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7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3/949


淘金热确实让不少人飞黄腾达。在短短数年内,这些淘金客就淘出了数百万两黄金、数千万两白银。但是对于大明来说,这场极地的淘金热,却彻底的改变了大明对于北方冰原,也就是对西伯利亚的态度。
曾几何时,对于大明而言,即便是最富远见的人,也会说“我们要罗荒野干什么?也就只有几张皮子而已!”
“罗荒野”,也就是古代中国对西伯利亚的称呼,对于大明人来说,或许现在大明已经确立了对于“罗荒野”的绝对优势,甚至直到外兴安岭都有大明的卫所——不是羁縻统治的部族卫所,而是真正的明军卫所。
当年拼命扩充实力的多尔衮,征服了包括北山女真在内的女真各部,将其编入八旗,后来那些生女真也随其一同西征,在大明收复奴儿干都司故地时,这里的土人部族已经是十不存一,即便是如此,为不给后世留下隐患,大明仍然十年如一日的对山林蛮夷进行讨伐。
在“除恶勿尽”的原则下,野女真残余被清除一空,随后朝廷派出了流官,派驻屯军设立卫所,甚至还复置了古里河卫,卫所位于精奇里江江畔,在另一个世界这条河叫结雅河,其上游当在外兴安岭山南。
当然现在的古里河卫并不是永乐年间的羁縻卫,而是明军的千户所,乾圣五年,一千明军奉命进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大明最北方的卫所。而无论是流官也好、卫所也罢,对于大明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毕竟,维持统治是需要银子的。在地方税源不足的情况下,只能依靠中央财政支付。
这也有了“除了几张皮子,罗荒野一无所有”的说法,甚至有人说“皇帝对“罗荒野”念念不忘,就是忘不了那几张皮子”。
可是金河的发现却改变了世人对“罗荒野”的印象。
原来“罗荒野”的河里有金子啊!
一夜之间,人人心向“罗荒野”,不对,是人人心向“金河”。
到金河去!
到金河去!
淘金热的狂潮一浪高过一浪。而在这阵狂潮之中,很少有人能够保持冷静,尤其是当一块重达十几斤的狗头金在乾圣十六年被勋臣收购献给皇家博物院公开展览之后,金河变成了金山。淘金热变得更加火热了。
不但很多普通人纷纷倾家荡产买船票去金河,甚至就连同一些勋臣也把目光投向了金河,在他们纷纷成立金矿公司,开采黄金的同时,在康国公府里,一个年青人却把眼睛盯上了“罗荒野”。
康国公陈无敌是大明的顶极勋臣——非但本人是陛下的家臣,甚至他的女儿还是太子妃。与旧时大明皇家不与勋臣联姻,以避免外戚扰乱朝纲不同。乾圣皇帝甚至反其道而行之,特意制定了《皇家通婚法》,规定皇子正妃必须是勋臣之女,皇女必须下嫁勋臣。同时又制定了《贵庶通婚法》,勋臣之子必须以勋臣之女为正室。
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
说白了,就是吸取了崇祯面对王朝覆灭时,文臣无能,勋臣无力,外戚无权,最后无人能用,只能坐视失国的局面。
而且以勋臣统武,以勋臣平衡文官,本身就是乾圣皇帝的制定的策略,所以,在乾圣朝,勋臣绝对是真正意义上的权贵,不但有权,而是有钱。
不过,虽说是权贵,可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原则,嫡长子之外的长子也好,次子也罢,都必须要在成年后出府自立门户,甚至还制定了“非祭祖不得返府”的规矩,总之一句话,皇家信赖勋臣,但同样也会防犯其坐大。
作为的康国公府家的九公子,还差三个月就十八岁陈哲昆,一直在为自己的将来做着打算。
他并不想重复其它几个兄长那样的日子——考入军校,以军职为生,或者靠着南京等地的铺面为生,当个闲散公子哥。或者随某位皇子就国海外,这往往是勋臣次子们最好的选择,他们到了海外,也是一国开国勋臣啊!
“人,总要成就一番事业!”
作为国公家的公子,陈哲昆并不差钱。他所需要成就的是一番事业。
什么样的事业呢?
从军?
从政?
经商?
这从来都不是陈哲昆的选择,甚至他对当诸侯的开国勋臣也没有什么兴致。
“罗荒野!”
摊开桌子上的地图,陈哲昆手指着地图上兴安省北方以及西北的一片空白,那片地区就是“罗荒野”,也就是所谓的西伯利亚。
“五哥,你瞧这地方,这地方这么大,还是一片空白,你不想去给这里添上几笔?”
“添几笔?”
司玉宇瞧了眼地图,随口说道。
“怎么?想给陛下打几张皮子?”
司玉宇是颖昌侯的二公子,没什么志向的他,也就是想当一个闲散公子而已。
“皮子肯定有,可指不定,还有金子呢,金河不就在罗荒野吗?谁知道,那里有没有另一个金河?”
“这可能吗?”司玉宇随口反驳道。
“你以为金矿是什么,遍地都是?”
“你知道罗荒野有多大吗?既然那里有黄金,在其他地方肯定也有黄金!”
陈哲昆直截了当地说道。
“即便是那里没有黄金,指不定咱们可以在那里发现银矿,谁知道呢?地方那么大,谁知道那里会有什么……”
“是呀!谁都不知道那里有什么,你就这么过去的话,根本就是拿银子打水漂,指不定到最后你会白白赔上几万两银子。白费了钱不说,到最后可能什么都没有得到!”
