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7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0/949


众臣纷纷言道:
“臣等以为我大明以孝治天下,陛下理应为天下表率!”
朱国强一下子明白了,这是在拿高帽子往自己的脑袋上扣呢!
这些个官员一个个的说的什么为天下表率,一个劲的把“孝道”挂在嘴边,看似没有指责自己不孝,可是要是照他们这么一说,德王要是去了海外,估计自己可真就不孝了啊!
历朝以来,当皇帝的那是一个累,既要防着武将,又要防着文官,不是考虑打这个,就是考虑压这个,寻思拉拢那个,整天算计的着实辛苦。
不得不说,想当相有为的君主,累得很!
可归根到底,还是当皇帝的没有弄清楚自己的职责,就像防着武将一样,除了安禄山之外,古往今来,太平盛世里头,有几个武将作乱的?
当皇帝的最好是平衡,平衡好权力。
相比于武将,文臣专权才是最普遍的现象,对于皇帝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平衡好文武之间的关系,只要平衡好他们之间的关系,用勋臣与武将平衡文官,令其不能一家独大,这个皇帝作起来也就轻松了。
掌握不了军权的文官的,屁都不是!
但是朱国强似乎忘记了一点,这些文官都是久经宦海的主,他们最擅长的是什么?
就是权谋!
而所谓的权谋,其实是最没用的东西!
权谋之术来源于法家。法家理论区分为“法”、“术”、“势”。“术”就是“权谋”传说申不害精于此“术”。后世很多人觉得“权谋”无所不能,似乎只要会了“权谋”,就可以操纵一切。但是法家的老祖宗韩非子却认为,“权谋”是一个小成的东西。在法家看来,“法”、“势”才是重要。“法”是皇帝操纵臣下和臣民的手段,“法”是皇帝意志的体现,谁不服从,就可以抓谁。而“势”也很重要,所谓势,其实就是那个地位。纵观历朝历代皇帝,实际上贤君少,昏君、暴君乃至于幼子登基,这些人怎么能够慑服群臣就是要用势。百官跪着的不是某个人,而是这个地位,是这个皇权的标志。如果这个龙椅之上,只是一个幼童,百官尽管都高于他,他也跪下喊万岁。只有在“法”和“势”的配合下,所谓权谋才是有用。
只有在“法”和“势”的配合下,所谓“权谋”才是有用的。
可为什么,在大明,文官可以制约皇帝?
不是文官制约了皇帝,而是文官用大义去制约了皇帝。
就像现在,他们一上来就给皇帝戴上了一个“孝”的高帽子,我大明以孝道治天下,没错啊。
你要是一意孤行,那就是不孝,皇帝不孝,怎么治天下?
你瞧,直接把皇帝给埋进坑里了!
这就是文官们的权谋。
事实上,纵观有明一代,皇帝昏庸也好,英明也罢,往往都会被迫或主动,或被动的被文官给忽悠进这个大义里头。
嘉靖有手腕吧!
可在“大礼制”时,那也是战战兢兢的才争了个两败俱伤,到最后干脆来个眼不见心不烦,专心修仙去了。
至于万历来说,他一辈子最想的是什么?
前期励精图治,后来虽然因为小儿麻痹症有损威仪,不能上朝,但在“国本之争”中,也是争了个心灰意志,来了个几十年不上朝。
这两位皇帝在明朝,说起来也都是颇有手腕的主,可即便是强说他们,在文官的面前,想要达到目的,那也是难的得很。
到最后,都是选择了退避三舍!
做皇帝做到这份上,够可怜的吗?
文官们是用“权谋”把皇帝逼到这份上的吗?
第871章
皇帝文官都是厚脸心黑的主
当然不是!
不是“权谋”的话,那是为什么?
可以是一切,但绝对不可能是“权谋”。
“法”在皇帝那,“威”也在皇帝那。这意味着全同样也在皇帝的手中。对于掌权者,施以“权谋”?这是多么大的玩笑?
既然不能够对皇帝实施“权谋”,那文官的手里还有什么?
还有“势”!
说白了,就是文官逼迫皇帝时用的从来都不是“权谋”,而是“势”!
文官之间的争斗用的是“权谋”,可是当他们面对皇帝的时候,每每都是“借势而为”。
权谋?
能大得过皇权?
所以他们才会用“势”!
这个“势”是什么?
不是借天下的“势”,而是借着大义,借着大道。
所谓的大义在我,大道在我,顺我者生,逆我者亡,就是这个道理。
就像现在,他们直接给皇帝扣上了一顶帽子——“孝道”。
怎么破?
