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5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6/949


感觉到爷的眼神盯在自己身上,李贞丽的心中一片绮丽。脸顿时一红,却又是有些激动又仍然觉得有点难堪。
“爷……”
涨红着脸的她,抿了抿嘴唇说道。
“婢子这便下去了,”
在李香君进宫后,李贞丽也一起进了宫,不过却是普通的宫女。此时感受着陛下的视线,她有些心悸,好像浑身都被火烤着一样。
“今个就别回去了,”
朱国强看着她的眼睛。
陛下的话,让李贞丽的呼吸困难,有种窒息般的感觉,甚至就连双腿都在微微发颤,她朝着酣睡的香君看去。轻声道。
“香,香君在……”
“不碍事,她已经睡下了。”
朱国强盯着她说道。
不知道再找什么借口了,或者说压根就不想找什么借口,李贞丽的脑中晕乎乎的,她看到陛下的火热的目光注视着自己,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只好红着脸默默地敞开外衣,任由外面那件衣裳从身上滑落,掉到了地上。她爬到了床上,掀开被子钻了进去,低眉垂眼的她一脸羞意……
……
船浆推动着船只在运河上快速航行时,置身于船艏的朱国强,时而把目光投向远处。
快到扬州了。
上次来扬州是什么时候?
好像是迁都那会吧。
算起来,已经好几年没来扬州了。
站在一旁的李香君悄悄地打量着沉思的陛下,尽管已经在陛下身边呆了多年,就连孩子也生出了两个,但看着陛下沉思的模样,仍然有种怦然心动的感觉。
想着这次陛下微服出巡让自己陪同,李香君的唇角不禁绽开了一丝笑意。恰在这时,她看到李贞丽从舱中走了出来。两人相望间,皆想起了昨夜的那些荒唐事,两人的俏脸都是不由的一红。
转过身来,看到李贞丽,大香君九岁的她,虽然已经年三十多岁了,但举手投足间的风情,却不是香君能相比的,要脸蛋有脸蛋、要身段有身段,要侍候人有侍候人的绝活,想着昨天在船上与她们之间种种荒唐,仍然有种口干舌燥的感觉。
这感觉确实不同于他人啊。
驱散心中的那点浮想朱国强笑道。
“贞丽,今天到了扬州,咱们随便逛逛,好久没有出来散散心了。”
敛了嘴角的笑意,李贞丽轻应道。
“一切全听爷的吩咐。”
想要打破这种尴尬的李丽贞娇笑道。
“爷,要是扬州的盐商知道爷到了扬州,估计不知多少人会吓的成夜睡不着觉。”
“睡不着?”
朱国强唇角轻扬道。
“他们要是能睡踏实了,爷我就睡不香了,这盐税,也差不多是时候动一动了!”
然后心中暗暗冷笑:
“猪养肥了杀,现在的那几头猪,还不够肥啊!”
猪养肥了干什么?
当然是留着过年的!
现在年还没到,不急着杀!
第707章
大明万税
一大清早。
伍经正在吃饭的时候,就觉得有点不踏实。
以至于吃过饭后,他立即在书房里回忆着上任以来做过的事情。
主要是回忆有没有犯过法。
作为巡盐御史的他刚上任半年,这个官不好当啊。
乾圣朝的官与过去不一样,朝廷发有高薪不假,可法度更严。
盐务官员更是高危职业。为了管理全国盐税,朝廷向全国各地派遣了很多盐务官员,这些人成为了专卖盐商们重点贿赂的目标。所以一直以来盐务官员被看作肥美的差事。
这个差事搁过去是肥差,现在同样也是。
可问题是包括伍经正在内的盐务官员根本就不敢收啊!因为盐税关系到大明财税根本,所以与钞关、海关一样,为了维系机构的廉洁,特意建立独立的监督机制,架构上,盐务与关税、钞关一样在乾圣元年,就收归内府,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其独立于朝廷其他部门,与官场隔离。直接向内大臣汇报,内部只听皇命。从而保证了他们不畏惧地方官的干预和施压。而且其内部,也引入了独立的监察制度。抛弃了传统的中式记帐法,引入了后世的会计、审计、统计制度,这套制度领先世界200年左右。这个制度引进来之后,在盐务、钞关、海关内部做假账,就变得很困难了。
也正因为盐务从户部的剥离,导致在盐务、钞关、海关外部,存在独立的“监督力量”——朝廷的权力部门与地方官员,都对盐务、钞关、海关三司的收入与去向密切关注。他们时刻盯着“盐、钞、海三司”有无丑闻,等待着重新夺回财权。
内外的监督再加上了人性化的薪酬福利,使得从乾圣元年至今,“盐、钞、海三司”几乎没有发生过任何丑闻。
当然,一但出了,那肯定是会死人的!
