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6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3/949


现在这边还无法制造金属弹壳,主要还是因为铜弹壳太贵,而是易燃纸壳弹用着也很爽啊,暂时还没有换装金属弹壳的必要。
但是现在,却有人制造出了机关枪,这简直就是……看着这个装在小炮车的手摇机枪。朱国强不禁有些感慨,不能小瞧这个时代的人啊。
它不是多管的加特林,它是单管的,甚至它还是使用弹带供弹,布弹带装着一个大拇指粗的铁筒,铁筒装有火帽和易燃纸壳弹。
从看到他的瞬间,朱国强就意识到了一件事——从此之后,有不少人必定开始能歌善舞,爱好和平了。
咚、咚……
枪声,连绵不绝的枪声响了起来。
听着这有如一曲欢快的音乐的枪声,尽管他的节奏并不像马克沁机枪那么稳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可以像马克沁机枪一样改变这个世界,改变这个时代。
当它出现在战场的时候,必定会改变人们对战争的认知。
这简直就是……一曲死神的欢腾。甚至都不需要去想象,都能够清楚的看到在未来的战争中。会有成千上万的敌人倒在他的面前。
然后呢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出现意味着小谷的步兵可以轻易的摧毁大量的骑兵,至于靠着愚昧和野蛮武装起来的敌人,在他的面前同样也是不堪一击的,毕竟勇气无法抵挡子弹,人的数量永远也无法和子弹的数量相比。
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爱好和平。在他的面前,所有的蛮夷都会变成这样的。他们会露出笑容,放下手中的刀剑。然后展露出自己的另外一面,从此之后,书本中也就有了自古以来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爱好和平的颜如玉了。
还是机枪好啊!
机枪就是完美的乐器,可以让那些桀骜不驯的人在这个乐器面前变得能歌善舞,可以让野蛮人放下手中的屠刀,变得爱好和平。
世界上有比机枪更为完美的乐器吗?
没有了!
听着欢快的机枪声,感慨良久的朱国强不禁语重心长的说道。
“哎,这哪里是机枪,分明是乐器呀。”
想了想他又说到。
“先造出一些,朝廷最近准备派船队出访欧洲,像这样的乐器一定要带上几个。让那些欧洲人见识一下,有机会的话,让他们在这样的乐器面前跳跳舞,学习一下舞蹈,毕竟咱们大名可是礼仪之邦啊,到了那里教教他们唱歌跳舞的也是彰显天朝气度嘛。”
这样的感叹之后,周围的人无不是一阵愕然。他们显然无法理解皇帝陛下的这一种感叹。
乐器?
他是乐器吗?
他当然是乐器了,他是能让人能歌善舞的乐器,只不过是你们还没见识过吧。
当然这个时代的人理解不了这个梗,不过没有关系。很快他们就能够理解。毕竟,它的出现将会改变一切。很快,所有人都能够见识到它的威力。所有人都会知道野蛮人是怎么样在他面前变得能歌善舞起来的。
不过朱国强并不准备先让那些游牧民族在他的面前变得能歌善舞,爱好和平。相比于那些不堪一击的北方游牧民族,现在,朱国强更希望欧洲人,那些自以为是自诩为文明,可实际上野蛮非常的欧洲人来体会一下什么叫做能歌善舞,什么叫做文明,对野蛮的全方面碾压。
他们不是自诩为文明人吗?
那就让他们表演一下舞蹈吧,到时候大明的机枪手可以在一旁给他们伴奏,让他们在欢快的曲乐声中跳着他们所擅长的舞蹈,然后向世界,不,向大明表现出他们爱好和平的一面。
第822章
到欧洲去,教他们见识文明
清晨时分,一乘双轮轻便马车匆匆驶进了南京,坐在马车上的张名振,时而将目光投向车外。
生于南京的他,对于这座城市并不觉得的陌生。不过,于他看来,现在的南京和过去是截然不同的。
街道更宽了不说,就连街道两侧也尽是三层以上重檐重栱的楼宇,搁过去这些都是逾制的,可现如今……乾圣朝早就废除了建筑上严格的等级制度,其实,搁大明但凡有点权势和钱财的官民,特别是在南方富庶地区,谁家修房子不逾制的?
