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949


仅只是依靠从另一个世界运来水泥,显然并不现实,在前后运来了上百吨水泥后,朱国强还是决定就地生产水泥。不考虑工业化生产水泥之后,就只有“土水泥”这个选项了,在解放后的几十年里,国内许多农村都曾制作过的,非但在农村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甚至不少小型的水利工程上也得到应用。生产“土水泥”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流程,工艺也极为简单,因陋就简的工艺有好几种。
而最简单的就是把烧成的砖瓦或者陶器破碎碾细,再接将石灰和粘土按比例放在砖窑里煅烧。这种“土水泥”的生产工艺极为简单,甚至都不需要朱国强打印“工艺手册”,只需要解释一下,砖窑里的老工匠们也就知道应该如何制造了。它的性能大致相当于300号左右的水泥,尽管按照后世的观点,这样的水泥不适合工程用途。但是这种水泥不仅在抗战时期广泛用于西南大后方的基础建设,就是在50-70年代,也广泛应用于中小型工程建设,甚至应用于小型水电站建设。
当然,对于“土水泥”,朱国强全部的了解,都是通过网络上搜索来的资料,那些50年代“大干土水泥”之类的文章里,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的它的生产工艺,只是解决了配方问题,能不能用还不好说。于是,这几天他就一直呆在窑场里,让人把砖场里烧的红砖取一批过来做实验。然后再由工匠们用锤子把砖头敲成小块,磨细的工作原来打算石碾的,但是石碾的效率低到让人无法忍受。忙活了半天,也不过只制成了不到一百斤原料。
碾细的原料过筛后,朱国强就把这些粉末进么充分的混合,然后再加水搅拌,在工匠们众目睽睽注视之下。这些水泥被用来砌一堵石墙。
“这,这样也行?”
看着不规侧的碎石被轻易的砌在一起,老丁头等人无不是看傻了眼,在拌水泥的时候,他甚至特意摸了一下灰不溜球水泥。
“是热的!”
这个发现让他的心头狂热,他下意识的想到了——这肯定是火德真君制出来的东西,要不然这水泥掺了水,怎么会变热的?
对于已经固执的相信世子爷是火德真君的老丁头等人人来说,他们甚至忘记了最基本的常识——石灰遇水会变热。
在砌墙的水泥干结后,证明这种“土水泥”完全可以使用后。瞧着工匠们要需要用锤子敲碎砖头这个重体力活,老丁头便对世子爷请求道。
“世子爷,小的有一想法,不知当说不当说。”
“有什么不能说的,是什么想法?”
朱国强笑问道。
“世子爷,小人觉得用锤子敲砖头实在太辛苦了些,小人过去住的村子里有专门制蚊烟用的木粉为生,他们是用水碓砸木粉,所以小人寻思着,能不能用水碓砸料粉,两里外就有条河,过去就有磨坊,既然带得动磨坊,那个带个水碓应该也没有什么难的。”
水碓!
对于水碓,朱国强并不陌生,我国在汉代就发明了水碓,在原理上与欧洲的水力锻锤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欧洲人用水力锤制造出了板甲,成倍的提高金属锻造效率降低了成本的同时,在中国还是用水碓上下舂米、加工木粉、纸浆,而没有应用于金属加工上。
“那咱们就试试。”
那里需要进行什么尝试,本身水碓并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对于宫里熟练的木匠来说制造水碓根本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前为了提高效率,朱国强特意从另一个世界拿来了几个滚珠轴承用在水车上。
不过只是几天的功夫,一台拥有6个锤头的滚筒式水碓,就被安装在河边,利用水碓不但可以日夜加工水泥,而且还可以用来锻铁。
“你们先尝试一下,用这个锻锤来锤打工地上需要的工具,先简后繁,慢慢的尝试……”
亲自指导着工地上的铁匠用水力锤锤锻工具时,尽管朱国强锻打的那个铁杆都没有形可言,但是当看着通红的铁块,在水力锤的锻打下成了形,那些打了半辈子铁的铁匠们,无不是看傻了眼。
“这,这往后打铁就不要用人一锤锤的打了?”
