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4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5/623


赵桓和林景贞的这番奏对,转过天,就出现在了邸报上面……自从收复燕云之后,赵桓倒是不怎么用邸报治国了。
但是此刻的赵桓觉得邸报还是相当有用的。
想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有畅通的管道,至少上下能够上下沟通,哪怕是世家大族,也不是铁板一块,只要耐心说服,还是能争取一些人站过来的。
毕竟靠着一群虫豸,是没法治理好国家的,真正的人才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赵桓提出了迁居大族的主张之后,就按下心思,准备专门处置韩顺夫一案,他既然答应了御审,那就必须做到公允得体,不能有半点差错。
可就在彻查韩顺夫的时候,另一个名字出现在了赵桓面前……姚衮,这可不是别人,而是岳飞的亲舅舅,姚老夫人的幼弟。
赵桓看到这个名字,顿时头就大了,还真是烧到了自己家。
“鹏举,你瞧瞧吧。”
赵桓将查出来的东西,放在了岳飞面前。
岳飞接过来,看了片刻,顿时脸就黑了。
“官家,臣,臣并不知道舅舅为恶……可若真是他干的,那就死有余辜,不必留情……臣,臣约束不严,情愿意受罚!”
赵桓叹口气,“这上面说你光复燕京之后,你的舅舅姚衮包庇了一些官吏豪门,并且趁机侵吞了他们的家产,总计超过二十万两……韩顺夫说他捞到的不如姚衮十分之一,他就是个小虾米而已,朝廷如何能杀了他,而放任大鱼,置之不理!”
岳飞咬牙,“官家,臣惭愧,此案若是姚衮一颗人头不够,便是砍了臣,臣也无话可说!”
“不!”
赵桓摆手,“鹏举,你是什么人,朕还不清楚吗?这些时候,你一直在忙碌军中事务,勘定长城,准备整修关隘城堡……半点休息都没有,更不会知道姚衮的作为……只是朕想问你,军中的情形,当真严重吗?”
岳飞一愣神,无奈道:“回官家的话,论功行赏,封妻荫子,荣华富贵……光复燕山之后,有太多武人故态复萌,臣,臣斗胆说一句,官家,这段时间,军中开支虽然没有降低,却已经有士兵只能领七成军饷!”
岳飞说这话的时候,脸已经红了,他自然是能保证十成军饷,可也仅仅是如此……军中上层还好,毕竟赵桓尽力约束,他们也知道官家的手段。
可是中下层的将领,却是肆无忌惮,他们以功臣自居,做出来的事情,的确过分……
“杀!必须杀!
赵桓咬着牙齿道:“朕纵然有心共享太平,却也不能允许他们败坏国家根基。”
赵桓下定了决心,可就在这时候,突然虞允文急匆匆赶来了,递来了一份弹劾奏疏……按理说这玩意半点都不稀奇,每天收不到一百,也有八十。
可是发出这份奏疏的人太特殊了。
李纲!
没错,正是赵桓的第一任首相,平章军国重事李纲!
这位李相公已经沉寂很久了,久到了大家伙以为他退出江湖,不会再多说什么了……毕竟赵桓给了李纲太多东西,名誉,地位,评价,他连身后名都不用在乎了,还蹚浑水干什么?
可是展开这份奏疏,瞬间就明白了。
李纲坚决反对迁居大族。
自从靖康以来,财政艰难,朝廷征收提编,巨室大户,累积向朝廷输送财富过千万缗,可谓朝廷功臣。
如今燕云恢复,不赏功臣,却逼着背井离乡,南北分割,如此举动,便是草木之人,也不忍为!
更何况如今天下之病,不在巨室大族,而在肆无忌惮,居功自傲的武人将领……诸王之下,盘剥百姓,鱼肉民间者,所在多有。
陛下当整顿军中,约束武人,如此才能告慰天下苍生,才能让万民叹服……不然纵容武人,后患无穷!
赵桓捏着这份洋洋洒洒的奏疏,咧嘴哂笑,“不愧是李相公,又来指导朕该如何做事了。”赵官家说完,便只是将奏疏扔在了面前,转身而去。
虞允文目瞪口呆,官家还从来没有如此模糊过……这位李相公啊,你可真是好本事!
