其它各衙门一率照此办理,各诸侯国委任官员一率可于祖宅悬牌,称以“乡绅”……”
尽管他没有就这篇“新闻”发表任何看法,但这份旨意就是变相的鼓励,鼓励士人投奔海外各诸侯国,因为品级只逊于大明一级,足够让所有的士人为之心动。
品级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乡绅”这个身份,乡绅这个身份不是谁都能当的,必须要有功名,取得功名后在家宅上悬挂“举人”、“进士”或者“钦点翰林”等官身的牌子,只有如此才是乡绅,至于寻常的地主……只是地主而已,屁地位都没有的,只能依附在乡绅门下投献土地,偷个税逃个役。
乡绅……是可以在地方上参政议政的,那可是可以和县太爷平起平坐的。
这个“悬牌”就是所谓的“光耀门楣”!
现在这一道旨意,对海外诸侯官职的认可,无疑就是在推波助澜,就是告诉那些落榜士子们,你们不用一门心思盯着天子这边了,海外诸侯那边的官,也能让你们“光耀门楣”。
不过,至于特权嘛……你鲁国的官,当然是在鲁国享了,在大明这边,就是给你一个“光耀门楣”的机会。
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所追求的也就是这个光宗耀祖的机会。尤其是现在的大明,想靠功名,靠投献发财已经不可能了。
……
“轰!”
隆降的炮声,在旷野上回响着,在弥漫的硝烟中,在急促的军鼓鼓点声中,一队队穿着蓝色军装的官兵排着整齐的队列,于旷野上移动。
枪声、炮声,彼此响个不停。
在战场的边缘,一队队骑兵来回穿梭。而军队的后方隐约可以看到的数十名官佐骑在马上,不时的指指点点。
尽管这些人的穿着和普通的军官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被人群簇拥者的正是鲁王朱以派,还有他的兄弟们。
在接到皇帝的旨意,让他们来中都,按照祖制“中都阅武”,他们一个个无不是激动到了极点。
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终于可以离开自己的封地,来到老朱家的祖地,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真的明白了陛下是真的打算“裂土分国”。
怕分的并不是大明,而是海外的蛮夷之地。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打炮就是海外的蛮夷之地,那也是天子赐给他们的,如果没有天子的开恩。即便是他们有这个想法,也不过就是在心里想想罢了。
在陛下不但把他们封建到海外,让他们过去当诸侯。而且还用心良苦的让他们在中都学习军事,像老祖宗们一样在这里演兵习武。
也就是天子才有这样的肚量呀。
正因如此,他们兄弟几个在抵达中都之后,才会废寝忘食的学习者均是学习的如何处理政务。
哪怕是他们能管理好王府也不行,毕竟,将来等待他们去管理的那刻是一个国家。
哪怕就是一府一县大小的,那也是一个国家啊。
大家伙儿可得好好学,可不能让天子失望了。
……
在朱以派观察着战场上的形势,不时的要身边的参军们请教时,一旁还有十几个士人,他们等待着大王的召见。
几乎每天都有各地士人不远万里主动到中都,投效于中都阅武的几位大王。
而姚启圣来选去选中了这位鲁王,哪怕是他的幕僚之中,有很多都是山东人,但并不妨碍姚启圣做出这个选择。
为什么远他,原因非常简单……有钱。
和其他人一样,姚启圣也在一旁等着,不过在等待着的时候,他同样在观察着战场。观察着大王和几位郡王在那边演兵,观察也是学习。
终于,当演习结束之后,朱以派热情的接见着这些来投奔自己的士子,其实之前对他们就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夸奖一番之后,自然要给他们安排一些活儿。
轮到姚启圣的时候,朱以派说道。
“姚启圣,过几天就是万寿节了,你先随礼官去一趟南京,给陛下贺寿。”
在一瞬间,姚启圣仿佛看到了一条由青云大道出现在自己眼前。
第684章
上国就是上国
“万寿节”,就是大明皇帝生日。
皇帝过三十大寿,自然是百官朝贺,皇帝回礼,赐下大明宝钞数十万。
现在的大明宝钞可是信用坚挺的硬通货,凭借着“凭票即兑”四字法宝,商人们越来越喜欢用大明银行发行的“大明宝钞”。
无他,方便。
甚至就连海商也喜欢上了大明宝钞。那么薄的一张纸。就能换上百两银子,多方便。
当初只发给藩王、勋臣以及官员的宝钞,现在已经有了通行天下,甚至取代金银的势头。
当然,信用要坚挺。但是现在,大明宝钞绝对是十足真金。对于文武百官来说,这笔赏赐根本就是额外的奖金,是皇帝找借口发奖金啊。
好事!