“该不会是什么地方出了事吧!”
就在伍经正反复思量,再三确定自己既没有受贿,也没有“文贿”后,才算稍微安点心。
不过,心里难免还是有些不安,就在他刚想下令取盐样查看时,突然衙役跑进来说有南京故人要求见。
“南京故人?”
难不成是当年赴试时的故友?
疑惑中,伍经正便让衙役请客人进来,客人前脚刚进屋,他立即知道为什么这般不安了。
是陛下!
陛下居然来了扬州。急忙站起身的他正欲行礼,却被陛下制止了。直到衙役下去之后,他行揖道。
“臣伍经正见过陛下!”
“免礼,朕是微服出行,路过扬州,顺便过来看看……”
朱国强笑道。
当初在几个侯选人中,之所以选择伍经正这个的贡生出身的官员为巡盐御史,是因为在另一个世界,在衢州城皮时,身为知府的他赴井而死。相比其它人,他是忠臣,所以才会把这个位子交给他。
见伍经正有些紧张,朱国强笑道。
“盐税事关大明根本,而天下盐税,两淮独占其半,这次路过扬州到你这,就是想了解一下今年盐税的征课。”
“啊,启禀陛下,今年盐税征课倒也还算顺利,截止到8月,已经征盐税1175.35万两……”
闻言,伍经正总算是松了口气。随后便禀报着两淮盐税征课诸事,慢慢的也就不再紧张了,作为文官的他转任盐务官员时,也曾犹豫过,盐务官员不同于寻常文官,按现在大明官场的说法,“盐、钞、海三司”与其它内务府官员一样,都是“府官”,所谓的“府官”都是皇帝任命的,不是科道正途。所以一直被文官排斥。
但伍经正本身就是不正途出身,他是贡生出身。他这样官员在官场上的前途有限。也正因如此,在被陛下点为巡盐御史后,对陛下感激涕零。毕竟,这意味着更广泛前途。
府官……那也是官啊!
当然,对伍经正心里想法,朱国强并不了解,他只是默默的听着汇报。
在盐税上,朱国强并没有大动干戈,一上来就废除了“专商引岸”食盐运销措施,而是针对其弊端加以修改。
首先统一了税率以及盐价。这是最让人难以置信的,作为大明最重要的税种,全国盐税居然没有统一的税率。不同的省份,甚至相邻的两县之间盐税税率和品目都会完全不同,基本由地方盐务官员自行拟定。这或许是当时统治者出于因地制宜的需要考量得出的结果吧。这种政策赋予了地方盐官过大的权力,大大扩大了他们的寻租空间。这也是专商勾结盐官的根本原因。
所以在乾圣元年,朝廷直接统一了税率以及盐价。地方盐官的职责也从制定税率变成了稽查私盐以及官盐质量,别小看这种改变不怎么起眼,就是这点小小的改变,让乾圣朝的盐税从崇祯年的不足两百万两激增到两千三百万,现在更是达到三千万两之巨。
但这就够了吗?
并不够,朝廷得到了三千万两盐税,可是盐商获得多少利益?
手捧茶杯,朱国强不觉怔在那儿。
见陛下捧着茶杯若有所思,伍经正忙忐忑不安地探问道:
“陛下,这两年两淮盐税增加有限,是因为盐税征课已经达到瓶颈了?”
朱国强问道。
“哦!瓶颈?怎么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6/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