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6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6/949


不过,对于朱国强来说,在出访船队离开之后,他就没有再去过问出访事宜,毕竟,外交只是小事,尤其是对于大明这样的天朝来说。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乾圣十四年初秋,在瑟瑟秋风中,朱国强又一次来到了北平。
曾经,这里还是大明的“京师”,甚至在乾圣三年迁都后,这里也曾一度称为“北京”,但是在乾圣十年,终于“拨乱反正”恢复了它的旧名——北平。这同样也意味着某种程度上乾圣朝与过去的决裂。
准确的来说是通过这种方式和明成祖之后的大明进行了决裂。毕竟,曾几何时,这座城市是明成祖选择的首都。而新朝所要继承的却是朱元璋,是高皇帝的明朝。而不是朱棣的明朝。
再一次来到北平,朱国强能够清楚的感受到没有了帝都的加成,这座城市的繁华已经远不如往昔,甚至还不如作为交通要地的天津——作为关内外连接的枢纽和北方最重要的港口之一,现在的天津卫远比京城更为繁华。
作为城市,这座曾经的帝都正在走向某种程度上的没落。当然这种没落只是相对的。毕竟他仍然是北直隶最大的城市。
而且在这座城市之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存在就是皇城。这同样也是朱国强来到这里的原因。
终于,一行人来到了皇城。
当年流寇撤离京师时,并没有像历史上一样,放火焚烧皇城,所以这座“故宫”看起来与另一座满清修建的故宫还是有所区别的。
其实对于这座皇城朱国强一直有意将他变为“故宫博物院”,将他开放给世人参观,可是却一直被人以“有违皇家威仪”加以反对。
或许是时机还不够成熟吧。等到将来时机成熟的时候,肯定要把这里向世人开放。
对于皇家来说,每年几十万两的开支维持,若这座宫殿确实是一笔负担。对外开放至少可以挣点卖票钱吧。
在空荡荡的皇城里走着,偶尔的只能碰到一些充当清洁工的内侍,这些太监是大明最后的内侍。其实,他们根本就不是内侍,而是内务府雇佣的工役,专门负责皇城的卫生以及日常维护。或许朱国强废除了太监,但是并没有把所有的太监扫地出门,愿意留下来的都成了内务府雇佣的工役。毕竟这些人大都是苦命人,总要让他们有个谋生的去处,况且这么大的皇城确实也需要很多人进行维护。
在皇家的“故宫”里逛了一圈后,王喜悄声问道。
“爷,咱们接下来去什么地方?”
“煤山!”
朱国强随口说道。
随行的人一听,脸色无不是微微一变。
煤山,那是毅宗殉国的地方。
在大明,大家伙总是小心翼翼的避开这个地方。有时候甚至会小心翼翼的避开这个皇帝。
毕竟,大明差一点就亡在了他的手里。
站在煤山主峰的亭子下边,朱国强手扶栏杆,向山外凝望,北平城就映在眼前。
朱国强就这么默默的站在这里。
此刻从站立的最高处向正南望去,不是对着三大殿,更不是坤宁宫、乾清宫。而是对着紫禁城内的奉先殿和紫禁城外太庙,这两个地方的巍峨殿宇和高大的树木影子都出现在朱国强的眼前。
在这一瞬间,朱国强知道为什么崇祯没有选择在这里殉国了——无颜面对祖宗。或许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对着祖宗的庙宇上吊吧!
朱国强就这么站在这里,凝视着这片土地。心情波澜起伏的他开口说道。
“诸卿可知道,为什么古往今来,我大明得国最正?”
看似发问,可却又是自言自语。
“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定数呢?似乎每一个文明都有其兴衰。都有弱小、强盛以及衰亡。那些创造出辉煌文明,给人类带来幸福的火光的民族,最终的结局必定衰败的,最后被蛮族占领,甚至消灭,只留下被外族学习变异的文化残迹。这个定数在欧洲管用,希腊人给欧洲带去了文明之火。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同化了罗马人,罗马人继承了希腊的文明,“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然而最后君士坦丁堡城破,普经的文明之遍地膻腥。蜜与乳之地升起了星月旗。希腊人突厥化了。这个定数在埃及管用,埃及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被亚历山大征服,被罗马人征服,最后天方人的弯刀来了,文明的花朵憔悴且枯萎。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重复着类似的文明的悲剧。第一个带来火光与希望的民族,最后往往逃脱不了被野蛮民族征服,逃脱不了文明衰退,甚至消失的定数,这是人类的定数吗?”