“怎么可能什么都没有得到,咱们到了那里,那里就是大明的土地!”
陈哲昆哈哈大笑道。
“至于银子,你我在乎那些银子吗?”
他的回答让司玉宇顿时变成了哑巴。他们这些人最不差的就是银子,毕竟,皇帝对勋臣是非常慷慨的。而且勋臣家里也有很多买卖。谁家里每年不进账个几十万啊。
哪怕就是他们分家了,也可以分到一笔不菲的财产。那笔财产足够他们挥霍一生的。几万两,不过只是一个零头而已。
“这么说你真的决定了?……”
司玉宇看着好友问道。
“是的,如果不到那边去看看,去是一是的话,我这辈子会后悔的。”
陈哲昆说,“到那边去一趟,无论能不能找到金子,至少我去尝试过,而且也努力过!”
他一面说着,一面看着远方说道,
“所以,我打算组织一只探险队,到北方去,到罗荒野,到那里去寻找黄金……”
第945章
北国故人
去罗荒野寻找金矿!
不得不说,在这场淘金热中,没有什么比这更吸引人得了,当消息传出之后,很快陈哲昆和王玉就招募齐了一只队伍。
靠着“金矿”的诱惑,陈哲昆招募来的都是一群敢死之士,其中大部分都是没有继承权的军户次子,与普通人家的子弟不同,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接受过教育,但是因为军田不分,非军籍不得继承,因而他们成年会就必须离开自幼成长的家庭,自谋生活。
没有什么家产的他们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二等公民,他们往往只能求学或者进城务工或者加入军队,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们无一例外的都需要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相比于普通人,这些军户次子不仅在千户所学堂里读过书,而且他们自幼就接受军事训练,战斗力绝对超过普通人。
出发前,作为副队长的司玉宇特给这支只有100多人的探险队制作了一面队旗,红色旗帜上画着马头和马刀,按照他们的计划。他们将首先抵达古里河卫——那里是大明最北方的卫所,至少在金河卫建立之前是,然后再从古里河卫前往罗荒野。
然后下一步去什么地方?
甚至就连队长陈哲昆也不知道,他和司玉宇一样,并不知道要去的地方是哪里,毕竟,罗荒野那么大……
所以这支队伍才是探险队。
按照陈哲昆的计划,他们首先乘火车前往铁岭,那里是北方铁路的终点,最终经牡丹江进入黑龙江流域,然后抵达古里河卫。
这一路走的并不是容易。
从乾圣十九年二月出发,整整一个月后,他们才抵达了古里河卫的治所所在。当陈哲昆和司玉宇一行抵达古里河卫时,正是兴安省一年之中最好的时节。第一次抵达北方蛮荒之地的人们,被这片肥沃的土地给惊呆了。连绵起伏的大草原上罗列着一座座池塘,纵横的河流,给草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天鹅在池塘里嬉欢。
这一派水国的风光,让这些人都看傻了眼。
和曾经生活在这里一带的所谓的“北山女真”一样,驻屯于古里河卫的明军,同样以只放牧为生,不过,他们并不仅仅只是养驯鹿,还养牛、养马,便养的最多的还是绵羊。
这片草原上,“飘”大群像白云一样的绵羊,至少有十几万只,数量之多,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
“兴安省一共六个卫所,驻军大概四千人左右,除了黑龙江沿岸的几个镇子之外,这里几乎没有普通百姓定居。所以千户所的土地非常辽阔,不过不少土地并不适合耕种,只适合放牧,像古里河卫足足有上千万亩草场,实际上可能更多,这些草场都属于卫所军户,每家至少有一两万亩草场,他们都是养绵羊为生。当然,他们也会把自家牧场养的牛赶到黑龙江,在那里卖给商贩,然后商贩会把牛贩运到内地,别看这里偏远,可实际上,兴安六卫是大明有名的富卫,家家户户至少有一两万只绵羊……”
孙山的话音一落,周围就是一阵惊讶声。一两万只绵羊,那一年卖的羊毛得值多少银子啊!
孙山是兴安本地人,他早就习惯了外人的这种惊讶。给大家作了一番详尽的介绍之后,还补充道:
“不过,这里虽然富庶,但是官兵的警惕性仍然很高,你们看坡上……”
孙山手指着远处的山坡,隐约可以看到几个骑兵在盯着他们,或许是正放牧的军户和他们的儿子。
在孙山的引导下,他们向着卫所走去,卫所是一个石砌的堡垒,堡垒的周围散布着许多木屋,那种尖顶的原木木屋,在东北很常见,因为这里的木材相当丰富,因此木材成了主要的建筑材料。
几分钟后,他们就到了卫所,在卫所前的操场地上有一些孩子在那里进行操练。年纪最大的不过十五六岁,最小的不到七岁,这样的儿童少年在舞枪弄刀时,倒很象个模样。
这样的一幕,在大明的各个卫所都可以看到,探险队的队员们甚至感觉非常亲切,出身军户家庭的他们也是这么长大的,半天学文、半天演武,这就是他们少年时的生活。
他们的制服是一种呢子布做成的,但并不是明军的红色军装,而是灰色的,这种与军服相似的制服,往往都是母亲自己缝制的,颜色要么是灰色,要么是黑色,要么是灰绿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3/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