只不过谁能想象陛下居然会一废了事。
“咱们这个陛下,大不同历代君上啊……”
又一次张名振想到友人对陛下的评价,不过,身为将领的他,并没有考虑那么,反倒是寻思着,陛下此次诏见的原因了。
其实,张名振并不知道,陛下诏见他,完全是想送给他一场富贵而已,并不是为了褒奖他这些年的功劳,而是为了褒奖他在另一个世界对大明的忠诚。
按朱国强的想法就是——忠臣理应褒奖!
所以,总会寻一些机会给这些忠臣加官进爵。
这样的皇帝那找去……甚至有时候,就连当事人也不知道,毕竟,许多当事人在这个世界都没有机会展现他们对大明,对这个民族的忠诚。
但朱皇帝不会忘记的!所以才会点了他的名。
“宣张名振觐见!”
进了宫,张名振没有等太久,就有侍卫领他们去见皇帝了。
觐见皇帝的地方是御书房,这里也是除了奉天殿之外,文武官员能碰面的地方,在场陪着朱皇帝一起召见他们二位的还有礼部尚书钱谦益,这货还没有机会水太凉,而且当年在南京主持宣传,也为朱皇帝出力甚多,作为从龙功臣的他,也就止步于礼部了。
身着一身锦衣卫官袍的张名振行了大礼,朱皇帝马上就给赐了座。
“张卿,”
朱国强看到他落了座,打量着他身上锦衣卫官袍,张名振是锦衣卫世职,虽然转为海军将领,可在觐见皇帝的时候,还是穿上了锦衣卫的官袍,就笑着开口,
“今天宣你入宫,是有一件差遣要交给你去办。”
张名振听着有点奇怪,甚至他都没想到,有一天会得到陛下钦点,他不过只是区区一个海防游击而已,陛下怎么会知道他的名字?
看着他的疑惑,朱皇帝接着就一指东垣郡王朱由彬:
“这位是郑藩东垣郡王朱由彬。这些年我大明与海外拓殖,与欧罗巴诸国接触日益增多,所以这向欧罗巴派遣使团,已经是势在必然。所以朕打算以东垣郡王为首,前往欧罗巴,与各国签订通商条约,以你为舰队提醒,不知卿家可愿领舰队前往?”
其实,朱由彬只是在恰当的时间提出了一个合适的要求,向欧洲派遣使团,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不仅仅是为了加强沟通,更重要的是,看看不能不签署几个通商条约,比如划定势力范围之类的事情,能用和平手段达成的目的,朱皇帝当然不愿意开战了,毕竟打仗可是要烧钱的。
所以向欧洲派出使团,所求的一是设馆建交;二是划分势力范围,大明现在要求不高,就是东亚大陆、中南半岛、印度以及墨西哥总督区以及北地区,至于其他的地方以后再说,这个要求不高吧,也就是半个世界而已。第三嘛就是菲律宾的转让——由西班牙把菲律宾转让给大明!
