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4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8/623


一杯烈酒下肚,喉头升起热气……赵桓的语气也激昂了起来。
“有些事情,本就不复杂,大汉决定通西域,强汉之势就成了……大唐海纳百川,连外国人也能在长安为官,盛唐也就来了。”
“朕说的不是学习汉唐的做法,而是要学习汉唐的心态……汉承秦制,总体上武德昌盛,每次对外用兵,都要搬空国库,赏赐将士……故此汉朝将士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只是长久下来,虚耗国力,百姓逃亡,朝廷财政崩溃,而地方势力兴起,豪门大族,把持江山……才有了魏晋南北朝的乱世。唐人拥抱天下,重用胡人,固然成其盛世,可一场安史之乱,同样是朝廷崩塌,藩镇林立,以至于百年祸乱,苍生苦不堪言。”
“朕说汉唐,不是说他们的做法有多了不起……而是这种进取的心态……努力把命运把握在自己手心里,用自己的力量,去塑造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秩序……虎豹猛兽,也有老病之时,不免被牛羊欺凌践踏,可我们能忘记猛虎狩猎的雄风吗?汉唐不免盛衰灭亡,便是大宋,也有亡国的一天,朕没有本事创立什么万世天下,赵家子孙,能守住一代,两代,三代五代,十代八代,终究不免亡国……朕想要的不过是在某个时间里,或是几十年,或是上百年……我们因缘际会,有实力,有雄心,有智慧……塑造一个我们主导的天下!”
“不管是商周那种五服体系,还是汉唐那种朝贡体系……我们用自己的才能,尽量做一个最好的规划……至于别的,就交给历史评断!”
“反正在这个当口,让朕顺从金人的想法,跟他们议和,别说父子之国,就算他们跪在地上,管朕叫祖宗,朕也是不答应的!”
“来,咱们再干一杯!”
……
赵桓侃侃而谈,一番论断下来,别说群臣,哪怕赵佶的眼睛都瞪得老大,痴痴看着……这是老子的儿子,这是老赵家的皇帝啊!
皇天在上,咱老赵家总算有个能够叫板秦皇汉武的雄主了!
赵佶真的激动了,难怪那么多兵将,愿意替他出生入死,这天子气象,还真不是吹的。
好家伙,赵佶都快成粉丝了。
到了此刻,赵桓把他的意思也表述清楚了……说到这里,该走什么路,群臣之中,也就有了定见。
又是张浚,他主动站起。
“官家,臣抛砖引玉……大举出塞,劳民伤财,也不是现在财力能够承受的……但是臣以为不能议和,还要打下去……要有小股精兵,不断出征,袭扰金兵,削弱草原的兵力。”
“臣有如此看法,完全是因为契丹立国二百年,加上金人的不断抢掠……如今的草原,人丁不在少数,而且牧民众多……他们会炼铁,也不乏工匠……还因为了解中原富庶,垂涎三尺……如今金国兵力衰减,难以威胁朝廷。如果仅仅是划出四百里土地,想着高枕无忧,他日必有人一统草原,再度南下。”
“倘若再出一个阿骨打一般的人物,又要怎么办?”
“故此,臣以为,经略塞外之地,应该至少包括两个含义……其一,要建立起一条防线,保护中原腹地,休养生息。其二,还要积极进取,不断出师,削弱草原诸部,让他们彼此征杀,分崩离析。不管是招抚也好,还是笼络也罢……就是不能出第二个阿骨打!”
张浚说完之后,深深一躬,退回了自己的位置。
他的话也很明白,对内,对外,保护自己,压制潜在敌人,清晰明了……赵桓看了看群臣,最后忍不住大笑起来。
“德远,就凭你这番见识……就值一个兵部尚书啊!”
第397章
优待军人
赵桓的称赞可不是开玩笑……如今的赵桓,绝对可以口含天宪,乾纲独断……且不说一个尚书级别的官吏,就算是提拔个宰相,也是一句话的事情。
只不过随着权柄威势提升,赵桓倒是越发谨慎,绝大多数的事情,都要经过政事堂,规矩可以改变调整,唯独不能无视荒废。
不过张浚的提拔问题倒是不大……他在靖康元年就是坚决抗金的主战派,得到了李纲的赏识,后来又在赵桓身边一段时间。资历和人缘都混到位了,提拔上去,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只是在顺理成章的背后,却是新旧交替的不可逆转的现实……眼下赵桓用的主要人物还是老臣……这帮人或是老成持重,或是风骨气节,或是顺从皇帝,足够忠诚。
反正就是临时网罗起来,构成了天子的核心班底儿。
坦白讲,这些在在抗金这件大事上,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至少帮助赵桓稳住了大局,集中了财力物力……这里面的失误肯定是不免的,但总体而言,绝对是功大于过,而且是远远大于……
像是张叔夜、刘韐、张悫这些人,都可以视作救时名臣,宰执表率。
但是大家伙也都明白……伴随着抗金退居次要地位,天子刷新朝政,重开乾坤……老臣毕竟是跟不上了,哪怕是吕颐浩都坚持不了许久。
换上新人,势在必行。
一个个六七十岁的宰执老臣,彼此心照不宣……早年读书,中年入仕,晚年抗金……这一生走来,求的是什么呢?
或许就是史书上的那几行字罢了……可千秋青史,又会怎么写?
几乎不用迟疑,最重要的无非是抗金功绩,还要当下的新君雅政……该如何配合天子,却是需要仔细思量……
一场欢乐的御宴,竟然因为张浚的人事任用,带来了些许凝重深沉……赵桓也觉察到了,微微感叹,便转移了话题。
“德远,光有方略还不够,具体上你打算怎么办?”