不管随行的大臣们,是否能够理解这样的发问,但是朱国强仍然继续说道。
“然而这个所谓的定数,在中原却不管用。从先秦直到近世,历朝历代唯有我们汉家,无论是汉是唐、亦或是宋,他们永远都是汉家,都是中华文明。不知多少蛮夷一次又一次的入侵,一次又一次的征服,他们总觉得,汉家已经活了这么久了,他已经这么多年了。应该完了吧,他是不是应该消失了?他们的猜想似乎在变成现实,北宋亡了,南宋也亡了。在蒙元的统治下,中华遍地腥膻,似乎汉家真的完了!
可这个时候,大明出现了!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才罢。汉家又一次站了起来。从东海到西域,从南海到大漠,中华又一次屹立在东方。这个中华,还是汉家……我们的文明,在被打断,被奴役,被焚毁之后,又一次恢复了,又一次展现出其勃勃生机。”
凝视着远方的天与地,朱国强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朱洪武,浮现出了这个名义上的祖宗。是他和有明一代的仁人志士们一点点的恢复着这个古老的文明,令其再度恢复青春。
甚至,这也是朱国强喜欢明代的原因。
置身在这片土地上,朱国强有着他的骄傲。在几百年前,人们畅谈五千年前的古文明遗迹时,是汉家,谈到封狼居胥时是汉家,谈到破楼兰置安西纵横四方的盛唐时,仍然是汉家,而谈到现代科技科学,文化成果,仍然还是汉家。
在二十一世纪时,美国人只能吹今时,印度人只能吹远古,土耳其人只能吹奥斯曼。
惟有我汉家,可以从先秦直到现代,朝代会变,唯一不变的就是汉家。而这一切,都是大明留下。大明用事实告诉后人,一个即使已经被奴役、被屠戮,被征服的民族,只要愿意站起来,依然可以站起来。
汉唐是华夏遥远的青春回忆,而大明对于汉族是真正的财富。如果当年大明没有站起来,会怎么样?我们可能自甘堕落下去,就真正的成为废物民族。从这一点上,大明是最强盛的,比汉唐还要强盛。
正是因为明朝带来的光,甲申陆沉近三百年之后,孙中山等人仍然还有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底气。
“因为我们曾经做到过,我们一定也能再做到!”
道出这句话后,朱国强说道。
“他人问我大明之功业,我说大明之功业,非收复失去百年的南方汉地,亦非收复失去两百年的中原汉地,亦非收复失去四百年之外的幽云十六州。亦非收复失去五百年之久的辽东故地,亦非收复失去600年的河西……而是因为没有大明,我汉人就只剩下无尽的黑暗,最终只会沉沦于世,消逝于历代长河之中……”
恰在此时,空中丝丝秋雨飘落下来,雨珠落在树叶上,似乎是苍天在呼应着朱国强的话语,周围的群臣无不是因为陛下的这番话语,而陷入深思,在此之前,他们或许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他们有几个人记得,当年朱元璋创立大明时,天下的模样?
“当年高皇帝誓师北伐,北方自北宋沦陷蛮夷之手,数百年奴役以至于汉风尽失,士庶百姓尽从胡俗,甚至雅音失正,不闻汉音,虽然同是汉人,可却分成南北,蒙元亦将汉人分为北人、南人,北人与南人判若两人,习俗甚至言语泾渭分明,北方是我中原故地,北人亦是我汉人,那时的天下啊……”
摇了摇头,甚至不用去想,朱国强都能想象得到那时的大明北方是什么模样,就像是阿尔巴尼亚,就像是科索沃,他们明明都是斯拉夫人,都是罗马人,可是在奥斯曼的几百年统治之后,他们成了阿尔巴尼亚人,成了科索沃人。
就像土耳其人,绝大多数土耳其人的祖先是希腊人,是罗马人。可后来呢?他们成了土耳其人。
如果没有大明,雅音失正、遵从胡俗的“北人”会变成什么人?从来没有任何人考虑过,甚至于在后世许多不孝子孙们只是一味的嘲讽着大明。完全不知道大明于中国的意义。
他把一个被在异族入侵下,分裂甚至险些成为两个族群的南北,重新归于一统,这一意义一直被人所忽视。要是没有明朝将中国再次统一,中华文明可能是拜占庭的下场,非但族群可能像希腊、埃及、印度等所谓的文明古国一样,被分裂成好几个族群,甚至可能彻底分裂成几个独立国家。要是没有明朝,安史之乱会被认为是汉人一蹶不振以至最终衰亡的关键性事件。
“一纸《衣冠复古诏》尽复华夏衣冠,一篇《洪武正韵》,令汉音得复中原,我大明的功业啊!是什么?”
