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6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7/949


甚至不用朱国强询问,身后的众臣就跪成了一片,哭声亦随之响起。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来到这里,更不是每一个做臣子的都有机会在先帝殉国的地方哭祭先帝。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先帝时的进士,对于崇祯皇帝总怀着特殊的感情。
在众臣的哭声中,朱国强眯着眼睛看着这株歪脖子树。这是他第二次来到这里,每每来到这里,他的内心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情绪。
十七世纪四十年代的世界,东西方先后有两位君主走向绝境——一个将脖子伸进了树枝下丝带吊环里,另一个将脖子伸进了断头台的铡刀下,而两人死后其民族的走向却是天壤之别。就是在这个年代以后,东西方的崛起与没落明显加快——文明的天平开始失衡……
盯着这棵树,没有人能够理解这棵树于朱国强的意义,因为他深知,这棵树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异族的奴役、意味着文明的衰退,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沉沦。异族的奴役几乎葬送了一个长时期走在世界最前列的民族。
这棵树应该让人警醒,让人深思,让人发奋。
凝视着这棵树,即便是这一切,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发生,但朱国强仍然感觉到一种后怕——毕竟,所有的一切,都曾上演过,发生过。
“于此地立个碑吧!”
朱国强突然对哭泣不已的众臣吩咐道。
“把煤山开放出来,修个公园,一来方便百姓,二来,也让天下百姓有个追缅先帝的地方,让世人能够以此为警……”
说罢,朱国强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了此时。
人不能总是沉沦于过去,大明的过往已经结束了,而现在大明正在迎来他的新生。
此时朱国强感觉到一种庆幸,不仅仅是庆幸他来到了这个时代,挽回了一切,更重要的是,这个民族势必将变得更加清醒,他不仅会恢复元气,而且同样也会变得更加强壮与成熟,他必定会迎来新生……
几天后,朱国强离开了北平。与过去微服出巡时不同,这次北上他是乘座的专列,不过即便是专列,速度也比不上后世的绿皮车,顶多也就是比绿皮车更豪华一些,除此之上,没有什么能与其相比。
当火车摇摇晃晃在轨道上行驶着,铁轮子压在轨道上发出有规律地嚓嚓作响,坐在豪华的沙发软坐上,朱国强偶尔会把目光投向车窗外。这次北巡,并没有止步于北平。
离开北平后,他又去了关外,去了辽东,当年于辽东起家的他对于东北的感情颇深,
不过唯一让他遗憾的是,目前关外的人还是少了一些,相比于东北苦寒,百姓们更愿意到南洋,那边的天气是热,可热总比冷强吧。
只有不到三百万人啊!
那么大的地方!
只住着不到三百万人,这些人大都是军事移民,是卫所兵以及他们的奴婢。这可不是什么长久之计啊!
人太少了,如何能巩固东北边疆呢?
想到这,朱国强的眉头皱成了一团,不过,就另一方面来说,东北现在似乎也不是边疆了,毕竟,那里已经没有所谓的“女真”了,打从满清东逃西窜之后,大明对“生女真”的讨伐从来不曾停止过。
“厉行靖边,总以严行剿杀为要。”这是朱国强亲自颁布的旨意,而军队、卫所兵丁一直严格的实施这一办法。在剿杀行动中,男丁一律处死,女人和孩子分给官兵为奴。
对此没有任何人会反对,毕竟血淋淋的现实告诉所有人,应该怎么对待那些人!
咱草除根,不给后世留下遗患,这才是对付他们的唯一选择,任何空谈仁义道德的行为不过就是自寻死路而已。
“总之,还是要加大移民力度啊!”
在朱国强自言自语时,那边王喜进来禀报道。
“陛下,方才列车长过来禀报道,列车已经过的了德州,陛下是否去奉天府。”
此“奉天府”非彼“奉天府”,而是济南,因为朱国强出身济南德藩,继承大统后,作为皇帝的“老家”济南自然升格为了奉天府,
去济南……
朱国强想了想,然后说道。
“去奉天府吧!”
去奉天府,并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是他的老家,那个名义上的便宜老爹和兄弟在济南,更重要的是,大明的宗室问题,必须要解决了。
第868章
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
如何大明朝的宗室问题?
这是朱国强自从登极后,一直在着力解决的问题。
与大明的历代皇帝所面临的藩王问题要么是担心他们造反,要么是愁怎么养活这群人吃饭不同的是,朱国强想的是如何最大效果的发挥出藩王们的作用。
在没有回到明朝之前,朱国强还真以为,藩王制度最大的麻烦是人太多。
甚至还真的一度相信大明的宗室有上百万之多。可实际上,宗室人口顶峰时也就二十万左右。
按《明神宗实录》中记载,万历二十三年时,宗室总人口15.7万,就这还包含女性。以《五杂俎》记载,万历末年,宗室人口有二十余万。因为历史上崇祯年间的玉蝶,也就是皇族族谱被满清和其它的明朝档案一起一把火烧没了,所以也就给了明黑们黑明的“依据”。
那些网上宣扬明朝宗室百万,几百万的,甚至宗禄多到拖垮国家的,这完全就是胡说八道,根本就是别有用心!