张浚略微迟疑,他不敢说有什么成熟的方略,但是想法总还是有的。
“官家,臣以为当立刻勘察长城故址,准备修建堡垒城池,隔绝塞外,保护中源之地……”
张浚的话刚说完,在武臣这边突然有人呵呵道:“我还当有多大胆气呢!不还是关门闭户那一套!有修长城的钱,还不如多准备点骑兵!”
张浚急忙看去,发现说话的人正是曲端,貌似也不出意外,这位当了王爷之后,的确是越来越放肆了。
“曲大王,你是领兵大将,当世名帅……下官问你,你领兵扎营的时候,可要修建营盘寨垒?”
曲端翻了翻白眼,这不是废话吗?
张浚微微笑道:“曲大王,这就是了,哪怕以秦始皇之兵威,依旧修长城……边疆万里,处处狼烟,就算想要对塞外用兵,把自家保护好,总没有错吧!再说了,长城包括沿途的军营,烽火台,还是士兵驰骋通信的道路……这可不是一道简单的围墙,而是攻守兼备,进退自如根本!”
“长城修好之后,百十几人的小股贼匪,自然无所遁形……出现大股敌兵,烽火报信,狼烟预警,再从周围调遣兵马前去。如果不修长城,光是在边疆屯驻兵马,试问曲大王,究竟要多少人马?只怕百万大军,也是不够的!”
曲端再度翻了翻眼皮,他几乎忘了,这个张浚跟在赵桓身边很长时间,伶牙俐齿,粗通军略,可不是寻常文官那马简单。
“说来说去,你讲什么修长城,以城代兵,说到底,还是要裁军……对不对?”
曲端亮出了杀手锏!
此话一出,几乎全场皆惊!
瞬间所有人都盯着张浚……该来的总会来,前面提到了,眼下的御营司,兵马总计三十多万……而且这些兵马几乎都是齐装满员的。
这就很离谱了,别看仁宗朝号称八十万禁军,可大家都明白怎么回事,从里面绝对挑不出三十万能战之兵。
也就是说,现在的兵力,至少顶得上百万禁军。
在失去燕云的时候,八十万禁军多嫌多,现在燕云恢复,国防压力骤降,裁军几乎是必然的。
只是刚刚打完仗,就嚷嚷着裁军,着实是卸磨杀驴,委实有点不够厚道!
“张浚!御营将士,浴血奋战,为了朝廷,不顾生死,百死不悔……如今燕山刚刚恢复,金人余孽尚且没有肃清,烽火狼烟还没有消退……你就嚷嚷裁军……你是奸贼!其心可诛!”
张浚昂首以对,“曲大王,当下的军需花费,占了朝廷岁入七成以上……国家苦不堪言,百姓民不聊生,适当削减开支,把钱转移到正事上面,迁都,河工,民生……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不对!”
曲端冷哼道:“少在这里胡说八道,别以为俺不知道……自从大宋立国,一直以来,军中开支就没少过七成!一百多年都这么过来了……到了今天,你告诉我军中开支太大了,必须裁军,以前怎么维持的?”
张浚气得笑了,“以前军力疲惫,处处受制于人,能和现在一样吗?”
“好话!”曲端呵呵冷笑,“我算是听明白了……以前兵马不争气,就能拿到七成岁入。现在御营能打了,立了大功……反而要削减人员,要少花钱……照这么说,我们这些人干脆躺平算了!吃喝玩乐,文恬武嬉,再来一场丰亨豫大如何?”
曲端火力全开,不出意外,一下子就扫到了坐在旁边的赵佶。
这位太上皇老脸瞬间就黑了。
丰亨豫大不好吗?
俺也是很努力的……很努力去御香楼的!
“曲端!”
赵桓终于出言呵斥,“谁给你的狗胆,胡言乱语!再敢不说人话,就出去领二十军棍!”
官家开口了,曲端还真有点害怕,连忙点头,“臣,臣知罪了……臣只是觉得委屈……官家,军中将士出生入死,提着脑袋,赶走了金人。这还没怎么样,就招人嫌弃,觉得臣等花钱多了,要往下裁军……卸磨杀驴,人心都凉了。官家,给臣等做主啊!”
他带头哭泣,片刻之后,张荣居然站起来。
“启奏官家,不管裁谁的,水师只能增加,不能裁员,毕竟……水师是赚钱的!”张荣此言一出,傲视全场!
就连吴玠都气得冷哼!
张荣没说谎,可水师怎么捞钱,大家伙都门清……你们把梁山泊的那一套弄到了大海之上,还觉得挺美是吧?
“官家。”吴玠起身施礼道:“金兵余孽犹在,耶律大石野心勃勃,那么多故土没有恢复……现在就说裁减兵将,着实不合适!”
令人讶异的是,岳飞竟然也站起来。
“好教官居得知,张浚既然能当兵部尚书,他所言裁军,是不是接下来朝廷戎政的核心?若是一定要裁撤兵将,减少开支,臣,臣愿意解甲归田!”
岳飞的话又吓到了不少人,这位可是不轻易表态的。而且做为最年轻,操守最好的名将,裁撤谁也轮不到岳飞头上。他却如此激烈,不惜以解甲归田要挟,看得出来,岳飞是真的生气了。
四位王爷,一起发难……压力瞬间落到了张浚头上。
在文臣这边,首相吕颐浩沉默不语,张叔夜却是有些不服气,裁军的事情,固然可以争辩,但是这几个人也太强势了吧?
果然世道颠倒,到了武人欺负文官的时候了吗?
就在这时候,赵桓缓缓起身,径直走到了岳飞面前,微微一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8/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