如果皇帝不顺从他们的意思,就是“不孝”。大明,大明是什么?是以孝道治天下。
这个治天下,哪里“治天下”。分明是治天下的百姓,毕竟,对于统治者来说,他们总会想方设法的用一些道德文章去约束天下的百姓,让天下的百姓在那个框子里生活的,在那个框子里受到他们的管束。
什么孝道,什么所谓的忠义,什么所谓的仁义礼智信?
说白了,不过就是统治者的工具而已。他们需要这些工具来约束天下的百姓。为什么需要这些工具?就是为了让天下的百姓变得更听话,更顺从,更服从。从而让他们好去压榨他们,好去把这些百姓变成一根根韭菜。再然后一茬一茬的割着这些韭菜。
这也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术。当然对于这种帝王心术,普通的百姓肯定是不了解的,但是这些官员非常了解,他们非常清楚,对于皇帝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不是文官,不是武将。
而是皇帝怎么凭借着所谓的大道,来约束天下的百姓。
好嘛,皇帝都不孝了,那还怎么治天下?于是乎,自然证明了一点,皇帝是昏君。甚至可能会引起所谓的“统治危机”。
有时候,那怕是皇帝,即便明知道是坑,那也只能装作看不见。不说其它人,就像海端一样,嘉靖为什么杀不了他?
嘉靖不是说他“无君无父”吗?
那文官们就是给海端扣上一顶“孝”的帽子,他死谏是因为对君父“尽孝”,要是嘉靖杀他,就是“虎毒食子”,你瞧,这一个个的都坏的很。动不动就给皇帝挖坑。
甚至坑就摆在那里等着皇帝跳哪,一不小心,皇帝掉进去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
就像崇祯一样,他能不想南巡吗?
他又不是真的傻,可问题是那一个个大臣动辄就把祖训拿出来“天子守国门”,你要是逃了,那可就是背弃了祖宗。
诸如此类,有明一代,不,古往今来屡见不鲜。
这都是借“势”,看似被人吹上天的“权谋”之术只不过是小道,一旦掌权失去势力,就是破鼓万人锤。就像赵高和李斯在那里指鹿为马”一样。秦朝那些官员,不知道马是马,鹿是鹿吗?不知道赵高此举,就是要试探是不是政治同盟吗?都知道,但是大家都装不知道,还要配合演戏。
可一但两人失势呢?
无“势”之“谋”,屁都不是。
这些文官们想要“借势”的时候,他们显然忘记了一点,面前的这位皇帝,即不是外藩入统的嘉靖,也不是身残志冷的万历,更不是无能为力的崇祯,而是靠着刀子力挽狂澜的乾圣皇帝。
他不但是一个敢杀人、敢动刀我行我素的铁腕皇帝,而且还极有手段。
铁腕不一定能让人信服,但是手腕足够老辣却足以让任何人为之胆战心惊。
面对他们捧出来的“大义”,朱国强并没有表现的很强势,而是颇为感叹的说道:“诸位爱卿孝心可嘉,实在让朕汗颜啊!”
别看朱国强是在那里夸人,可听在宋学朱等人的耳中,他们立即意识到——好像错了!
乾圣皇爷可不是一个好相与的主。
“其实,此次去奉天时,德王曾言已经年迈,应颐养天年,可却心念着佛祖之地,于是便动了到天竺颐养天年,研习佛法的心思……”
朱国强的直接了当把天竺、佛祖、佛法和颐养天年联系在一起,当然,他知道这样肯定说服不了这些人,这些人拿着孝的帽子扣在自己脑袋上,就必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朕这些时日一直在考虑此事,为人子者不能不尽孝,可是德王意欲往天竺参悟佛法,颐养天年,朕亦为人子,却也不能一味相阻,唯能成全!”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
又有一个官员站出来,他刚一站出来,就有十数名官员站了出来千万不要小瞧了一些人的“气节”,为了不让乾圣皇帝再这么“一意孤行”的朝着“逆子”的路上走下去,大伙一定要站出来。
“德王意研习佛法,大可建佛寺,请高僧,又何必远赴天竺……”
见到有人昂着脖子跳了出来,甚至有人言辞颇为激烈,只差没说陛下不孝,不足以“治天下”了。
听着他们的这些话,朱国强暗自想到,估计当年嘉靖、万历、崇祯他们的朝上就是这个味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0/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