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7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0/949


两万人马,这差不多是朱和圳能给梁山的最大兵力了。
他想了想答道:
“两万人马,海陆配合,臣能在一个月内拿下石见!”
梁山说的很保守,因为石见城绝不仅仅只有几万所谓的东清十旗防守,还有很多倭营兵,他也不知道建奴在他进攻石见时会派出多少增援部队,也许是五万,也许是十万。
一个月的时间,这是梁山最保守的估计,是根据敌我双方实力,给出的一个时间。
朱和圳微微点头,建奴那这的实力还是相比较雄存的。虽然所谓的八旗兵是老的老,小的小,可是算起来,他们也有二十多万的常备军。
而且建奴治下的人口倒也不少,根据他们自己的统计,足足有八十万户,四百余万,而相对应的德川幕府那边的人口不过只两百万户,一千余万人口。
德川幕府看似人口众多,应该实力难厚吧,可问题是他们内部却是四分五裂的,这也是为什么幕府那边一直无法击退建奴的原因——作为入侵者的建奴实力反面更雄厚。
尤其是建奴把大明的那一套郡县制拿了过来,直接统治占领区的结果就是相比于德川幕府,他们不但统治效率更高,而是实力更为雄厚,不得不说,这完全是体制上的优势。
这种体制上的优势,导致了除非德川幕府能够把大名的权力都收归自身,否则就很难动员全部力量对抗建奴,但这显然不可能,他们想收回大名的权力,只会导致内部发生动乱。
甚至如果不是因为建奴那边担心激起大明的反应,估计德川家的统治早就被建奴推翻了,德川家也被赶进海里了。
可以说,现在的建奴实力还是极为雄厚的。如果他们想打持久战的话,倒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反观朱和圳这边,他根本就拖不起,多拖一个月,就是对自身财力的消耗,要是拖上个一年下来了,军费的支出恐怕会超过百万,这么庞大的军费开支,势必会影响到将来进行的善后工作。
毕竟,除了建奴,还有德川家,还有地方大名。
这么打肯定是赔大本的买卖!
因此,朱和圳想了想还是同意了攻打石见的计划。
他又看了一眼几个藩主大名,问道:
“从下关到石见这一路上,有建奴设立的重重山城防御,本王希望你们几个藩能在陆地上牵制他们的兵力。”
那些大名听后,赶忙道:
“请皇太子殿下放心,我们一定会协助天朝大军打好这一仗!”
一上来就有事情干!
这让这些大名们很兴奋,他们喊着“尊王攘夷”,可不是当成口号来喊的,他们中不少人都是九州的大名,长崎就在九州,他们非常清楚大明的强大。
当然,也知道幕府的奸诈,这些年没少被幕府欺压的他们,就是靠着“尊王攘夷”来维持一定的独立性。
重连自己惹了一个什么样的敌人都不清楚!
现在皇太子带着大明天军来了,那“尊王攘夷”就不能再做为一个口号了,明白日本与大明实力差距的他们,唯一的念头就是趁着皇太子刚回来,赢得皇太子的信任,以保证将来的利益
既然打不过,还不如早早的加入其中,站在胜利者的队伍里,一同享受胜利的果实。其实,全世界所有的投降派,本质上都没有什么区别,说白了,都是为了利益,当然,他们投降的时候,往往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只不过在这里,在日本,他们的理由非常充分——他们投奔的是日本皇太子啊!
这当然不是降了!
这可是大义所在。哪里是什么投降不投降的。
朱和圳点了点头,说道:
“梁山!”
梁山立刻起身,道:
“臣在!”
朱和圳道:
“由你统帅两万人马以海路进攻石见,一个月内,必须打下石见,有把握吗?”
梁山道:
“请殿下放心,臣保证完成任务!”
朱和圳又道:
“李赶为,你率各藩联军,从陆地出发,逐步收复中国地区,一路上大造声势,造得越大越好,以此吸引幕府各藩的注意力。”
朱和圳说的“联军”,自然是投诚的“倭兵”还有各藩大名的军队。
这样的联合部队当然必须要有一个将领出面统一指挥。这个将领肯定不能是日本人。
毕竟,他们都是当大明的狗,当狗的话,他们可不能分出一个三六九等来,为了让他们的心理平衡。需要一个大明这边的将领指挥他们。
就这样,朱和圳还是决定分兵而行,一路由梁山率两万精锐,走水路进攻石见,一路由李敢为率三万杂牌军走陆路其实也就是从陆路牵制建奴的军队,让他们不能回援后方,总之一句话,用兵之道,也就是奇正结合。
这是进入日本的第一仗,肯定要稳妥一些。在各项事项确定下来后,朱和圳又郑重其事的说道。
“此战关系甚大,日本的将来可就要全靠诸位了”。
不得不说,朱和圳进入角色的速度非常快。就像现在他在说话的时候,往往会把日本放在前面,当然这也没什么,毕竟,他可是日本未来的天皇,当然要做出这副样子了。
其实,也就是一个样子而已……
第904章
守备大人的乌鸦嘴
兵者,诡道也!