李纲的影响力是毫无疑问的,哪怕他离开了中枢五六年,但作为主战派最早的旗帜,和赵官家共患难的首相,李纲在士林和民间,都有巨大的声望,甚至是军中诸将,也不敢小觑这位李相公。
在迁居豪族这件事情上,李相公居然站了出来,不啻于一座山,挡在了赵桓的面前!
第415章
重拳
李纲这种级别的老臣,功臣,名臣……在当下的大宋朝,也算是独一份了。
他上书弹劾,这个威力不亚于核爆。
面对李纲,重了,会寒了人心……人家会说你连兢兢业业的李相公都容不下,还能容得下谁?
北伐成功,就砍了昔日主战派的大旗,不是卸磨杀驴又是什么!
如果不处罚李纲,必定会有人立刻跟进,说三道四,你不处罚李相公,却处罚我们,这又是什么道理?
总而言之,李纲的这次弹劾,俨然往赵桓的裤子里扔了个刺猬,让赵桓万分尴尬,有万分恼怒。
“事到如今,朕也不能装糊涂了……就请大家伙都过来,咱们一起商议一下吧!”
赵桓居中升座,由于燕京的皇宫还没有弄好,只能用原来大辽留下的南院大王府,整体显得很逼仄……除了吕颐浩和刘韐等宰执之外,想胡闳休、虞允文,乃至刚刚调回来的吕本中,林景贞,都几乎排到了外面。
大宋国朝,老中青,文臣齐聚。
此前赵桓已经把李纲的奏疏副本交给了所有人,让大家伙提前瞧瞧,看看李相公到底写了什么鸿篇巨制,有多少惊世言论……
可看完之后,坦白讲,多数人有些失望,觉得大失水准,不是李纲这个级别该说的话,甚至看起来有点赌气的意思。
不过摄于李纲的威名,却是没谁敢轻易指出来。
一番沉寂之后,居然是赵鼎首先站出来。
“启奏官家,李太师言说朝廷征提编,富户对北伐有功……臣不想说说太多,只是一点,所谓提编,有多少真的落到了富户头上?这些人是不是想尽办法,转嫁到了普通人身上?他们经得起调查吗?如果以此作为要包庇富户的依据,臣无论如何,也不敢苟同。”
赵桓点了点头,又道:“李相公不喜迁居大户……你们在场有不少豪门巨室,是不是也不喜欢,谁能站出来谈一谈,便是赞同李相公也无妨,朕不会怪罪,开诚布公,也让朕知道,到底大家伙是怎么看的。”
又过了片刻,吕本中突然站出来。
“回官家的话,臣读过朝廷迁居豪门的方略,凡是巨室大族,三子迁一,五子迁二,异地授田,编入黄册……臣以为此法只要执行得当,算不得恶法,恰恰能弥补南北差距,恢复创伤,缓解人地压力,好处众多。”
吕本中这几句话说的,便是他爹都老泪纵横,快要哭了。兔崽子,见识上来了!看起来不是你不行,而是你爹错了,把你看得太狠了,来不及发挥才能啊!
事实也的确如此,吕本中这段时间的转变真的不小……要知道从前这位诗酒风流的吕大才子,一天光是洗澡就要三次,时刻都要穿着干净的丝绸衣服,身上还有那么一点淡淡的梅花香,君子如梅,香气自然。
只不过如今的他,鞋底也有泥了,衣服也破了,丝绸长衫扔在一边,也经常穿粗布麻衣……没办法,在下面奔忙,还要装蒜,那才是脑子坏了呢!
赵桓也对吕本中的话不无惊讶,“你说说看,迁居巨室,有什么好处?”
吕本中神态从容,笑道:“首先燕云和两河,因为金人肆虐,战火连绵,以真定府为例,人口仅仅剩下三成不到……而真定又是北方重镇,恢复国力,防止贼寇再度肆虐中原,迫在眉睫。在当下移民实边,就是最好的办法。”
他这话刚说完,在宰执之中,唐恪突然开口,“移民实边自然是对的,可为什么一定是大户豪门?让穷苦流民到北方安家,岂不是更好?”