按照万历年间大明的财政报表,皇室消费占了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之三十,官员俸禄占了百分之二十,军费支出占了百分之五十。
其中皇室支出包括藩王宗室的待遇、皇宫的维建、宫廷聚会、赏赐大臣以及京城武官俸禄等等,并非单指皇家个人的消费。在明朝非但皇帝出行、赏赐嫔妃、内官开支等事要自己掏钱,甚至就连京城武官的俸禄,那也是皇帝从内库掏银子,没办法,这是定制。
藩王宗室的俸禄看似不少,可实际发放到宗室手里的只有两成左右,底层的宗室因为常年没领到俸禄饥寒而死的也是屡见不鲜。
有明一代,自永乐后,在皇家的支持下,文官对藩王宗室极尽打压,文官当道,宗人府又被礼部代替了,大明宗室下层过得苦逼,就连上层同样也是苦逼如此。
按照规矩,凡是宗室从请名到婚娶再到承袭爵位,都要经过礼部批示,礼部官员非但乘机设关卡要挟索贿,积压奏文。很多宗室到死都没有“请名”,没有名字,自然就没有宗禄,有的人满头白发了还是未婚,要是私纳妻妾,得,他儿子、孙子,从此之后就是“无名宗人”,从此之后世代无名无禄。
别以为这针对的是下层宗室,以外藩入统的嘉靖皇帝地位够高了吧——宪宗朱见深之孙、孝宗朱祐樘之侄、武宗朱厚照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也就只有这一个儿子。
可那怕就是这样的未出三服的皇家血亲,名字也被卡到八九岁礼部才把折子递给皇帝,皇帝才赐了名。朱厚照问为什么递的这么晚,人家礼部堂堂正正的答道。
“国家用度紧张,晚赐名一日,便可少发一日宗禄”。
皇帝都无话可说,人家可是一心为公啊!
自从嘉靖朝的削藩以后,带来了一系列的恶果,藩王后代们请爵,封赐,都要礼部拍板,而且随着明朝财政日益拮据,礼部对此卡的也越发严。得不到名分的宗室,既没有国家养,更无法入民籍,自食其力的工作,别说干不了,朝廷也不许干,就此没了活路。
到了崇祯年间,好些宗室因为得不到名分,又不许出去工作,竟然活活饿死。这些制度够扯淡吧!
大明的宗室日子过到这份上,甚至就连满清都看不下去,在满清修的《明史》中清楚的记载了他们过得是什么日子:“故自郡王以上,犹得厚享,将军以下,多不能自存,饥寒困辱,势所必至,常号呼道路,聚诟有司,守土之臣,每惧生变......”
可即便是如此,地方官员克扣宗禄也是常有的事,甚至万历年间秦王府有宗人百人,围堵陕西巡抚,索要嘉靖年以来拖欠的宗禄——足足拖了几十年!拖了几代皇帝!
到最后,闹事的宗人被贬为庶人,关进中都高墙。面对万历皇帝质询为何拖欠那么长时间的宗禄,户部怎么回答的——百姓拖欠粮赋,官府无粮可发。
大明的粮赋是什么?
百姓拖朝廷的,朝廷拖武官兵丁的,拖宗室的,但唯独不拖文官的。
就是这群看似被当成猪养,可实则被打压、被圈禁的王爷宗室们,在面对天下沦丧时,他们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历史上南明时期,很多宗室王爷起兵抗清,有的兵败被杀,有的自杀,有的绝食,有的跳河自杀,多达数百人。
甚至到最后,在台湾郑氏降清后,一直随郑氏居住台湾的宁靖王朱术桂,面对郑克塽降清,朱术桂毅然与五位妃子自杀殉国.......
历朝历代,朱家宗室可以说是被黑的最惨的,被当猪一样圈养了那么多年,一下子面临国破家亡的局面,想出力却没那能力。这群人平常习个武,爱好个兵器,都能被文官弹劾称“有谋逆之心”,然后被关到中都高墙,至于当贤王更是一种罪过。想活命的话只能研究个琴棋书画的人,面对那样的局面,能做什么?
唯一能做的就是骨子留着老朱家的一点血性!
可就这还落下了后世的骂名。
不过,现在他们的日子过得倒也不差,毕竟朱国强出身于外藩,当初可是打出了“恢复太祖祖制”旗号为自己正名的,对待宗室当然要不同于过往。
非但废除了藩禁,而且还准其恢复府卫。甚至还足额发放了宗禄。这倒不是因为现在大明的财政宽松,不在乎那点银子,现在朝廷能养得起这些皇家宗室,但是将来呢?
几代皇帝之后,经济发展不发展,总归是要面对两个问题。
一个是藩王是否会造反,一个是是否养得起他们。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问题,其实老朱家的宗室有这么多有血性的汉子,又何必拿他们当猪圈养起来?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祸水西引”——把这些藩王都封到印度去。
把他们全都放出来,用大明的宗室去造福印度人民去,去造福世界人民去。
而且这些年,朱国强一直在推行着这个政策。
分封藩王为诸侯。
变藩王为诸侯,这件事是好事啊!
那怕就是诸侯国的王,那也是一国之王,真正的王,而不像在大明,只是王府里的王。顶多也就是水池子里的“王霸”。
只不过,那怕就是这样的好事,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毕竟,那是要远去海外的!那怕就是到了乾圣十四年,也不是所有的藩王宗室都愿意去,他们中确实有不少人宁可在大明安享太平,也不想在海外开拓疆土,为一国之王。
不得不说,太平日子确实人人爱,有些人,确实是贪图安逸,不爱权力啊!
海外再好,那比得上大明。
国君再好,可也得劳心劳力,那比得上大明这边,拿着宗禄,听着曲儿,看着大唱哥剧,研究着琴棋书画,陶冶一下情操。
他们愿意过这样的安逸日子,可朱国强不乐意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7/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