在铁匠们惊喜的的尝试着世子爷制造的这个水力锤打铁的时候,“车间”里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两个陌生的访客,瞧着水碓的锤头锻打着铁块时,不时溅出来的火花,陈之唤喃喃道。
“这,这舂米的水碓居然可以用来打铁,我、我怎么没想到……这水锤可以日夜打铁,岂不就是一锤顶百工……”
正得意着的朱国强,听到身后的话声,就随口说道。
“这算什么,要是蒸汽锤的话,至少能顶十几个水力锤!”
第84章
旺盛的好奇心
蒸汽锤?
什么是蒸汽锤?
“蒸汽锤就是靠水蒸汽推动的机器锤,锤头和汽缸的活塞杆装置能上下活动……你是?”
都是嘴快惹得祸,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中,朱国强就像是老师似的,不停的对陈之唤这个不知从那里冒出来的读书人解释着蒸汽锤,而让朱国强诧异的是并不倒他们是从那里冒出来的,而是他们两个人对蒸汽锤,对机器的好奇心。
这种好奇心与晚清的那些保守的读书人截然不同。他们非但没有抵触这些新鲜事物,尽管对那种“大铁块在蒸汽锤的锻打下像面团一样的机器”心驰神往起来。
“蒸汽,蒸汽真的可以带动铁锤吗?”
别说就是陈之唤,就是葛世振对此也是充满了好奇,瞧着他们两个人好奇的模样,朱国强想了想,然后对他们说道。
“要不然,咱们做个试验?”
“试验?”
“对,就是试验,不进行试验的话,可不就是空口无凭?”
说笑着,朱国强就将他们领到了试验室中,看着试验室里那些精美的玻璃试验器材,两人无不是看傻了眼。
“世子爷,这些都是干什么用的?”
瞧着精美的玻璃器,即便是家财丰厚的陈之唤也不敢轻举妄动,唯恐碰碎了一件,到时候赔不起,他不是赔不钱,而是担心有钱也买不到。他家里就有几个西洋的玻璃器,那可是价值百金的稀罕货,就那也比不上这些玻璃的通透。
甚至当陈之唤看到世子爷拿出一根透明如水晶般的玻璃管,倒上水,用木塞塞住瓶口,然后用火烧管底时,更是紧张道。
“世子爷,小,小心些,万一烧炸了……”
瞬间,他的心里升出一种暴殄天物感觉,世子爷居然敢烧这样的水晶管!
至于家境一般的葛世振,尽管并不知道,这些如水晶般的玻璃器到底有多值钱,但也能猜出来,这些东西必定非常贵,绝对不是寻常人家能拥有的,可搁在世子爷这里,居然就是用火“烧着玩”。
“烧坏了,再换一个就是了……”
世子爷的回答,让两人无不是一阵乍舌,这样也行……这,这宗室可真是富可敌国啊!
朱国强当然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这间试验室里的器材,原本是他尝试制造雷汞用的,毕竟火炮纸也不好买啊。现在之所以会带他们过来,完全是因为他们两人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借着换衣服的空,他特意回到另一个世界查了一下这两个人,尽管没有查到陈之唤的资料,可却查到了葛世振,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将是明年会试的榜眼,一位靠着八股文章考中榜眼的举人,居然会对蒸汽锤,对科学充满好奇心,这完全超出他的想象。
其实,朱国强根本就不知道,明朝的士人截然不同于晚清的士人,在利玛窦的书中,曾经不止一次记述了明代士人对科学,对西洋学问怀揣着的强烈“好奇心”,甚至达到“发了狂”的地步,当他抵达中国的时候,各地的来访者络绎不绝,甚至就连陕西的举子,都前来拜访这位西洋学者,他们上门拜访,就是想要了解西方的事情。
即便是西南边陲的云南举子,也有人听说过他的名义,因为距离太远,不能和他见面,就通过书信与他来往,他收到很多信件,有的人完全不认识,他们在信中与他探讨天主教、科技等各方面的话题,尤其是科技与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更是他们讨论的中心。
一个民族有如此旺盛的好奇心,是最为难能可贵的。甚至如果不是利玛窦的记录,后人怎么可能知道这个时代的明朝读书人会对科学如此的好奇。毕竟,这一切泯灭于历史之中,非但如此,甚至许多人直接用清末去看待明朝,当晚清的士人面对洋人、火车、电报等新事物时,怀揣着恐慌、敌视、愚昧的拒绝时,他们想当然的认为明朝的士人也是如此。
可让他们想象不到的时,无论是利玛窦或者任何一个明代来华传教士,都用大量的文字记录着那个充满好奇且好学明朝。记录着那些聪明的大明士人如何充满热情的学习着异国的语言、文字,以方便他们学习西洋的科学,甚至于音乐、美术。而所有的一切都泯灭于历史之中。
当晚清的士人用保守且抗拒的心态去对抗科学技术,对抗进步的时候,直教人疑惑他们何以至此?这个细节,却可以告诉人们,在满清的几百年治下,中国人的素质下滑了多少?
