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6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2/949


“可,即便是咱们不南下,该碰上的还是要碰上的,毕竟,现在的大明不是过的大明,他们肯定不会困守大明的,陛下他们甚至还占领了缅甸,”
“嗯,现在的大明啊,和过去的真的不一样啊,洪武皇帝的时候,还设立了不征之国,可乾圣皇帝登基后,却一改以往,四处扩张!”
“是啊,陛下,非但如此,还把人往国外派,臣听说,为了招揽移民到海外去,他们不但发地,甚至发媳妇……”
发地,发媳妇。
对于不少人来说,这不过就是一个笑话。
可是他们却笑不出来,因为他们在这边就是通过发媳妇来笼络人心,来维持军队的战斗力。
这种事情看似荒诞不经,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能发挥出极为有效的作用。
“那件事,你考虑的怎么样了?”
第785章
到天朝去
那件事?
孙可为并没有回答,而李过也没有继续问下去,就像是压根没有说过似的,两人继续策马前行,身后跟着大队的胸甲骑兵。
无论是多尔衮、还是李过,面对在大明的惨败,他们都选择了学习大明,人都是如此,挨打之后,总喜欢向强者学习。两百年后都知道弄洋枪队,更何况是现在被打到了这份上。
况且,早年间还只是学个半吊子的时候,都把蒙古人、希瓦人、布哈拉人打得屁滚尿流,跟着大明学能占着这样的便宜,自然学得更乐意了。
相比于满清,大顺这边学起来更是没有丝毫的负担,毕竟,他们的不少文官本身就是大明的降官,乾圣朝那边不少东西都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革新一下罢了,学起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就像大顺的卫所制,完全就是照搬了大明的卫所制,不过又借鉴了乾圣朝的新卫所加以修改,比如什么军田非军丁不得继承,私售、侵占军田皆以死罪论。除了这些保障卫所制军户长久推行下去的制度外,千户所、百户所建学堂,卫所建荣军学校,都源自于乾圣朝的投制。
终于,一行人来到一处位于山隘的千户所时,卫所外的田地间有色目奴在那里耕种。
色目奴是征服希瓦、布哈拉的过程中掠得的奴隶,与清军一样攻城掠地的同时,大顺也是一样的用刀把子说话,最后只留下了少部分年幼的儿童为奴,这些奴隶现在大都已经长大,尽管是色目人,可是穿着说话习俗与汉人都没有多少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的身份,他们是奴隶。
在大顺,这样的色目奴大概有二十几万,都是青壮男丁,分属各个卫所,他们耕种着卫所军丁的军田,而表现良好的奴隶,可以随同顺军参战,以人头累计军功,杀敌十人后,就可以分配到女奴,他们就成了主家的家奴,然后生育的孩子将会成为平民。
即便是奴隶,那也是有晋升空间的,尽管很狭窄,可却也让奴隶们看到了希望,那怕是他们的父亲、兄长死于顺军的刀下,母亲、姐妹成为顺军的妻妾,也不妨碍他们尽心竭力的为大顺效力,期待着成为主家的家奴,子孙成为平民……
这一套体系还真是大顺独创的,比大清那种“全民皆奴”的方式更符合人性,孙可为创造这套体系时,只是稍微借鉴了乾圣朝的“海外婢女制”,大明禁止百姓自卖,但是却准许商人从海外引进婢女,卖给士绅百姓为婢为妾,而且只能引进婢女,不准引进男奴。而为了防止奴婢群体的扩大,特意制定了二代放良的制度,就是婢女生育子女一率为平民。
大明是为了避免奴婢群体的扩大,而大顺则是为了让国内多出一个平民段层,而不仅仅只有军户,反正,目的各有不同吧。
一行人来到千户所石堡,这里既是堡垒,也是卫所兵丁家人住的地方,石砌的堡墙外,一队少年正在操场接受队列训练,一旁还有孩子在那里练习刀术,按照李过颁布旨意,他们每天要读两个时辰的书,所以卫所里,往往实行半天制,既半天学习,半天习武。
在千户的陪同下,李过观看了一会少年的训练,然后就问道。
“李千户,学堂教室在什么那?”
“陛下,在城墙箭楼,那里光线好。”
李千户的回答,李过满意的点头道。
“嗯,走,过去看看!”