西班牙当然不一定愿意转让,但这也没有问题,反正现在就是告诉西班牙——大明已经不可能再接受他们在菲律宾的势力存在了,他们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让出菲律宾。然后再通过外交努力孤立西班牙,反正这个土豪在欧洲也挺招仇恨的。
别说这个年月了,就是搁在二十一世纪,土豪国也是拉仇恨,只不过这个时代,更直白而已,大家都想在西班牙身上吃口肉。
说完了访欧的任务,朱国强接着又道:
“张卿,这是件能名垂青史的差事啊!好好干,等将来功成回朝了,朕封你一个子爵。”
相比于过去,现在的大明有了七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再加上亲王和郡王。其中亲王、郡王当然是皇家宗亲的,给外姓功臣的爵位,过去只有公、侯、伯三等,而设立子爵,不仅仅是为了赏赐功臣,也是为了状大勋臣团体。按照“非军功不封爵”的原则,只有武将才能封爵。大明的爵位是不给俸禄的,但是会赐给勋田和宅邸。勋田最多给五千亩,国公往下数,一级就减1000亩,最小的男爵就是1000亩勋田。
但是,在大明的爵位体系中,子爵是最低级的世袭爵位,至于最低的男爵,其实差不多就是一个头衔而已,虽然有一千亩勋田,但是本人去世后,就得和普通私田一样缴税。当然初代田主在世的时候,也要缴税,但是缴税后,朝廷还会再“赏还”其所缴之税——也就是退税了!
先缴后退,看着好像多此一举。但实际上的意义重大,朱国强登基后,砍向士绅的第一刀就是“士宦优免,先缴后返”,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你是一品高官也罢,县学生员也好,勋臣也好,武将也罢,就是军户。都不再直接优免粮额。有多少地纳多少税捐,等足额缴纳之后,再根据身份不同“退税”。换句话来说,那怕就是一品京官,也就只能按律优免30石粮税,想要优免,得先把该缴的皇粮国税先缴齐了再说。
这一刀子,看似不起眼,可砍在士宦乡绅的身上那是一个肉痛啊!这从根本上杜绝了勋贵官员士绅免役勋田免税权力扩大化的可能。所有的私人持有土地都要缴税!而且“缴完再退”则是和朝廷说话了,勋贵京官有多少田,地方官不敢问,但是户部朝廷有账可查,一查就知道了。
另外,甚至就连同朱皇帝本人持有的皇庄土地,也一样是先缴税后退税!
这套对权贵极为严格的土地税制,是朱国强借鉴后世的“个税退税”提出来的!就是靠着这一刀,大明的田赋一下子从区区几百万两,蹭蹭的窜到了接近两千万两。
“臣谢主隆恩!”
张名振闻言,那是一个激动啊!
子爵!
这可是世袭的爵位啊!
两千亩免税的勋田,倒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按皇帝的习惯,这田不是在东北,就是在承化,但是,一个世袭的爵位,意味着世世代代表的头衔地位。毕竟,现在大明可是没有世袭的武职了,他张名振的世袭武职……已经到头了!
不但他这样世袭的游击没有了,什么千户、百户,也就取消了,甚至现在都变成了“头衔”,而且只能挂一代人。卫所也全都变成了流职。
可要是封了子爵呢?
那可就是与国同休的勋臣了!
看着激动不已的张名振,朱国强笑着说道:
“你们回去准备一下,这个月就出发吧!朕已经让海军军准备船只和随员了!”
这次的出访可是相当隆重的,使团的人员不会少于百人,还会有至少十二艘千吨以上的巡航舰护送他们前去欧洲。还会随船携带赠送给欧洲各国君主和教宗的礼物,以及不少准备在欧洲贩卖以支付使团在欧洲各国花费的瓷器和丝绸,可都是“皇家御用”的好东西!那些东西,当然是用来……骗钱的!
当然最最重要的是,金陵的兵工厂已经生产出了一些“乐器”,有了他们,相信所有的欧洲人都会变得能歌善舞起来……
第823章
想要认爸爸的倭人
乾圣十四年年初,十二艘巡航舰组成的舰队驶出了海州港,大明访欧使团随同舰队一同朝着欧洲驶去的同时。
在与海州一海相隔的大海彼岸,在面向大海的江户湾,在距离江户城不远的港口之中,这天天上正飘着雪花,海面上也是雾蒙蒙,尽管是寒风凛冽,可是在海湾入口处一座新近搭建起来的炮台上,数名穿着官服的官员,正在那驻足张望着大海,他们不时还将目光投向雾蒙蒙的大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3/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