当然,朱国强也不知道,要不然也不会被这两个举人表现出来好学,以及对科学的好奇心惊讶道,然后亲自给他们做蒸汽试验。
随着酒精灯的加热,突然“砰”的一声,木塞被弹飞了,在木塞弹飞的瞬间,葛世振与陈之唤两人盯着那些玻璃管,足足半晌都没有说话,而陈之唤更是喃喃自语道。
“蒸汽……靠水蒸汽推动的机器锤……锤头、汽缸、……活塞杆……能上下活动……”
在念叨着这几个字眼的时候,他完全沉浸于某种想象之中,尽管朱国强并没有对他解释什么,但是在他的脑海中,一个简单的构想,甚至已经形成了,他甚至走到那酒精灯前,手指摸着那玻璃试管,自言自语道。
“这就是汽缸,然后需要一个活塞,刚才那个木塞,就是活塞,可它却弹飞了,怎么样才能不弹开呢……”
“所以要排气!”
葛世振在一旁提醒道。
“对,要排气,只要把气排出来,木塞,不对,活塞就不会弹飞,然后……”
“可是这一下子气就排出去了,然后怎么动呢?”
听着他们两人自言自语,朱国强几乎傻了眼,先前的试验让这两位傻了眼,可是现在,他们举一反三的反应,却让他傻了眼,居然可以这样……你们不是应该张口闭口都是“之乎则也”的读书人吗?
这,这节奏不对啊!
第85章
攀登新高峰
何止是节奏不对,分明就是颠覆常识。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葛世振这位明年榜眼和陈之唤一起,沉浸于蒸汽原理之中,从蒸汽锤到蒸汽机,从理论再到……实践。
“世子爷,我们应该造一台蒸汽机!”
吃饭的时候,陈之唤的语气显得颇为认真。
“世子爷,确实可以试上一试,这几与我和明德一直在听世子爷讲述这个蒸汽理论,要是蒸汽机能造出来,非但能大兴于世,而且必定能够造福天下苍生百姓……”
葛世振也一旁附和道,其实,这几天他同样沉浸于蒸汽机的构想之中。
蒸汽机可以干什么呢?
“是啊,是啊,世子爷,您说过,这个蒸汽机用途极多,用来抽水的话,可以从地下十数丈抽水,即便是大旱之年,百姓也不会再遭受旱灾,这几年,天下旱情一年甚于一年,各地流民四起,易子相食更是屡见不鲜,要是能造出蒸汽机,天下百姓必定可以重新安居乐业。”
大旱!
几乎是在葛世振提到大旱的瞬间,朱国强立即想到了曾经看过的资料——明末小冰期!从15至17世纪的200余年内,全球处于小冰期气候,世界上强震很多,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这也正是太阳黑子蒙德极小值期。这个时期太阳活动处于极小值,人们往往把它当作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崇祯大旱正处在这一时期。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尤其是末期的1580-1644年在一千年里是最寒冷的时期。崇祯大旱是近500年持续性旱灾时间最长,范围最大,受灾人口最多的旱灾。旱灾遍及20个省,北方多数地区持续旱灾4~8年,1637年始于陕西北部,1646年终于湖南,重旱区在黄河、海河,涉及长江流域中下游15个省,干旱重灾区连成一片。伴随旱灾出现蝗灾、疫灾,甘肃省死人达80%以上。
“是啊,世子爷,去年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
看着世子爷,葛世振用悲天悯人的语气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