回头看着众臣,朱国强的反问之后,又突然说道。
“自有天地至宋以来无一日失中国之统纪,五胡乱华晋祚犹在,辽金僭位而宋统仍继,至崖山之役,中国之始亡也。高祖皇帝继承大统于金陵,复中国之统纪,南克诸侯,北驱蒙元,复燕云十六州,光汉十八省之隆,何其雄也……”
第867章
在歪脖子树下立个碑
“……高祖皇帝继承大统于金陵,复中国之统纪,南克诸侯,北驱蒙元,复燕云十六州,光汉十八省之隆,何其雄也……”
在朱国强的话声落下时,就像是天地响应一般,“轰”的一声,天地间响起一声惊雷。
在雷声中,朱国强凝视着大地,在这一瞬间,他似乎明白了自己与大明之间为什么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了,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而是因为他重铸了中国。
而可笑的是后来很多人反而低估明朝的意义,甚至在有些人的眼里,明朝是黑暗的,是腐朽的,是堕落的,是集人世间一切罪恶于一身的,一群什么样的人才能这样歪曲、扭曲这样一个于中华在再造之功的朝代呢?
只有一种人!
那就是一群当不够奴才的人。不,他们不是一群人,而是一群当不过奴才的混蛋。
他们压根儿就不配称之为人!
“陛下所言甚是,高皇帝之功业,非凡君所能相比!”
周围立即响起一阵恭维声,夸高皇帝,夸皇帝的祖宗,没错啊!而且这绝对不属于拍马屁,况且……这是事实啊!
有明一代,无论士子百姓提及高皇帝,谁不是满怀景仰之情?高皇帝之名,足够大明皇家吃上三百年!
只可惜……想到另一个时代,华夏陆沉后,遗民们悲痛欲绝的站在孝陵前的绝望,他们的那种心情又是何等沉重?何等的绝望。或许对于他们来说,唯一的寄托就是他们知道。终有一天,汉人是会夺回自己的天下。
因为朱元璋曾经做到了,哪怕是现在他们不能力做到,但是他们相信几十年后,100年后,200年后,还是会有人做到的。
因为他们的祖先曾经做到过!而这正是大明和历朝历代最大的不同。他用清楚的事实告诉后人——我们能行!我们可以!
而不是就此沉沦,而不是就此甘于被奴役!
心情颇为沉重的朱国强,没有理会众臣的恭维,反倒是走出了凉亭,然后沿着山路下山了,登煤山的路径有东西边的两条,下山时,朱国强走的是西路,因为常看不无人行走,所以显得十分幽僻。
这是西路!
几乎是在陛下踏上这条路的时候,随行的人无不是面面相觑的互视一眼,然后都一方不发的跟在陛下的身后。
西路,是毅宗走的那条路。
当年崇祯就是沿着这条路走上的末路!
往山下走着的时候朱国强的脑海中不禁浮想着那一天崇祯走在这条路上的情形。
那个时候,他的心情想必也是极为绝望的。
终于,一行人来到了一棵槐树前,在诸多的杂树之中,这棵槐树并不怎么显眼,然后一行人就站,还有去枯草混杂着青草。
天地间的草木从不管国家兴亡和人间沧桑,到春天依然会发芽,会变绿,到了秋天时依然会枯萎。
抬头看着这株有些倾斜的槐树,它的主杆分成数支其中较为粗大的一支斜指向南方,这株树就是那株所谓的“歪脖子树”。
“王喜,就是这吧!”
“回陛下,毅宗就是于此殉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6/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