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5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1/949


十年前,刚抵达台湾之初,除了从另一边买来了大量的合成奎宁药片外,朱国强还特意弄来金鸡纳树苗,那些从21世纪带来的树苗,经过人工精心培训一个世纪以上,它的奎宁含量远超过自然生长的金鸡纳树。有了它,也就有了充足的奎宁。六年前,靠着台湾种植园里的金鸡纳树,大明终于实现了奎宁的“国产化”。
而奎宁这个不起眼的小药片,就是大明征服南洋最大的助力——凭借着它,在过去的十年间,大明在南洋的上百万移民中,仅只有几千人死于疟疾以及其引起的发热性疾病,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在历史上,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在荷兰登陆,占领了一个遍布沼泽的小岛瓦尔赫伦。他们在岛上停留了四个半月,其间有4000多人死亡,其中只有100多人是死在战斗中,其余都是死于发烧性疾病。疟疾是主要病因。
疟疾,甚至是东南亚人口稀少的最根本原因——疟疾夺走了太多人的性命,当然的,有了奎宁的保护,大明移民的安全是没有问题的。
没了疾病的威胁,最多五十年,南蛮地就会像西南一样,当地的“蛮夷”会慢慢的融入华夏,最多一两百年“南蛮地”自然也就成了大明的另一个江南!
“陛下,这么说来,当年您流放那些官员、士人到南洋,就是为了今天作准备了?说起来,这倒也和历史上的“衣冠南渡差不多”,除了普通百姓之外,还有很多士绅南迁到南方,他们在南方扎根后,才有了现在江南的文教兴盛……”
提及旧事,柳如是的美眸中尽是崇拜,陛下可真圣明,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谋划起了数百年的大计了。
“陛下,臣妾听说黔国公刚出去,高皇帝时三十万官军屯住云南,虽然已经过了两百多年,可却从没有听说过云南文风兴盛,说到底是因为去的人都是屯田兵卒,可陛下却一早的就把数千家江南士大夫举族流放到南蛮,虽说他们有“降虏从贼”的污点,可却也是世代书香门第,有他们在当地传播教化,不出百年,“南蛮地”势必会成为咱大明的另一个江南,另一个文风兴盛之地,到时候,这进士榜上,恐怕会多少不知多少“南蛮士子”。”
望着柳如是,朱国强的心里尽是惊讶,为什么西南没有成为江南?固定山多地贫的原因,可移民的受教育程也是关键啊!
明代西南移民绝大多数是普通兵户,可晋代的衣冠南渡,主流是北方士族以及依附于他们的百姓啊!就是这些北方士族把先进文明带到了南方,奠定了南方文教的基础。
之前,朱国强还真没往这方面想过,现在听柳如是这么一说,确实有那么几分道理。
流放官员!
那些人确实有错,可确实也是满腹经纶的士大夫啊,有他们在,何愁南洋文风不盛!
他瞧见柳如是突然顿住了,俏眉微锁的她转眼看了一会地图,又说道。
“不过,这些人现在都集中在台湾、河口、南天门这些地方,如此未免也太过集中了,要是陛下能下旨准他们迁往南蛮各地的话,这几千家士大夫就是南蛮文教兴盛的根本了!”
听着她的建议,朱国强哈哈大笑道。
“如是,此计甚妙,如此,南蛮必定成为我大明的另一个江南,嗯……”
想了想,朱国强又说道。
“只是让他们迁往南蛮各地还不行,他们好不容易刚在台湾、河口、南天门这些地方安稳下来,强令他们迁移,必定会遭至反对,甚至会引起不满的。”
那些人可不是简单的流放到那些地方,他们是“终世不能返回大明的流放犯”,所以必须要在流放地落户扎根。
“这几年,他们不过是刚开垦出来土地刚扎下根,于情于理都不能再折腾他们了。不过……”
朱国强笑道。
“朕不折腾他们,让他们自己折腾自己,等打下了南蛮之后,朕会在南蛮设省,到时候,嗯,准他们的迁往当地,子孙可参加县试科考……”
原本,对他们可以说是一棍打死啊!
