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7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1/949


这味道,估计他们肯定熟悉。
可搁自己这……有个屁用!
朱国强微笑道。
“诸卿忠孝之心,实在是让朕感动的很,于君父如此仁孝,当为天下楷模,德王欲往天竺,朕不能亲往,诸位既为臣子,可愿替君父膝下尽孝!”
啊!
瞬间!
那些原本还哭天抢地的大臣们一个个都傻眼,而宋学朱等人无不是后背冒出一阵汗来,他们顿时明白,为什么先前陛下唇角冷笑了,原本陛下的杀招在这啊!
你们不是说孝吗?
那好,你们就替君父去尽孝吧!
见他们一个个面色苍白的站在那,朱国强倒也干脆,冷笑道:
“怎么,你们不愿意?”
废话!
这事谁他么的愿意,堂堂的实权京官儿,正经的进士出身。居然被远远“贬”到天竺,去什么德国为官,说是替君父尽孝,可这根本就是流放好吧。
简直就是、就是……生不如死啊!
可问题是,他们都不知道如何反驳,毕竟大谈孝道的可是他们啊!
能不去吗?
明明大伙都提到了“孝”,都想用大义压皇帝,可现在怎么你们都不说话了,在那几个被点着要去“替君父尽孝”的官员用无辜的眼神望向群臣,表情可怜得似乎随时都要哭出来时。
群臣无不是眼观鼻鼻观心,都不敢说话了。
现在,他们总算是明白了一件事,搁乾圣皇爷这,过去轻车熟路的套路非但不管用,而且皇爷这有的是办法等着他们。
过去,在崇祯朝那会因劝谏皇帝而遭受廷杖,或者被贬官,那可都是邀名买直,那怕就是被当场打死还能留下清名,而且又怎么可能被打死呢?
行刑的宦官们也知道要留几分力啊,要不然肯定会招惹文官忌恨。
可到了乾圣皇爷这,就没了办法,直接一刀砍了脑袋!
人死了一切都没啦!
在清名……有个屁用。
得,大家伙不玩“死谏”邀名了好吧。
那现在玩大义总行了吧。
可谁曾想,陛下居然来了个原样奉还,让他们去“替君父尽孝”,这个坑怎么把自己的给埋了。
一时间,众臣都是欲哭无泪,更惨的是居然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
不是没有人说,而是没人敢说。
“怎么!”
朱国强的语气一冷,冷声道。
“你们不愿,方才你们一个个不还说着,我大明以孝道治天下吗?君父君父,既然而等为臣子,替朕分忧,替朕尽孝不是理所当然吗?怎么现在一个个都哑巴了!”
陛下的反问,让众臣苦着脸道。
“臣,臣等愿意……”
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再敢说话了,他们也害怕啊。
不单是怕到天竺,同样也怕到德王府当王府属官啊。
那怕他们就是阻止了陛下,让德王在奉天府安享晚年了,又能如何?陛下肯定会让他们去德王府的“尽孝”的,指不定到最后还得给德王守陵,你们不是说“孝”吗?
就让你们“孝”个够。
堂堂进士出身的文官,去守陵。
大伙谁不会权衡利弊!
在众臣应下的时候,朱国强笑了,这帮老东西以为拿出一个“大义”就能忽悠自己。
他们真把自己当成一回事了!
权也好,势也罢,为君者才是天下大势!
朱国强忽然高声道:
“德王请旨移国,实为为国分忧,朕虽为人子,但亦当以国事为重,胡得昆等臣为君分忧,意尽孝于德王身前,忠心可嘉,理应嘉奖,着令将其孝行通传天下,于诸臣家乡建“孝义牌坊”,以表彰其孝义!”
陛下的表彰让众臣当场愣住,现在谁敢接茬?
扣帽子!
谁不会啊!
大义……你们以为就你们能用!
朕亦能操之!
第872章
黑皇帝最正确
臣子替君父尽孝!