这不,万寿节还没到,这边就已经热热闹闹的筹备起来了。
他们筹备着的时候,各国的使节也先后抵达了南京。
最先抵达南京,必须是大明的亲儿子朝鲜,与其它的国家不同,朝鲜视天朝为父母之邦,以大明天朝的孝子而自得。
万寿节,孝子那能错过。
况且现在的李王,还是陛下亲自救于沈阳质子馆,后来陛下亲征解救朝鲜于胡虏之手。按照朝鲜官民的说法是无异于神皇的又一次“再造之恩”,如此种种,每次遣使朝天,人家的心情那是激动啊。
其实,朝鲜使臣进京的名目烦多,什么元旦、中秋等各种节日,都要来的,反正一句话,朝鲜使臣一年四季,都在朝天的路上。
这不,半个月前,朝天使就来到了南京。
朝鲜使团一共有五艘海船,一路抵达南京后,在住进了南京外城的迎宾馆的同时,也带来朝鲜特有的货物,与南京各商行进行贸易。
朝鲜特产种类不多,除了诸如人参、药材、皮毛、珍珠等传统商品之外,还有高丽纸,这玩意大明的士大夫们好用,毕竟,物以稀为贵嘛。而朝鲜最喜欢的中国货是缎子,这是为了满足达官贵人的需求。那怕是现在大明置卫所于朝鲜,商人于朝鲜各地经商,朝鲜使团每次仍然会带来大量的商品于南京出售。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特产,还是非常畅销的。和卸任官员带土特产来京城销售一个道理。
虽说身为使团正使,可宋时烈倒是极为轻闲,除了与天朝的官员接洽之外,参加士人文会之外,就是满城的转悠。
与历史上不同,在丙子胡乱后,面对大王受到凌辱,昭显世子和凤林大君被捉为人质,辞推官职后,全投入学问中不同,现在的他,已经官至礼曹判书,毕竟,现在大王就是曾经的凤林大君李淏,也是他曾经的学生。
不过,也正因为受到重用,直到今年,宋时烈的朝天之愿才得已实现,之所以会派他出使,是因为王世子李棩,已经十岁了,是时候在天朝接受教育了。
与当年世子、大君被掠到沈阳做质子不同,十年前,在汉城,还是大将军的陛下表示将来朝鲜世子、大君以及勋贵之子,可以到大明与皇子勋贵一起接受教育时,朝鲜上下无不是感激涕零。
到中国接受教育!
这绝对是拿朝鲜当亲儿子对待啊。
而在过去的六年间,朝鲜的两班贵族长子先后来到大明,在国子监接受教育,现在终于轮到世子了,宋时烈随行,那也是理所当然的。
南京的繁华是无与伦比的,在过去六年间,城内外修建的那些高达四五层的新式楼宇看起来极为壮观,街道两侧商铺鳞次栉比,街道之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的场景真是热闹异常,尽是一派繁盛富甲的景象。
至于,秦淮河上舟船往来不息,
仿佛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宋时烈站在秦淮河边傻看许久,自言自语道:
“此时怕正是天堂吧!天下居然有如此富庶繁华之地!果真不愧是天朝啊!”
而更让宋时烈惊讶的是,这么大的南京城,居然找不到一个乞丐!
不是没有乞丐!
而是乞丐全都被官府抓走了,年青的被直接送到了海外,在那里自食其力了,老弱病残以及孩童直接带到官办慈善机构抚养。非但南京如此,大明各地都是如此,没办法,海外缺人,有手有脚的不能让他们在这里游荡着以乞讨为生。
对于这一切,宋时烈当然不知道,作为朝鲜的当世大儒。目睹着南京的繁华,看到就连乞丐也在天朝绝迹,又如何能不感慨。
原本,其它官员朝天回朝鲜后,提及这些时,宋时烈还曾质疑过,毕竟,天下怎么可能会没有乞丐呢?
原本在朝鲜人的眼中,大明王朝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制度,都是他们在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之后形成的对于理想中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模板。而现在所目睹的这些,进一步证明了这种认知,这如何能让他们不激动?
即便是尧舜再生,也过如此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6/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