非但尽迁他们的九族,而且因为台湾、河口、南天门没有县试,他们的子孙就是想参加科考,重新入朝为官都不可能。现在,给他们开这么一个口子,那些人必定会欢天喜地的舍家弃业跑到南蛮,在当地扎根落户。
甚至就连朝堂上的朝臣,也绝对会欢呼着讨伐南蛮,为啥?他们可不是为了开疆拓土,是为了让老朋友们的子孙能够重新入朝为官。
“如是啊,你这个主意,可是给朕解了一个大难题……”
说话时,看着柳如是的目光也发生了些许变化,感觉到陛下灼人目光,柳如是只觉得自己的身子都快软了,
眼神迷离的柳如是轻声说道:
“陛下可是有阵子没去臣妾那了。”
眼神火热看着陛下,她的表情说不出的妩媚与诱、惑,压抑已久的热情展现出来时,没有丝毫的掩饰。
“嗯……”如吟似叹的一声满是幽怨的叹息后,柳如是娇声道。
“幸好有十娘陪着臣妾,要不然臣妾真不知道这日子可要怎么熬啊……”
不待她说完,朱国强看着她笑道。
“是朕疏忽了,今天就到你那吧,让十娘也过去,今天晚上你们一起陪朕。”
陛下的话,让低眉垂眼的柳如是只觉得脸颊滚烫,一脸羞意的轻应道。
“嗯……”
第690章
红毛鬼不听话
一夜放纵后。
再次醒来时,阳光都已经从窗户透进来了。
揉了揉眼睛,朱国强转头一看,枕边的人早已起醒来了,帷幔间仍然弥漫着些许胭脂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
呼吸着鼻间的胭脂香,朱国强的脑海里顿时又浮现出昨夜极尽荒唐的缠绵场面。
轻笑之余,朱国强心想道。
似乎这阵子确实冷落了她们,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毕竟现在宫中妃嫔几十位,就是有铁打的身子想要雨露均沾也是不可能的。
“哎,君王也是也有君王的苦啊。”
恰在这时,就见柳如是过来来,虽然面带倦意,但她的眉间却蹙满了笑意,已经梳妆打扮好的她走进来轻声说道。
“臣妾侍候陛下穿衣。”
……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朱国强压根就没有提到“南蛮地”,当然也没有提到“赦免”降虏从贼逆臣的事情,就像与柳如是之间的对话,从来没有发生过似的。
就这样,一直等到年底,又有官员上书,请求赦免从贼逆臣中的几位年长者时,朱国强才说道。
“依你们看来,这些逆臣都是罪不致死了?”
五位内阁大臣,包括宋学朱在内,都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其实,对于京城的那些从贼的同僚们,他们大都是持以同情的态度。当初的那种情况,不是每个人都能“以死报君王”的。当然更重要的是,那些人里有他们同僚友人、同年同窗以及门生故旧。面对他们举族被流放到海外的现实,当然会心生同情,有机会的话,自然希望能够对他们施以援手。
可问题是……陛下的态度呢?
陛下可是位记仇的人。
良久,路振飞才开口道:
“陛下,那些从贼逆臣虽然已经定罪,可是其中不少都是年迈体弱,这几年已经先后有数十人客死他乡,若是能许年迈体弱者返乡,足显皇恩浩荡,况且只是准其本人和膝前侍奉晚辈回乡而已,不过区区数十人罢了。”
“哼哼,区区数十人!”
朱国强冷笑:
“此例一开,只恐怕不出数年,这些从贼逆臣都能返乡了,再有十年,还剩下多少人,诸卿心知肚明。若是朕开了这个口子,只恐怕他们的亲朋故旧,同年同窗就会千方进计的让他们“体弱还乡”,到那时,所谓流放不过只是一个笑话而已。”
路振飞顿时沉默,这问题真的无解,说实话他也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而他不会反对的原因是——其中也有他的亲朋故友。
而且,此事传出的话,成与不成,天下士绅官员都会对他称赞有加,他能站出来说话,根本就是雪中送炭啊!
可陛下的态度啊。
见状李建泰则说道:
“陛下,“人生七十古来稀”,不妨以七十为限,准他们七十返乡,如此既可以彰显朝廷法度,又能显示皇恩浩荡,且可以避免有人利用此事徇私。”
李建泰的建议看似稳妥,可朱国强冷笑道。
“朕的皇恩,还不需要这么展示,他们当初做出选择的时候,就必须要为他们的选择付出代价,代价……代价就是,终世不得返回大明,朕让他们于流放地为民,已经是法外开恩了!此事勿需再议!”
有时候,想要促成一些事情,必须要施加更大的压力,只有让那些人绝望了,在他们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当那根救命稻草出现的时候,他们才会死死的抓住它,同时感激着皇恩浩荡。
所谓的皇恩浩荡,也不过就是“恩威并施”而已。
随后宋学朱又汇报了其它的事务,不过大多数事情,朱国强只需要说上一句“知道了”就行了,具体的操作全都是由内阁和六部以及相应的衙门负责。
与崇祯的勤政相比,朱国强对待朝政的态度甚至可以用“懒政”来形容,当然,比神宗强了不少,不过在大多数时候,他也就是把握一个大局。其实,做为皇帝,事无巨细的过问所有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除非是朱元璋那样的有着无尽精力的。
可问题是皇帝要事无巨细的过问所有事情,那么要大臣,在内阁干什么?况且,皇帝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尽的为世界人民造福的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任务中——比如多和后宫妃子造人。
毕竟,单就是印度人民还需要上百个王公啊!
“陛下,广东巡抚奏报称,本月又有西班牙、英吉利、法兰西等国夷船驶入香山澳,广东巡抚询问此事当如何处置。”
“还有怎么处置?”
李建泰提醒道:
“首辅,当初早就三令五申通令葡萄牙人,香山澳不得接受他国船只进港,他们把大明的法令视若无睹吗?”
早在乾圣元年,为了刺激南天门的发展,当然主要还是为了推动大明的航海事业发展,朝廷颁布法令,禁止各国船只直接来华贸,各国船只只能到南天门,也就是后世的“新加坡”贸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1/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