就在松平信哲以及那些大名藩主们率领两万人马浩浩荡荡的朝着纵深挺进,孔有德等清军将领纷纷派出快马向东清朝廷求援的时候。
数十艘大船在巡洋舰的护送下驶离了下关码头,为了尽快结束对建奴的讨伐,梁山亲自率领两万人马,从下关出发,向着石见驶去。
三天后,驶过对马海峡的船队,抵达有着鲸海之名的北海南部。
梁山并未直接向石见城发动进攻,而是将登陆地点选在了距离石见城一百里之外的石见银山。
石见银山自1526年由九州博多的富商神屋寿祯发现以来,持续开采约400年,这里不仅盛产白银,同样也盛产铜条、铅锭,在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石见银山是世人唯一知道的日本银矿山,在欧洲制作的亚洲地图和日本地图上都在石见银山附近标有“银矿山王国”的字样。而且因为石见银山出产的银纯度极高,在东亚交易中的信用也很高,因石见银山位于佐摩村,因此该地出产的银被称为佐摩银。
当然,梁山选择石见银山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这里的白银,更有一个更重要原因是,这里拥有一座设施完好的港口。
尽管大田港并不大,但是设施完好,将其攻占下来之后,这里可以成为他的后勤保障基地,以及海军的临时锚地。打仗就是打后勤,对此梁山绝对不敢掉以轻心。
况且,建奴那边一直都在提防明军的进攻,在石见城附近集结了重兵和设置了众多炮台,直接攻打石见城的阻力太大,为了求稳,他才选择了石见银山。
这里既有港口,也有白银,没有比这更好的目标了。
而想要夺取石见银山,就必须要夺取石见山炮台,那里是石见海陆门户,一旦占领了炮台,就可以长驱直入,夺取石见炮台。
石见炮台城拉于银山栅内西北十里处,修建在海拔153米的龙严山山顶。在历史上,在日本的战国时代,曾经经历过多次争夺银山支配权的战事。在德川幕府时代,石见城被幕府下令摧毁。而在建奴夺取石见后,因为其在靠近鲸海(日本海),出于防御海上来犯之敌的考虑重新建城,自从其建城以来,一直是建奴于这一带重要的军事基地。
石见炮台是陆海防炮台,既可以抵御可能来自陆地的进攻。也可以抵御来自海面上的攻击。因为辽东被大明从海上捅了“菊花”,被吃一堑长一智的建奴,极为重视海上的防御,在逃到日本后,一直把防止海上袭击作为重点,因此在炮台上布置了大量的大口径火炮。
石见炮台位于山顶,沿山修筑有高达数米的胸墙,胸墙上堡垒密布,整个炮台完全依山而建,成为一个独立的军事堡垒。虽然堡垒看似坚固,但是炮台平常只布置了一千兵力,因为炮台只有三十二门大炮,配置一千兵力也就足够了,压根不需要这么多人。
不过,在得知“监国皇太子”夺取下关后,连忙加强了沿海炮台的防御力量。从内陆调动了两千人马,部署在石见炮台协防。
不过,对于明军的防范也就是如此,毕竟,在任何人看来,明军应该不会进攻石见吧,尤其是在他们已经突然夺下了下关之后,更不可能再冒险来打石见吧。
也正因如此,下关北部的中国地区,才是建奴防御的重点所在。
甚至就连同石见炮台的守军同样也是如此以为。
五月的鲸海,海风一吹仍然带着些许冷意,虽是阳光明媚,可仍显得有些萧瑟。
在石见炮台的营堡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味道,油灯的烟味、尿臭味,烟草味,同样也掺杂着浓烈的酒味。
对于炮台的守军来说,或许是因为远离战场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这里可以喝到廉价的“南洋酒”——这种产自南洋的“糖酒”,是用废弃的甘蔗糖蜜为原料生产的一种蒸馏酒,也称为“糖酒”,其实就是所谓朗姆酒,伴随着南洋殖民地的蔗糖业发展兴起的“糖酒业”,因为其成本极为低廉,而流传到各地,在石见,这种廉价的烈酒,一直深受石见矿工的欢迎。
至于炮台这边,能得到这些烈酒,完全是得益于地利——炮台坐守关卡,酒商们往矿山送酒时,难免要孝敬上几桶烈酒。
酒很烈,而且不要钱,所以,对于炮台守军来说,酒就像是茶水一般,他们早就习惯了这种“酒足饭饱”的日子。
守卫炮台的士兵,大都是“倭营兵”,他们每天都会“小酌两杯”。正所谓“酒色”不分家,在享用着免费的烈酒时,这些人还会弄来一些女子,伴随着兵丁从们的嬉笑声,偶尔的一些房间里还会传出女人嘤嘤的哭泣声。
听着哭声,就不知道这群二五仔是从什么地方搞来的女人。肯定是从附近村子里抢来的,其实也谈不上抢,毕竟,在日本“武士”是有特权的,即便是在东清,这些“倭兵”那怕不是武士,也不妨碍他们发挥一下特权——强抢民女,那是不存在的,农夫的老婆或者女儿能陪武士老爷睡上一觉,那可是她的“福气”。在其中的一个房间里衣衫不整的兵士扑在女人的身上蠕动着,周围的倭兵喝着酒,双眼放光的欢笑着。
至于女人则是哭喊着、抵抗着,但嗓子里却又不时的发出让人热血沸腾的叫声。
“八嘎!你们的在干什么?”
暴喝传来时,只见一个五十余岁模样的军官闯了过来。
那些正欢笑着士兵们立马收声立正。
“千,千总大人……”
那衣衫不整的兵士,急忙从女人的身上站起来,赤条条的见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0/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