你们不是一个个的要和朕谈论什么是孝顺吗?那好,我就要告诉你什么是孝顺,你们想要尽孝。那成,你们这些忠臣孝子们就先过去替朕尽孝吧。
什么!
你们居然不愿意去?
你们居然敢大逆不道,你们居然敢不忠不孝,
你们,简直就是不忠不孝。
论扣帽子,你们一个个的还差远了。
如此操作,绝对让那些个大臣们个顶个的头痛。
不过,对于他们而言,也就是只是头痛而已,可是对于大明的藩王而言,他们就不仅仅是头痛了,简直就是肉痛,不论他们是不是愿意,从德王上奏折请求移民的那天起,他们就必须要移国。
连皇帝的亲爹都移国了,他们再揣着明白装糊涂,到时候,保不齐就把性命给装掉了。
得,还是老老实实的上折子,请求移国吧。
不论是否愿意,对于藩王们来说,他们并没有什么选择,至于“造反”,别说,还真没有人敢,毕竟,大明对藩王已经驯了几百年了,要是说到了乾圣年,居然还有“藩王”敢造反,那可真是邪了门了,毕竟,敢有这种的心思,搁老祖宗那辈,就已经被收拾了,那还能活到现在。
乾圣十四年,对于大明的宗藩来说,无疑是翻天覆地的一年,一个又一个藩王接连请旨移国,还好,大明这些年在天竺那地方敲诈勒索的弄了不少城,而且还让葡萄牙割让了不少据点,这些据点、城池,就是一国之地,至于将来封国之后,那些个国君他们能占多大的地盘儿,那就看他们能奈吧。反正一句话,能得一尺是一尺,能得一丈是一丈,天朝都放开手脚让你们去打了,打多打少那是他们的本事,总之,只要不灭国就行。
至于将来能不能富足,那是他们的是,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有勤劳、朴食、逆来顺受的印度人民在,那些大明封过去的诸侯王的日子肯定不会过差的,毕竟,历史一再证明,当年印度的王公们日子那是一个幸福。
其实,说白了,大抵上只要是殖民政权,当权者过的日子必定是极为奢侈的,毕竟,在他们的眼里治下的百姓,从来就不是百姓,不过只是奴才,只是任杀任取的羔羊而已。
在印度如此,在“西清”同样也是如此。
伏尔加河畔,盛京城,作为“西清”的都城,这座城是没有皇帝的,顶多只有一个大汗——蒙古大汗多尔衮,现在,多尔衮很少自称大清的王爷,而是大汗。
蒙古大汗。
对于欧洲,尤其是罗刹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具威慑力等同于噩梦的存在。但是对于从伏尔加直到克里米亚的蒙古人来说,无论他们信仰喇嘛教还是天方教,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们对于蒙古大汗的感情那是一个深。
而最早提出让多尔衮继承“蒙古大汗”汗位的,倒不是蒙古人,而是一个汉官——礼部侍郎孙之獬。
孙之獬是天启二年的进士,殿试后被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干过检讨,资质绝对资深。他在天启七年时当过顺天乡试考官,门生故吏不少,崇祯初年被列入阉党逆案,革职为民后一直在家混日子。
因为山东一直有德世子守着,没有流寇作乱,也没有土寇横行,作为本的乡绅的他人靠着家产和功名小日子过的也挺滋润的。
在乾圣皇帝登基之后,孙之獬也曾曾想托关系恢复官籍,弄个知府什么的干干,然而频频被吏部拒绝不说。
到最后,因为涉及“降虏案”——有人招供在多尔衮入寇期间,孙之獬曾秘递降书,听说这事后,百口莫辩的孙之獬,那里还敢在大明这边呆着,他见机的早,直接逃了。
天下之大,那里是他的容身之地?
孙之獬倒也干脆,直接过海降了建奴。
这十几年奔波,也就是这几年,盛京城重建后,他才算是消停,在西清,像他这样的投奔大清的明官倒也不多,受到重用的也没多少。当然,人家之所以受到重用,那是因为他的能力出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1/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