吕本中看了一眼这位久居朝中的尚书重臣,微微一笑,不慌不忙道:“燕云两河之地,收蛮夷荼毒,文脉尽数断绝,读书人十不存一,且不少读书人都有失节之举……迁居豪门,以文脉滋养北方,恢复孔孟之道,礼仪之邦,尽快扫除契丹和女真的遗毒,难道不对吗?”
唐恪愕然,只得喃喃道:“背井离乡,终究是太残忍了。”
这一次是胡闳休站了出来,“下官以为不然,朝廷迁居是以每一房为准……譬如我胡家兄弟三人,具已成家立业,三兄弟之中,便要有一人带着家眷北上,开枝散叶。这种安排着实算不上残忍,不少家族到了一定程度,人丁太多,挤在一起,无从发展,便要一些人迁居,重新寻找安身立命之所。如今的北方,人少地多,遍地良机。迁居过来,在朝廷讲,是为国效力,在家族讲,是开枝散叶,在个人讲,也是另觅机会……如何算起来,都是一桩好事。”
自赵鼎开始,吕本中和胡闳休,相继发言,都表示了支持。
如此举动,不只是公然忤逆李纲那么简单。说到底赵官家在这些年间,还是建立了强大的威望,只是这种威望,在年轻一代的官员里面,更加明显,反而是老一辈的人,出于种种原因,显得十分迟钝。甚至还幻想着恢复到从前的大宋,天子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说到这里,赵桓也微微一笑,“你们几个人把迁居豪门的好处谈了这么多,朕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不过有一件事,你们似乎忘了……把豪门子弟迁出来,当地要如何是好?”
赵桓笑呵呵问道。
这一次是在御史中的一人,昂然站出,此人名叫潘良贵。
“启奏官家,臣一年前曾经在淮南推行土断,摊丁入亩……此项法令朝廷极力推动,可是在地方上,却是阻力重重。最大的艰难,便是有些豪门大户,依仗权势,阻挠变法。这些豪门大族,裹挟无知百姓,对抗朝廷,地方官百般受制于人,举步维艰。如今迁居豪门,正好给了深化新法的绝佳机会……臣以为不光要看人数,还要针对一些倚仗权势,为非作歹的豪强巨室,出重拳,下重手,把他们迁居北方,同家乡隔绝,如此才能理顺南北,天下大治!”
啪!啪!啪!
赵桓连连鼓掌,“讲得好……听你的口气,是从地方上来的吧?”
潘良贵深深一躬,“好教官家得知,臣原是淮南东路提点刑狱事……在任内推行土断,严惩豪门大族……后,后被调入京中,担任御史。”
赵桓听到这里,微微皱眉头,在他手上,御史早就不如原来显贵,差不多靠边站了。将一个颇有建树的地方大吏调入京中,接了御史职位,很显然算不上重用,甚至有那么一点被架空闲置的味道。
赵桓自然是记下了。
等大家讨论差不多了,赵桓站起身,突然笑了,“朕刚接到李相公的奏疏,朕是满腔怒火,很是生气……想把这个老头抓来问问,朕对他如何?他为什么要上书反对朕?他是受了谁的蛊惑,又或者他的见识就这么浅薄?”
赵桓叹道:“可是朕听大家伙的议论之后,朕突然有所觉悟……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李相公的见识如此,学问如此……他有自己的坚持,算不得他的错,他上书谏言,也是职所当为。李相公和朕共度艰难,扶持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如今大宋能有今天,李相公是有大功的。”
“那就这样吧,把今天朝会谈论的内容,原封不动,给他录一份,让李相公也明白朝廷的心意,并非忘恩负义,不讲骨肉亲情。”
赵桓顿了顿,又道:“干脆这样,朕发一份请柬,请李相公来燕云之地瞧瞧,领略一番塞上风光,还能和老朋友把酒言欢,共话当年。”
“行了,大家伙也回去好好思量,出谋划策,替朕排忧解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5/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