一行人来到城墙顶部的箭楼时,隔着门窗就听到了从箭楼里传出来的读书声,李过并没有过去打扰孩子们的学习。
直到课业结束后,他才走进去,然后与丞相一同考校这些孩子的学问。甚至还特意给学业优秀发了奖作为激励。或许李过是造反起家,但他骨子里尊重读书人,认同读书,这也是他要求大顺兵丁的子弟必须读书的原因,而这也是大顺与大明的共通之处——重视教育。或者说,这是华夏千年以来的传统,相比之下,满清那边,就没有这样的硬性要求。
在随后的半个月里,李过与丞相一行又巡视了二十几个卫所、千户所,每一次都会着重了解少年的学习、训练,毕竟,当年的老营兵正在老去,将来大顺还是要靠那些少年,那怕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混血儿,有着明显的异族特征,虽然男的帅,女的靓,但在大顺,还是那种纯正的汉人更受欢迎,这种歧视平时显不出来,可是,在这些孩子谈婚论嫁时却表现的很明显,那种爹妈都是汉人的,三五岁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家争着结亲。
为啥?稀罕啊。是纯正的汉人啊!
至于色目……那是奴婢,那怕是自己的儿子,那也是妾生子。
不过,对于统治者来说,那怕是这些混血儿,有着明显的异族特征,但他们长大了都是大顺的军丁,都是大顺的战士,血纯纯不纯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打仗,能杀人就行。
“你怎么看?”
沿着渭河,也就是旧时的“阿姆河”返回长安的路上,李过问道。
“陛下不是已经决定了吗?”
孙可为笑道。
“既然陛下已经决定了,那就这么办吧。”
“嗯……”
点点头,李过说道。
“不过,我还是担心啊,要是咱们只派普通的军户子弟过去,万一他们沉迷于大明的花花世界,不愿意回来,到时候该怎么办?”
“是啊,西域虽好,可江南更好,天下再好好不过江南,别说是江南了,便臣做梦都能梦着河南老家啊……”
孙可为的长叹,让李过也跟着叹了一声。
回不去了,至少他们是回不去了。
“所以,寻常军户子弟过去,十之八九会选择留在大明,以臣之见,还是应该以卫所军官、朝廷官员的子弟为主,他们父亲身居高位,他们在大明学个十年八年回国后,必定会受到朝廷重用,这样一来,他们自然也就愿意回来了。”
大明是什么地方,那里可是天朝呀。一般人到了天朝肯定不想回到这边,所以绝对不能让一般人过去。
要过去就得让那些达官显贵的子弟们过去,毕竟,哪怕是天朝再好。肯定也比不上他们在这边的特权。人性从来都是如此。
“那就这么办吧!”
想了想,李过又说道。
“你说,他会帮咱们吗?”
想往大明派留学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非得加一些伪装不可,这件事靠大顺自己还真做不到,还好,大顺还是能够找到人帮忙的。
孙可为笑道。
“不是他帮不帮,而是他必须要帮,况且人不多,也就几十人而已,他堂堂一国伯爵,这点权力还是有的,况且他帮咱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刚来他要是在那边待不下去了,至少还能来咱们这儿,还不至于走投无路,我想这一点他能分得清。”
“但愿如此吧。”
李过长叹了口气。
“真不知道……”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其实,孙可为也知道他在想什么。
他肯定是在想大明什么时候会把他们给忘记。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和大明保持某种相对平和的关系,哪怕就是臣服于大明,成为大明的藩属国这都可以。
可是大明会忘记他们吗?
大明会忘记死在煤山的皇帝吗?这些大家的心里都没有底。毕竟对于大明来说,他们是叛逆,是流寇。是敌人!
可是在内心深处,他们仍然认为自己是大明人……
第786章
留明幼童
乾圣十一年的冬天,一队北方商队打扮的波斯人来到了霍尔木兹港,在这座繁忙的港口中,像这样的商队一点也不新鲜。
很快,这支商队就进入了港口附近的一家商站,这家商站表面上是明商的,可实际上却是大顺的官商号。
这队波斯商贩进入商号后,他们纷纷脱掉了波斯人的衣裳,他们全都是明人的相貌。领头的是一个中年人。
“李大人,船已经联系好了,说是唐国的船,可实际上是咱们自己的船,你们直接去唐国。”
商站的负责人恭敬的说道。
“事不宜迟,能今天走,就今天走。”
李汉节倒并没有犹豫,身为大顺国第一批“留学生”的负责官员,他知道自己的责任,这些少年都是大顺朝官员的儿子,官最小的也是指挥使,万一有了闪失,他这个翰林可担不起责任。
还是赶紧走吧!
作为波斯最重要的港口,霍尔木兹港云集着各国的商船,这两年大明的商船也越来越多,也正因如此,当这队波斯人换上一身汉衣后,倒也不怎么显眼。
不过,即便是如此,这五十几个汉人少年,仍然引起了港口明商的注意,尽管他们小心掩饰着各自的身份,穿着布衣短打,可霍启智仍然暗自嘀咕道。
“大明的水手,很少穿短打了,而且他们瞧着也不像啊……”
现在大明的水手穿“丘八衣”的更多,它耐磨、耐脏,简直就是天生为水手准备的衣裳。可这些少年呢?刻意的穿着短打,但却又浆洗的很干净。
水手身上可能会那么干净吗?
当然不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2/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